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在路邊攤喝的咖啡,秒殺一切網紅店

多年前,一篇文章曾在網上掀起熱議,名叫《我奮鬥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主人公出身五六線的小城鎮,靠自己的努力在上海立足,終於能夠心安理得坐在星巴克喝咖啡。

文章重點是「我如何過上想買就買星巴克的中產生活」,跟咖啡卻沒太大關係。儘管現在的北上廣,已經很少有白領把喝星巴克作為炫耀,但泡咖啡館仍然被看做是一件有點兒小資的事情。環境要麼優雅小清新,要麼北歐工業風,同時再搭配一份上照的甜品。對了,咖啡師還得有型。

△胡志明市的椰奶咖啡

各類ins風網紅店層出不窮,喝咖啡永遠不可能只是喝「咖啡」而已。它本是提神醒腦的一種癮物,卻被附加了太多文化標籤。我們喝的還有情調、氣氛和身份認同感,近百元一杯的手沖,也大有人買單。

每天被流水線咖啡所包圍的你,也許都忘了它本來的樣子。那麼就讓我們看看,那些全民都是咖啡狂的國家,到底是怎麼喝咖啡的?

△剛烘焙好的豆子

埃 塞 俄 比 亞

現 烘 現 煮 的 咖 啡 一 條 龍

一萬公里以外的衣索比亞卡法(kaffa)地區,被公認為是咖啡豆的發源地。傳說有牧羊人在放羊時,發現羊吃了某種紅色果實變得特別興奮,於是又將這果實分給周邊的人吃,漸漸傳播開去,咖啡就從kaffa這個詞演變過來。

如今走在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街頭,滿目皆是Café和路邊咖啡攤,前者稍微洋氣一些,但有的甚至都沒有座位,大家站著喝一杯,翻翻報紙、聊聊今日見聞。這樣的咖啡店,更像是上世紀末的老茶館或小酒吧。

△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咖啡館

當地人一天起碼要喝三杯咖啡,而且名字還不同,依次叫「Abol、Tona、Bereka」。去朋友家,一進門對方就會問,「該喝哪一杯了?」家家戶戶都備有咖啡壺和炭爐,一杯咖啡,就像泡杯熱茶給客人那麼自然。

路邊攤的咖啡,4、5個Bir一杯,摺合人民幣1塊錢。快餐版的,直接從熱水瓶裡倒出來;不趕時間,也可以在旁邊等店主現煮。

△衣索比亞路邊的速食咖啡

整個過程相當土法鍊鋼,從烘焙綠色的生豆開始,然後放在石缽裡磨成粉,接著把水倒入粘土製的咖啡壺,放在爐子上煮,等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再加入咖啡粉煮開,等粉末沉澱到壺底就大功告成了。

△衣索比亞路邊的咖啡攤店主

接下來,把散發著濃香的褐色液體注入小瓷杯,加上好幾杓糖,撒入幾片名叫「Tena adam」的綠色小草,當地人專門用來泡在咖啡裡提香。完了之後,還可以要一杯淡淡的生薑紅茶清口。

△加了香草的咖啡

衣索比亞當地人喝的咖啡,仍舊保持著最初的樣子,粗獷中帶點神秘,你可以連糖和香料葉子都不加,只是啜飲那淬鍊的本真味道。

△衣索比亞路邊的咖啡攤店主

對他們來說,不需要優質產區的金牌名豆,咖啡就是一日三餐中的信仰,是多年來賴以生存的習慣,跟什麼風味輪、杯測分數都無關。

一天能愜意地喝上幾杯,就是人間至樂了。

越 南

如 何 讓 劣 質 豆 變 好 喝

越南是僅次於巴西的全球第二大咖啡產國,然而越南咖啡在外的名聲卻不怎麼好,其中95%以上都是羅布斯塔種豆子,即速溶咖啡的原料,只有剩下不到5%才是優秀的阿拉比卡種。

△越南街頭的咖啡館

羅布斯塔種容易養活,但天生帶有劣等基因。我的噩夢,來自於小時候親戚送的雀巢速溶咖啡,就算加了植脂末和糖,仍舊一股陳年木頭的焦苦味,喝完整晚都沒睡著。後來才知道,羅布斯塔種不僅風味差,含的咖啡因還是阿拉比卡的兩倍。

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既然豆子不夠好,那就想別的辦法,讓它變得更容易入口一些。鮮牛奶無法掩蓋的刺激苦味,就用甜蜜的煉乳來中和。

