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星不遠,夢不遠,只要你踮起腳尖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出征太空,成為首位叩訪太空的中國航天員。太空,永遠令人心馳神往;出發,探尋美好的未來,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著名哲學家康德說,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能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

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

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的星空。

中華民族的載人航天夢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到莫高窟的飛天壁畫;

從戰國詩人屈原的天問,

到明朝萬戶飛向空中的首次嘗試……

飛天夢,

與中華民族的滄桑歷史一樣悠遠。

◎ 2003年10月15日,

中華民族迎來飛天夢圓的一天。

38歲的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環繞地球飛行14圈,

歷時21小時23分,

圓滿完成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成為第一位踏入浩瀚太空的中國訪客。

待返回艙著陸後,楊利偉探出頭來,向人群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神舟五號”飛船搭乘新型長征二號火箭成功發射。

?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的自拍照,這也是中國航天員的第一張“太空自拍”。

◎ 2005年10月12日,是費俊龍和聶海勝圓夢的日子。

這一天,費俊龍和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飛向太空,在軌飛行5天5夜後,平安返回地面。

“神六”凱旋後,費俊龍被人們稱作“太空歸來的‘中國龍’”。艙內,他半蹲在座椅上,用雙手撐住座椅的邊緣,然後輕輕一翻,完成了中國人在太空中的第一個滾翻。

望著正為自己拍照的聶海勝,費俊龍又調皮地翻了3個筋鬥。這4個筋鬥,大約用了3分鐘,以當時飛船的飛行速度計算,這條“中國龍”一個筋鬥“翻”了約351公里。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航天員聶海勝(左)、費俊龍。圖/視覺中國

? 費俊龍在飛行中抓拍的我國內蒙古地區巴丹吉林沙漠。

◎ 2008年9月25日,同年出生、同年招飛的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3人,乘坐神舟七號飛船再次出征。

但這次任務中的一次險情,至今提起他們仍心有余悸。

9月27日16時,翟志剛準備執行中國首次太空出艙活動任務,就在準備出艙那一刻,飛船突然報起火警。他們深知,艙外航天服一旦著火,後果將不堪設想。劉伯明當即報告地面,並認真檢查艙內電路,卻未查出原因。

“出艙!”危急關頭,顧不上猶豫,翟志剛果斷決定開門出艙。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邁出了“太空步”。

後經查,火警是因煙火敏感器對高真空環境適應性不好所致。在清華大學的一場報告會中,當有學生問起“擔不擔心回不來”時,劉伯明回答:

即便是死,我們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 “神舟七號”航天員出征前訓練圖片。圖/視覺中國

? 2008年9月27日,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出艙後揮動中國國旗。

◎ 2012年6月16日,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九號飛船再次升空。

34歲的劉洋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性。

80米,60米,30米,10米……在首次實施飛船與天宮一號手控交會對接時,劉旺完美地打出一個“太空十環”。

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太空手控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為了這一天,劉旺準備了14年。

為了這一刻,他在地面完成1500余次手控交會對接訓練,成功率保持在100%。

? 2012年6月16日,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九號”飛船出征。

? 劉旺完成中國首次太空中手控交會對接。

◎ 2013年6月11日,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搭乘神舟十號飛船穿越大氣層,環遊外太空。

這次飛天,使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並由她實施第一次“太空授課”。

失重下的水球是啥樣?陀螺在太空中如何旋轉……40余分鐘的太空授課,讓全國青少年乃至世界人民大開眼界,全國6000萬名師生同步收看了電視直播。

  ? “神十”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出征前。

? 王亞平實施太空授課。

◎ 2016年10月17日,景海鵬和陳冬搭乘神舟十一號飛船再次造訪“天宮”,執行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任務。這一次,他們飛得更久,共33天。景海鵬也成為中國唯一三入太空的航天員。

景海鵬:“爽不爽?”

陳冬:“爽!”

航天員艙內的私房話,也成為了這次飛行的經典時刻。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出征。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天地通話

航天員一次次載譽歸來,

一次次成為我國載人航天的佳話。

這背後,

有著航天員艱苦卓絕的長期訓練,

有著航天員背後團隊,

所有無名英雄的無悔付出和默默堅守,

更有著幾十萬航天人,

辛勤耕耘和無私奉獻。

探索的渴望引領人類去不斷發現

一次次太空探索,

升騰的是全人類對未知的渴望。

以未來為刻度,

生活有比遠方更遠的星辰大海。

他們一小步,

人類一大步。

1961年4月12日,

蘇聯航天員尤裡·加加林,

完成首次載人太空飛行,

繞地球飛行108分鐘,

圓了人類的飛天夢。

聯合國大會把這一天定為:“國際載人航天日”。

? 尤裡·加加林

1961年5月5日,

宇航員小艾倫·謝潑德成為,

第一名進入太空的美國人,

他乘坐宇宙飛船繞地球軌道飛行15分鐘22秒。

? 1961年5月4日,身著太空服的宇航員小艾倫·謝潑德。圖/視覺中國

 1965年3月18日,

 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

完成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

? 1965年,上升2號飛船的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 圖/視覺中國

1969年7月20日,

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

乘坐“阿波羅11號”飛船在月球著陸,

出艙在月球行走。

? 1969年7月20日下午4點7分,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

人類一步步在太空留下探索的足跡,

然而,

求索的路線並非一帆風順,

許多英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1967年1月27日,

美國“阿波羅1號”飛船,

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接受地面模擬測試時,

指揮艙失火,

3名宇航員喪生。

? 1966年8月3日,三名阿波羅1號飛船計劃宇航員出席發布會。自左向右:指令長維吉爾·格裡森、高級駕駛員愛德華·懷特、駕駛員羅傑·查菲。

  

