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膽囊息肉是否要切除?

門診中有不少體檢超音波時發現膽囊息肉的病人,病人常常對膽囊息肉比較擔心,擔心膽囊息肉癌變。我們應該如何來判斷膽囊息肉呢?


膽囊息肉分三類:膽固醇結晶、真性息肉、息肉型早期膽囊癌。

1、膽固醇結晶最常見,往往是多發的,超音波下多為強回聲,有些鬆散的結晶也表現為中回聲,一般沒有什麼不舒服。這個類型對人體沒有多少危害,可以隨訪超音波就行。

2、真性息肉是膽囊壁上的組織病變,主要有腺瘤、腺肌增生、炎性息肉等,其中當腺瘤、腺肌增生>25px時具有潛在的癌變可能。

3、息肉型早期膽囊癌比較少見,一般增長速度比較快。

4、其中膽固醇結晶和炎性息肉在隨訪中有變小的可能。

所以我們一般本著以下的原則來處理:

1.選擇可靠的醫院做肝膽超音波,最好經過為期一年以上的每三個月一次的超聲比較。

2.息肉直徑<10mm,僅有消化不良癥狀(腹脹、噯氣等),可以保守治療;有明顯膽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膽結石,行膽囊切除;無臨床癥狀且不具有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患者可以定期行超聲探查,如發現異常,則行預防性手術切除。

3.膽囊息肉直徑>10mm,年齡>50歲,單發病變,基底廣以及合併膽囊結石,已被認為是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可以根據這些危險因素來選取適宜手術的患者。這些指征只能說明癌變機率高,而不能視為良惡性診斷標準。因此不具備上述指征的病人仍有癌變的可能,只是可能性較小而已。

4.如果有比較明顯的右上腹部疼痛(甚至波及右肩背,右腰部等)等典型的膽囊炎癥狀,經檢查發現膽囊息肉, 而癥狀又明顯影響精神和生活狀態,應該根據具體病情,採取保膽取息或者切除膽囊,以免貽誤病情。

炎、石、肉「三兄弟」的關係

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都是常見的膽囊疾病,這「三兄弟」之間有沒有關係呢?

顧巨集剛醫生解釋說,膽囊本身的炎症比較少,大多是膽囊結石刺激產生。而膽囊息肉病中,有一部分本身是炎性的病變,比如炎性息肉,就是炎症造成的。所以,膽囊息肉跟炎症一定是有關的,但並不是所有的膽囊息肉都跟炎症有關。

超音波可初步判斷息肉性質

顧巨集剛醫生介紹,膽囊息肉目前主要是依靠超音波來診斷,其他還有超聲內鏡、超聲造影及上腹部增強CT和核磁共振等,都可以作為輔助診斷的檢查。但是,首選或者推薦的還是普通超音波檢查,因為超音波檢查最直觀、最方便。「超音波對息肉的有無診斷率非常高,難點就在於性質的鑒別,判斷到底是否需要手術,或者什麼程度需要手術。所以,輔助診斷的一些檢查方法可用於鑒別是否有惡性傾向還是單純的膽固醇性息肉等。」

超音波檢查也可以從息肉的大小、形態等方面來做一些初步的鑒別。

大小:

息肉的大小是判斷良惡性的重要依據。多發的2—3毫米的病變,膽固醇息肉的可能性是最大的。3—7毫米的可能是膽固醇性息肉,也可能是腫瘤樣病變(比如腺瘤),或者其他非腫瘤性的良性疾病。這時候,超音波檢查就需要看清息肉的血流情況等其他更多的資訊。7—10毫米的息肉,惡性的可能性就更高了。大於1厘米的息肉,膽固醇性息肉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多數是腫瘤性的疾病,以腺瘤為主,也有可能是早期的癌變。

數量:

多發性的息肉惡變的幾率相對較低,單發的就要更加警惕了。

活動度:

息肉長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跟結石相鑒別。超音波下息肉是低回聲或中回聲組織,而結石是高回聲組織,這是鑒別息肉和結石的主要判斷依據。另外一個依據就是活動度,如果是會浮動的就是結石,息肉是不會浮動的。

蒂的形態:

有些息肉就像梨一樣,看上去挺大的,但連接的蒂就像梨的柄梗一樣細長,這些形態的息肉多數是良性的。有些息肉整個附著在膽囊壁上,蒂比較寬、厚,就要引起警惕了,有可能是早期的惡性病變,或者將來有可能容易惡變。有肝膽外科問題可以顧問熱心醫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