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家三代人的兒童節折射時代之變

新華社哈爾濱5月31日電(記者楊思琪、李建平)8歲的哈爾濱小學生馬鍾揚又將迎來一年中最開心的日子——“六一”國際兒童節。他就讀的學校將舉辦一場慶“六一”趣味運動會,媽媽還答應陪他去遊樂園。

兒童節,承載著人們的童年記憶。每代人的兒童節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記錄了那個年代的美好和快樂。

1950年6月1日,新中國迎來第一個兒童節。馬鍾揚的姥姥張桂珍於同年出生。和當時很多中國孩子一樣,她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兒童節。

19世紀五六十年代,張桂珍(右)在兒童節和夥伴到照相館合影留念。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能在適學年紀上學是件幸運的事,紅領巾成為當時學生們心中優秀的標誌。在小學二年級的兒童節,作為班長的張桂珍加入了中國少年先鋒隊,她第一次聽說了兒童節。

後來,張桂珍當選了中國少年先鋒隊的中隊長,需要佩戴“兩道杠”標誌。每到兒童節,她的媽媽就會借用鄰居的縫紉機,用紅布、白布,按照尺寸認真給她做一個新的“兩道杠”,這成為她和媽媽的一個小儀式。兒童節,學校還會組織學生看電影,一場電影一角錢,《英雄兒女》《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影片至今讓她記憶深刻。

“精神鼓勵是我童年最好的兒童節禮物。”張桂珍說。

19世紀五六十年代,張桂珍小時候參加體操比賽時的獲獎報導。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踢毽子、打彈弓、跳繩、丟手絹、彈玻璃球等兒童遊戲開始流行。兒童節也有了更多表現形式,兒童節禮物也漸漸豐富起來。

“如果‘六一’能收到一把屬於自己的玻璃球,晚上睡覺都會抱在懷裡。”馬鍾揚的媽媽、出生於1978年的楊怡說。

楊怡的兒童節還和哈爾濱市兒童公園聯繫到了一起。每到“六一”,楊怡就帶著媽媽做好的飯菜,和同學們到兒童公園坐小火車。大家穿著統一的白襯衣、藍褲子、白球鞋。小火車“咣當當”的聲響,夾雜著大家的歡笑,是留在楊怡腦海裡的“童年樂曲”。

受經濟條件和商品種類限制,只有在兒童節,楊怡才能得到零花錢買零食,紅腸、麵包、汽水、冰棒……“那時候的冰棒一角錢一根,裡面沒有奶,都是冰。”楊怡說,自己卻吃得很快樂。

“物質獎勵是我童年最好的兒童節禮物。”楊怡說。

19世紀80年代,楊怡身穿媽媽托朋友從上海買來的新連衣裙。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如今,孩子們過兒童節,有的去郊遊踏青,有的參加晚會,有的吃美食,有的買禮物。遊戲機、智能手錶、學習機器人等成為兒童節熱門禮物。

但馬鍾揚的兒童節記憶中,最深刻的還是父母的陪伴。他清晰記得兩年前,他所在的幼兒園舉行了兒童節親子互動遊戲。馬鍾揚和爸爸一起用紙箱子做房子,和爸爸像袋鼠一樣站在一個袋子裡跳……“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忙,但是兒童節,他們都會陪我一起過。”馬鍾揚說。

今年兒童節,馬鍾揚將和媽媽去一家遊樂園,進行“角色扮演”。他將換上不同角色的衣服——當消防員,坐消防車去救火;演警察,坐警車抓小偷;穿迷彩服,做野戰裡的狙擊手……

馬鍾揚和他的玩具王國。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馬鍾揚心中,父母陪伴是給他最好的兒童節禮物。

這一家三代人跨越兩個世紀近70年的兒童節記憶,不僅是時光飛逝的見證,更折射出新中國70年來社會發展、時代變遷,但父母對孩子、社會對兒童的關愛一直未曾改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