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慢點.觀察 | 還有多少青蒿素等待被發現?

從否定到力挺青蒿素改變西方對中醫態度?

近幾天來,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再次刷屏朋友圈,她的團隊對於青蒿素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他們不僅提出了目前青蒿素「耐葯」問題的解決方案,還發現,他們研製的雙氫青蒿素,對世界級的疑難病——治療紅斑狼瘡,效果獨特。根據前期臨床觀察,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有效率分別超90%、80%。如果試驗順利,新葯最快可能在2026 年前後獲批上市。

而讓中醫界振奮的,還有另一個突破:屠呦呦團隊成員撰寫的青蒿素等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將首次納入國際權威醫學教科書《牛津醫學教科書(第六版)》。據撰稿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廖福龍介紹,題為《傳統醫藥的典範——中醫藥》的章節已完成定稿。業界認為,這將成為中醫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成果。

屠呦呦:青蒿素的成功說明中西醫應有機結合

屠呦呦對此感到欣慰,她表示:「中醫藥不是中國人的獨享,應該在『健康絲綢之路』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給全人類健康提供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屠呦呦還指出,青蒿素的成功,說明中西醫各有所長,應該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作用。

《牛津醫學教科書》主編力挺中醫:既重要又具深度

作為全球範圍內醫生的必備經典教科書,《牛津醫學教科書(第六版)》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再版。主編考克斯教授,對傳統中醫藥論著即將納入該教科書感到高興。他說:「中醫藥章節既重要又具深度。這一切都是中國科學家傑出努力的結果。」作為西方醫療學術界的代表,《牛津醫學教科書》的主編,對於中國傳統醫藥的力挺,傳遞了哪些信息?一直以來,國際上的主流醫學,對中醫藥的認識比較膚淺。青蒿素是否正在改變西方醫學界對待中醫的態度?

青蒿素的發現與中國傳統醫學無關?

時間回到四年前,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這也是中國內地科學家首次獲得諾獎自然科學獎。當屠呦呦登上領獎台,從瑞典國王手裡過諾獎獎章和證書時,全場響起熱烈掌聲。屠呦呦為世界貢獻的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當時諾貝爾博物館還專門製作了一套,以青蒿植物為原型的茶杯和茶壺,向屠呦呦和她發現的青蒿素致敬。

2015年屠呦呦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

不過,儘管屠呦呦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演講的主題就是「青蒿素——傳統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她本人也一再表示:青蒿素是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發現的。但在頒獎典禮後的發布會上,當一位印度記者問道:這次醫學獎的結果,算是對傳統醫學的一種承認嗎?

諾獎委員會的成員給出了否定的回答。至少有3位評委明確表示,「我們不是把獎頒給了傳統醫學,我們把獎頒給了受傳統醫學啟發,而創造出新葯的研究者」。言下之意,青蒿素是一種現代西藥,與中國傳統醫學無關。有一位名叫漢斯的諾獎委員會成員甚至直截了當地說,「我不認為我們會直接使用那些草藥。」

2015年屠呦呦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

青蒿素經歷嚴格的現代製藥流程 就是西藥?

的確,青蒿素成為真正有用的藥物,是經歷了嚴格的現代製藥流程之後,包括「提純——再試驗——測定化學結構——分析毒性藥效——動物試驗——臨床試驗——提取工藝的優化——生產工藝」的一整套模式,也是所有現代正規藥物出廠上架前,必經的流程。經過這個流程後所得的青蒿素,無論是治療效果,還是毒副作用都非常明確。從此確立了它在抗瘧疾藥物中的王牌地位。而這個過程,與傳統的五行相生等中醫理論,和君臣佐使等中藥理論,沒有任何關係。

沒有現代化學人們難以了解藥物有效成分

儘管中國古代就記載了用青蒿等草藥的水治療瘧疾,但是並非所有的青蒿都管用。真正的青蒿裡面並不含青蒿素,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使用的,是和它類似的植物黃花蒿。也就是說,究竟是哪一種草藥管用,什麼成分管用,過去沒有人說得清。畢竟在過去成百上千年的時間裡,沒有現代化學手段的幫助,人們對藥物有效成分的認知,一定是很粗糙的。

嗎啡和奎寧都是化學幫的忙

只有到了化學誕生之後,藥物學家們才開始從天然的植物或者礦物中,提煉純粹的藥物,並找到治病的有效成分,製造出副作用小的藥品。西方現代製藥業才由此開始。世界上最早通過提煉藥物有效成分獲得的藥品,是嗎啡和奎寧。它們都是19世紀初,化學家們從單一植物中直接提取出來。

中醫藥讓屠呦呦「搶先」發現青蒿素

但是,青蒿素的發現真的與中國傳統醫學無關嗎?有一個數字可以參照。當時,屠呦呦經過系統收集歷代醫典,尋訪民間中醫的實際經驗,匯總了640多種草藥,其中就包括了青蒿和黃花蒿。但同時期,美國藥學家的篩選樣本柯瑞,有20多萬種植物。這個數量的巨大差異,直接決定了屠呦呦團隊搶在美國前面,創製出了青蒿素。中醫藥的貢獻之一就體現在,大大縮小了尋找的範圍。事實上,中醫藥的臨床實踐和文獻積累,都是有相當高價值的。