△越南煉乳冰咖啡

熱帶都嗜甜,越南人放煉乳像不要錢似的,底下厚厚一層。氣象那麼炎熱,煉乳又膩,通常額外會配一杯子冰塊,可以照自己口味調成冰咖啡。

與其說咖啡,倒更像是一種帶咖啡味的牛奶飲料,而且成本低廉,兩萬越南盾(6元)就能喝到一杯。

△越南式滴漏咖啡

更加腦洞大開的雞蛋咖啡,來自河內Cafe Gi?ng的首創,仍是獨一無二的創意越南咖啡代表作。

咖啡先放在盛有溫水的碗中保持溫度,再將糖、煉乳和雞蛋黃一起打成泡沫,像奶泡一樣覆蓋到咖啡上,混合後仍有豐富的層次和順滑的口感,當然,還有一點點甜。

△河內名物雞蛋咖啡

時代在發展,當甜不再是稀有的味覺追求時,糖就成了可怕的身體負擔,這樣吃煉乳,早晚吃出高血壓糖尿病。許多時髦的咖啡館開始尋找平衡,比如椰子/椰奶咖啡,用椰子水替代水來做美式咖啡,用椰奶混合牛奶來做拿鐵,不失自然甜味,健康又清爽。

當年法國人把咖啡帶入殖民地時,他們一定不會想到,越南人完全把它變成一個新的物種。

△從咖啡店開始一天

從胡志明市到河內,一路無論到哪個城市,你都能看到這樣的景象:矮矮的塑料小桌子前,大家人手一份晨報,等咖啡一滴一滴漏進濃稠的煉乳中,就這樣消磨掉一上午,完全不把浪費時間當回事。

再簡陋的咖啡館,也可以是越南人的精神寄託所。

南 洋

大 鍋 炒 出 來 的 焦 糖 香

新加坡的雨季,幾乎每天都有一場暴雨頃刻瀉下。這時候,最好躲在騎樓邊的餐室裡,要一份烤得酥脆的咖椰吐司,夾上冰冰的牛油,兩個半生雞蛋,加一杯Kopi C,慢慢啜飲著等雨停。

△新加坡的南洋咖啡配吐司

Kopi C到底是什麼呢?就像香港茶餐廳裡的「走冰、行街」,南洋的茶室也有一些行話。在南洋咖啡的語境裡,Kopi泛指咖啡,Kopi O是黑咖啡+糖, Kopi Peng是冰咖啡,Kopi C則是加鮮奶/淡奶和糖的咖啡,kopi kao是加煉奶的濃鬱咖啡,行話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茶室咖啡店都通用。

△南洋的咖啡茶室菜單

所謂南洋咖啡,並非豆子的差別,主要是烘焙方式不同。西方的普遍做法是直接烘豆子,而南洋則是用大鍋炭火炒,像糖炒栗子一樣,要拌入白糖、牛油、玉米等種種配料,人為來給豆子增添香氣。

耗費巨大體力不說,還需要特別技巧,炒豆工人必須在糖完全融化前砸散結塊的咖啡豆,否則容易變酸,因此,最後售賣的成品一般是咖啡粉或加工後的速溶咖啡。

有意思的是,本身不產咖啡豆的馬來西亞,卻誕生了一種風靡東南亞的「怡保白咖啡」。凡是去大馬旅行,手信也一定少不了三合一速溶的白咖啡。

這得歸功於華人出色的行銷才能,世界上並不存在白色的咖啡豆,只不過炒豆過程中用低溫且不加糖,炒出來顏色比較淺,含咖啡因也低,於是如此命名。

△南洋街邊的庶民咖啡店

即便如此,低溫淺烘、保存更多本身風味的豆子,也必須加上糖和奶,甚至冰塊,才構成一杯合格的白咖啡。

怡保的咖啡館同樣身兼餐廳和茶室的作用,加一塊烤麵包和蛋撻,就是完美的早餐;點一碗雞絲沙河粉、一盤豬肉沙爹,那就是地道的午餐。

因為氣象炎熱,當地人幾乎都喝冰的咖啡來消暑,店裡的外賣咖啡,通常都不按「杯」賣,而是用「袋」。結實的透明塑膠袋頂部綁一根繩,提在手上,吸管從另一端插進去,邊走邊喝也不會灑出來,比徒有精美設計的咖啡紙杯高明太多。

△袋裝的怡保白咖啡

來到東南亞,咖啡身上的小資屬性立即被消磨殆盡,變成了清涼飲料、能量補充劑,還有社交時的最佳飲品。

喝三合一速溶不會遭到鄙視、喝精品手沖也沒什麼了不起,真正咖啡文化發達的地方才最包容,允許一切熱愛的可能性。只要自己喝得開心就好。

今日作者

?

美食旅行專欄作者,曾旅居京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