1986年1月28日,

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73秒後爆炸,

7名宇航員遇難,

命殞蒼穹。

? 挑戰者號太空梭機組成員。

2003年2月1日,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返回地球時在空中解體,

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從警報響起到宇航員生命結束,

只有約1分鐘時間,

他們甚至沒有時間做好面對意外的準備。

? 7名宇航員在國際太空站中工作的畫面。

事故是慘痛的,

但人類探索的腳步不會停止,

正如美國前總統裡根所說,

他們的夢想絕沒有破滅,

他們努力為之奮鬥的理想一定會成為現實。

太空,

寥廓而深邃;

飛天壯舉,

神聖又神秘。

它是科技、智慧、勇敢和文明的象徵,

它激勵人類突破艱險、勇往直前。

為什麽要探索宇宙?

1970年,讚比亞修女瑪麗·朱坎達致信美國太空總署恩斯特·史都林格博士,她質問:這世上還有無數的孩子吃不上飯,你怎麽忍心把那麽多錢花在研究火星登陸計劃上面?

不久,史都林格博士便寫下了以下這封回信。

《為什麽要探索宇宙》

作者/恩斯特·史都林格(節選)

親愛的瑪麗·朱坎達修女:

您在信中問到,這世上還有無數的孩子遭著饑荒的罪,我怎麽還忍心要把這麽多錢都花在這火星之旅上?其實在我了解到火星之旅在技術上是切實可行之前,我早已意識到孩子們的饑荒問題了。

然而我跟我身邊的許多朋友都相信,無論是月球火星之行,還是日後各大行星之旅,外太空探索是我們現在就該著手發展的事業。我本人更認為,從長遠看,發展火星計劃對於解決我們在地球上正面臨著的種種嚴峻問題也大有裨益。

太空計劃對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有著深遠影響,來自地球衛星的測量評估有助於糧食增產,其所促進的國際關係也有利於糧食分配的完善。但可以說,其影響遠遠不止這兩點。我下面要說的,是另外兩例,即刺激技術發展和醞釀科學知識。

旅月飛行器的部件製造對技術精準度與可靠度要求之高,在整個工程學發展史上都是前所未見的。為了滿足這嚴苛的技術要求,我們不斷發展整個科學體系,與此同時,我們更尋找新材料新方法、革新技術體系、完善製造工序、延長儀器壽命、乃至發現新的自然規律。

這些技術層面上的新知,其實同樣可用於非航天科技上去。每年,大約就有一千項始於太空計劃的技術發明會被用於非航天領域,這為我們帶來了更好的廚具、農具、餐具、縫紉機、收音機以及其他日常工具。更可靠的船隻飛機,更精準的氣象預報與風暴預警,更無阻的通信系統,更先進的醫學儀器等。

讀到這,你也許會問,為什麽我們非要先為旅月宇航員把生命維持系統研製出來,才去為心髒病人製造遠程體征監測設備?答案很簡單,因為在解決技術難題的過程中,一些重大進展的取得通常不是靠直接著手研究,而是靠設下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目標。這個目標予人以強大動力去進行創新性研究,從而激起人們的想象力,並鼓舞其作出最大的努力,這目標就如同催化劑般,為科學的發展掀起了連鎖反應。

要改善人類的生存狀況,我們不僅需要新技術,還需要不斷醞釀基礎科學領域的新知,如物理、化學、生物、生理,尤其是醫學知識,來應對一系列威脅著人類生存的問題,諸如饑餓、疾病、糧食與飲用水汙染、環境汙染。

隨信寄出的那一張照片,上面的地球是1968年聖誕節阿波羅8號繞月運行時所拍下的。時至今天,太空計劃已取得了很多非凡成就,但也許沒有一樣比這張照片來得更重要,它不僅拓寬了我們的視野,還讓我們知道,我們的地球是如此的美麗珍貴,就像一個孤島,被無盡、死寂的虛空所包圍,我們僅賴以生存的,只有這星球那脆薄的外殼。

1968年由宇航員威廉·安德斯從月球所攝

沒有這張照片,就不會有這麽多人意識到地球真的如此有限,生態失衡的後果將會何其嚴重。自這張圖片發表以來,就警惕汙染、饑餓、貧窮、城市人居、糧食生產、水體治理及人口過剩等嚴峻問題的呼聲也此起彼伏、越演越烈。這個時代,是一個年輕的太空時代,它讓我們首睹了地球的芳容,那我們開始想到要為它解決種種困難,也絕非偶然。

非常幸運的是,這太空時代不僅給了我們一面鏡子以自鑒,還予以我們嶄新的科技、巨大的挑戰、奮鬥的動力乃至樂觀的態度,讓我們滿懷信心地去應對各種困難。我認為,我們對太空計劃的所感所悟,充分印證了艾伯特?史懷哲的那句話“我對未來甚是擔憂,卻又心存希望。”

向您和您的孩子們致以我最真摯的敬意!

您誠摯的

恩斯特史都林格

1970年5月6日

資料/人民日報 新華社等

圖/視覺中國等

點擊「寫留言」,

向每一位仰望星空的英雄,

致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