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嗎?別再誤解了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目錄,選擇「設為星標

這麼多年,你可能對結腸炎有誤解。

文|劉鐵權

來源|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被診斷患了慢性結腸炎?你可能想當然了

作為一名臨床工作多年的老醫生,經常聽見患者就診來說:「大夫,我有慢性結腸炎。」或者說,「某某大夫給我診斷的是慢性結腸炎。」

實際上,翻遍所有的內科學教科書,都沒有「慢性結腸炎」這個診斷名詞。雖然在網上某百科裡搜索「慢性結腸炎」,確實有這樣的詞條,但仔細閱讀分析不難發現這其中的問題。

這裡不去具體細究詞條,僅舉例說明其不嚴謹之處。

詞條中首先說明定義:廣義而言,凡是導致結腸的慢性炎症均可稱為慢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多發性、因各種致病原因導致腸道的炎性水腫,潰瘍、出血病變。在病因裡面提到:慢性結腸炎的病因複雜,最常見的病因是非特異性結腸炎,如腸易激綜合征、炎症性腸病、腸菌群失調、小腸吸收不良等。

搞專業的人都知道,腸易激綜合征(IBS)是腸道的功能性疾病,是不會引起腸道黏膜的病變,更不會潰瘍、狹窄。另外小腸吸收不良怎麼會是結腸炎的病因呢?如此不嚴謹的內容,實在不應該出現在閱聽人廣泛的互聯網上。

長久以來,似乎我們的患者更習慣接受「炎症」這個名詞。比如上腹部不舒服了,就是胃炎;咳嗽幾聲,就是氣管炎、肺炎。所以當出現腹痛、腹脹、腹瀉等癥狀時,理所應當的就認為是結腸炎了。而有些醫生,在給患者檢查了腸鏡之後,並沒有什麼陽性發現的時候,也喜歡給這類患者診斷「慢性結腸炎」,患者也容易接受這個診斷。

所謂的「慢性結腸炎」,其實可能是無法解釋的功能性疾病

慢性腹瀉作為「慢性結腸炎」最重要、最常見的癥狀,幾乎所有患者都會有這個癥狀。下面我以慢性腹瀉為例給大家分析一下「慢性結腸炎」是怎麼回事。

正常人排便次數為3次/周至3次/天(d),糞便含水量為60%-80%,糞便量一般少於200g/d。當糞便稀薄(含水量超過85%),且次數超過3次/d,排便量超過200g/d時,則為腹瀉。一般將病程>4周的腹瀉定義為慢性腹瀉。

對於慢性腹瀉,應首先注意鑒別功能性腹瀉及器質性腹瀉。病史、體征、體格檢查有利於初步鑒別功能性腹瀉與器質性腹瀉。

功能性腹瀉可伴有下腹痛或者左下腹隱痛,便後疼痛可緩解,大便檢查無異常,內鏡檢查無器質性病變。一般患者無乏力、消瘦等消化吸收不良癥狀。腸易激綜合征(IBS)是引起功能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

器質性腹瀉則包含了很多種疾病,消化道的局部病變及很多身體其他部位的疾病都可以引起腹瀉。根據腹瀉的發病機制分為滲透性腹瀉、分泌性腹瀉、滲出性腹瀉、動力性腹瀉。腸道本身器質性疾病引起的腹瀉,一般會有腸道的糜爛、潰瘍等炎症表現。但如淋巴細胞性腸炎、膠原性腸炎,鏡下表現幾乎正常,只有活檢病理中有特徵性表現。與功能性腹瀉最大的區別是,器質性腹瀉會引起消化吸收不良、黏液膿血便、發熱等很多癥狀,長期得不到治療的話,可能會危及生命。

慢性腹瀉的診治流程告訴我們,在除外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可以考慮為功能性疾病。臨床上,由於沒有能夠解釋患者癥狀的檢查依據,所以恰恰是這部分患者被診斷為「慢性結腸炎」。

顧名思義,結腸炎,一定是有炎症。既然把某種病命名為某某炎,說明炎症因素一定在整個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病理學上,炎症的概念是「具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對損傷因子所發生的防禦反應」,具體到結腸炎,應該在腸鏡下表現為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黏液滲出等。

而就目前已知,功能性胃腸道疾病的發病機制包括動力異常、內臟感覺高敏、腦-腸功能異常、遺傳環境因素、感染及社會心理障礙。我們可以看到炎症因素在功能性胃腸疾病的發病中幾乎是不起什麼作用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慢性結腸炎」不是一種病,如果一定說是一種病,那麼也是一種名不副實的病(畢竟ICD-10編碼裡有「慢性結腸炎」這個編碼)。

正確認識疾病,傳播科學知識

泛泛診斷結腸炎不僅不會給患者的治療帶來幫助,還會混淆人們的認知、產生出很多不靠譜的養生方法。

就像感冒、發熱不一定要用抗生素一樣,我們宣傳了這麼多年,依舊無法改變有些老百姓那根深蒂固的觀念。所以我們作為臨床醫生,應該傳遞給患者更多正確的醫療知識、糾正錯誤觀念。

此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有不同意見的廣大同行們可留言交流哦~

考考你

往期精彩文章

征 稿

重要!福利!來了!

快來參與下方海報內新葯認知調研

我們將隨機抽取20名醫生用戶

送2019《醫學界》專屬枱曆!

界友們請速速參與起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