中醫古籍啟發屠呦呦:低溫提取青蒿素

屠呦呦也多次表示,自己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時,就一遍又一遍溫習中醫古籍。她看到東晉葛洪所著《肘備份急方》書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製藥方法後,恍然大悟,不能加熱青蒿。因為古人是用水浸泡青蒿之後,再把它擰碎、切碎或剁碎,取青蒿的汁液來服用,才能治療瘧疾,而高溫很可能破壞青蒿的有效成分。屠呦呦才轉而想到,要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素。她也因此感悟「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青蒿素的發現將推動中國原創醫學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表示,青蒿素的發現歷程說明,傳統醫學的經驗與現代科學的有效結合,將有助於推動產生原創性的醫學成果。其實這樣的例子,在中國並不少見。同樣的事情,就發生在與屠呦呦同樣獲得葛蘭素史克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的張亭棟身上。

2011年9月19日,張亭棟(左二)和代屠呦呦領獎者(右二)同時獲得葛蘭素史克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砒霜竟能治癒99%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中醫科主任張亭棟聽說,有一位民間中醫自己開發了一個偏方,治好了一些食道癌、子宮癌和白血病的患者。一了解,這個方子裡全都是毒藥。包括《水滸傳》裡毒死了武大郎的砒霜、含有水銀成分的氯化亞汞,還有癩蛤蟆的分泌物。

張亭棟把這個偏方拿回醫院,開發出了癌靈一號注射液,但治療效果並不穩定,而且副作用還挺大。張亭棟沒有停止探索,他們反覆嘗試了砒霜、輕粉、蟾酥這三種毒藥的用藥比例,積累各種研究數據,結果發現這三種東西裡,只有砒霜的化學成分三氧化二砷是真正有效的,而且對一種特殊的癌症患者效果最好。這種癌症叫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他們在55個這類病患者身上嘗試了砒霜治療,70%的患者出現了緩解,甚至還有一小部分患者體內,徹底找不到癌細胞的蹤跡了。

到了1998年,國際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確認了砒霜的治療效果。現在,砒霜結合另一種藥物——全反式維甲酸,已經成為全世界範圍內的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的標準療法,有99%的患者能夠被成功治癒。

青蒿素之前 還有麻黃素 常山鹼

這樣的例子還不限於砒霜和青蒿素。上個世紀1924年中藥藥理研究的創始人陳克恢先生,就從中藥麻黃裡找到麻黃素,成為多種藥品的重要成分;現代科學研究中藥的先驅張昌紹先生,從中藥常山裡找到常山鹼,都是這樣的好例子。

不論是屠呦呦,還是張亭棟,他們實際上都是一步步通過細緻研究和數據分析,從配方和適用範圍都比較粗糙的中醫偏方裡,找到了能夠精確殺傷某一種特定病毒細胞的特定藥物。

傳統中醫的能量還在沉睡中?

另一方面,青蒿素、砒霜,都還只是一種有效單體,中醫藥還有大量的復方,也就是用多種藥材按照不同的比例配製的藥方。從東漢《傷寒論》的一百二十個經方起步,中醫藥復方到今天,已經數以萬計。這些藥方已經在實踐中獲得療效的驗證。你在藥店裡看到的各種中成藥,各種口服液,也都是按照經方來研製的。僅僅2015年版的《中國藥典》收載的中成藥,就有1493種。

東漢張仲景《傷寒論》

那麼,這些傳統經方中能否提煉出更多有價值的治病良方?屠呦呦在201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實施時,也專門致信媒體,談到這個問題。她認為,「青蒿素的發現只是發掘中醫藥寶庫的一種模式,繼承與發揚中醫藥有多種模式和途徑,需要中醫藥工作者努力探索,創新前進。」

傳統中醫 能否改善現代人類的健康?

屠呦呦認為,傳統中醫藥肯定還藏著大量確確實實能夠治療疾病的辦法。她說,「中醫藥學是一個豐富的寶庫,從神農嘗百草開始,中醫藥傳承幾千年,先輩們為我們揭示了植物、動物甚至礦產等自然資源與人類健康的關係和秘密;中醫藥凝聚了中國人幾千年來防病治病和養生保健的智慧。」

還有多少青蒿素等待被發現?

有中醫學者認為,人類還面臨許多棘手的醫學難題,如心血管疾病、腫瘤、代謝疾病等,都是多因素導致的複雜疾病,中醫藥的復方很有可能在防治方面有效突破。但在中國,中醫藥基礎研究一直比較薄弱,目前僅僅通過西醫的化學成分檢測等方式來鑒定和研究,還遠遠不夠。如果能在相關的基礎理論上有所突破,中醫藥或許能取得更大突破。中國傳統中醫裡還沉睡著尚未開發的、可能進一步改善人類健康的潛力。

究竟還有多少青蒿素等待被發現?中國傳統經方和治療方法中,是否隱藏著更多有價值的治病良方?這些問題,或許正在讓更多的人來重新看待中醫,重新理解中醫,也讓中醫研究者找到了更廣闊的前景和方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