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泰證券楊暢:上海與深圳 誰才是中國經濟中心?

主要觀點

8月18日,根據央視新聞報導,《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布,提出“支持深圳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上海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一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毫無疑問在經濟發展上都肩負著國家戰略和歷史使命,現階段上海與深圳的經濟發展態勢如何,誰將引領完成重大任務,值得關注!

借此機會,結合上半年經濟的傳統數據和新興數據,嘗試比較上海和深圳,誰的經濟活力更加旺盛,誰才是當前中國的經濟中心?

1、從傳統數據觀察,上海GDP數值較深圳似有優勢,但增長勢頭與深圳相比已經出現了分化。上海GDP增速的回落,實際上反映出上海對成熟產業的過分依賴,能否真正轉型升級,是關係到經濟大局的重要問題。

2、若用快遞業務量指標來刻畫,二者優劣勢已經逆轉,2019年開始,上海結束長期領先優勢,連續5個月低於深圳。若考慮深圳常住人口僅為上海一半,或許說明深圳與上海的經濟活力在進一步拉大。

3、經濟活力背後是發展模式之爭。若跳出單個城市,從區域視角來觀察,實質上是長三角均衡發展模式與珠三角極化發展模式各自演進的結果。兩種模式的差別或許將決定未來中國經濟中心花落何方。

正文

1 上海與深圳:傳統數據的差異

7月23日,上海市統計局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6409.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5.9%,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但仍未達到年初6-6.5%區間範圍的政府工作目標,且較2018年回落了0.7個百分點,下滑幅度要超過對標省市。到7月30日,深圳市統計局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生產總值完成12133.92億元,同比增長7.4%。儘管從絕對值上來看,上海仍然要高於深圳,但增長勢頭與深圳相比已經出現了變化。

圖表1 GDP累計同比增速變化幅度

另外,從政府角度,往往習慣用財政收入來反映經濟效益,上海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80.4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0.1%,較2018年全年回落了6.9個百分點。若再考慮免抵調庫因素,或許可能是負增長。反觀深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32.1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6%,較2018年全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

圖表2 地方公共財政收入(截至2019年7月)

若看下分項數據,上海GDP增速未達目標,主要是受第二產業拖累,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1%。而第二產業主要是受汽車拖累,由於缺少增加值數據。大致用總產值來觀察,汽車製造業總產值累計同比下降12.6%,由於汽車製造業產值約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1/5,直接拉低增速2.5個百分點。

圖表3 各省市二產、三產GDP增速

圖表4 上海六大重點行業總產值增速

如果說汽車行業的製造環節給上海貢獻了GDP,但由於汽車消費是在全國,整體汽車消費的不振,對汽車製造環節的傳導是非常明顯的。這實際上也反映出,上海對汽車這一個相對成熟產業的過分依賴。另外,2019年以來,在自主品牌汽車銷量整體回落背景下,進口汽車數量增速出現了拐頭向上的跡象,而進口汽車往往以中高檔汽車為主,這意味著整體消費升級的步伐仍在延續。作為上海汽車產業,如何迎合消費升級的大格局,是選擇走中低端跑量,還是走向高端獲取品牌優勢,是關係到未來上海經濟大局的重要問題。

圖表5 上海汽車製造業總產值與全國汽車零售額增速比較

2 能否刻畫上海與深圳的經濟活力?

無論是GDP也好,財政收入也好,都是使用相對傳統經濟指標來反映經濟增長情況。從GDP絕對值來看,上海仍然保持對深圳的優勢地位,較深圳高出了將近35%,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也超過了深圳的一倍。但如果換個其他指標來觀察,二者差距或許並非如GDP或財政收入所反映得如此大,甚至會發生逆轉。

例如使用國家郵政局公布的規模以上快遞業務量數據,可以發現,31個省市區2018年末GDP全國佔比與規模以上快遞業務量全國佔比兩個指標,存在較為明顯的相關關係,經濟體量越大的地區,快遞業務量也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與江蘇、山東,儘管在GDP佔比這個指標上,浙江低於江蘇和山東,但快遞業務量佔比卻高於江蘇和山東,這或許正反映了浙江經濟更加活躍。或許有人會提出,儘管廣東或者浙江具有這麽多的快遞業務量,但並不一定是在本地消化掉的,或許還有轉運站業務量在裡面。但個人認為,這或許正反映了經濟活力,不僅隻覆蓋當地,還對外部有明顯的異塵餘生作用。

圖表6 各省市GDP全國佔比與規模以上快遞業務量全國佔比(2018)

利用快遞業務量指標來觀察上海與深圳,就會發現2019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點。上海規模以上快遞業務量結束了長期領先優勢,開始低於深圳。進一步比較增速就可以發現,在2019年初,兩地增速出現了明顯的“喇叭口”跡象,深圳快遞業務量增速出現了回升,而上海增速延續了回落態勢,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的經濟活力出現了放緩。

另外,若默認兩地統計局公布常住人口數據是準確的,根據兩個城市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上海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23.78萬人,深圳市常住人口數為1302.66萬人,也就是說深圳在常住人口僅為上海一半的情況下,快遞業務量已經反超上海,這或許進一步說明深圳與上海之間活力差距在進一步拉大。

圖表7 上海與深圳規模以上快遞業務量差值及增速比較

3 活力背後是模式之爭:極化還是均衡

在上海與深圳活力差距的背後,或許需要進一步追問為什麽?如果跳出單個城市的層面,從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區域視角來觀察,或許會發現是長三角均衡發展模式與珠三角極化發展模式逐步演進的結果。

對於常住人口的變動,前期已經進行過探討,如果把常住人口增量拆分成自然增長人口和遷徙流動人口,可以發現,人口明顯向以深圳和廣州為核心,異塵餘生佛山、珠海、東莞的廣深都市圈集聚,粵西北、粵東北人口流出的跡象非常明顯。

圖表8 上海與深圳規模以上快遞業務量增速對比

長三角(江浙滬兩省一市,暫不包括安徽)則是一種相對“均衡”的發展模式,在常住人口數據上,不僅僅是南京、蘇州、杭州、寧波等傳統的省內“雙子星”城市,呈現出人口淨流入的跡象,長江北岸揚州、泰州、南通,以及接受上海異塵餘生的嘉興等城市,人口流入跡象也較為明顯。

而體現在快遞業務量上,則極化更為明顯,廣東省內快遞業務量也在向廣深“雙子星”集聚,在廣東省內佔比分別高達39%和25%,“極化”程度極為明顯。而長三角則體現出了明顯的均衡發展模式,除去義烏等專業特色極強的城市外,上海、杭州、蘇州的佔比也基本保持在臨近水準。

圖表9 城市規模以上快遞業務量在區域內佔比

一般提到中國經濟中心,往往都默認為上海。但上海未來能否保持中國經濟中心的地位,不僅要處理好與長三角兄弟省市的合作問題,還要如何進一步凸顯自身優勢的問題,這或許也是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均衡發展模式與極化發展模式的進一步演進,或許將決定未來的中國經濟中心花落何方。

風險提示事件:政策變動風險

作者簡介:

楊 暢:經濟學博士,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第十二屆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委員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負責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