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500年的蘇州拙政園,在變遷中走向精致

50000㎡地,500年,多少時空在對話?

沒有他,就沒有拙政園

510年前,一個官場失意的中年男人辭官回到了故鄉蘇州,就此拉開了拙政園傳奇的序幕。

這個人,叫作王獻臣

拙政園美景。造園時“借景”遠處的北寺塔,讓人以為那是園中一部分。攝/殷啟民

王獻臣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就有“神童”的美名。24歲進士及第,去了禮部行人司,起點比同時期的唐伯虎還高不少。

剛入仕兩年,他就奉命出使朝鮮。因為家族隸屬錦衣衛的身份,隻過三年,王獻臣又升任監察禦史(類似紀檢委員),責任重大,深受信任,可謂官場得志。

拙政園美景。園林中往往“就曲避直”,以增情致,圖中就有“一波三折”的感覺。圖/蘇州拙政園管理處

然而,風雲突變。

王獻臣因為秉公辦案,觸犯了東廠太監的利益,招致陷害,接連遭受廷杖、獄刑之苦不說,還直接從京城被貶到了福建一個縣。

而王獻臣父親在這期間,明確表示不會因私而為兒子去求情,他說:“吾子之仕,吾固教之忠矣。苟不率職,則國有明憲,明天子在上,吾敢貳於吾君,以行吾私哉!”在某種意義上,也可看出王家公私分明的特點。

這種“剛直不阿”的底色,也一直貫穿著王獻臣的生涯,他因此頻招忌恨,起起落落,還曾做過廣東驛丞,只是個賓館館長,心裡也是很苦澀了。

如此反反覆複,他終於心灰意冷,借父親喪事之機,徹底告別了官場。

那一年,他40歲。

拙政園美景。這種造園手法叫作“框景”,框可方可圓。同時,這也屬於欲揚先抑,先由洞門把視野縮小(也起到集中效果),走出洞門後豁然開朗。圖為從拙政園的“別有洞天”望中園景色。攝/殷啟民

他決心隱逸之後,就開始琢磨建園子的事情。官場無可容身,自然想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當時正值明朝,園林藝術已經進入成熟期,文人與官僚間也頗盛建園之風。

尤其在蘇州,經濟繁榮、位置優越,有豐富的水資源利於造池,充足的太湖石、黃石等材料利於疊山,園林藝術自然更加發展。

也正因此,蘇州多產技藝高超的造園匠,時稱“花園子”;而王獻臣的好友,與唐伯虎共列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徵(zhǐ)明,也因為志趣相投而願意幫他設計。

這麽看來,王獻臣造園,齊聚天時地利人和

後來,他帶著地理先生在蘇州滿城選址,在東北街撞上了一處和夢中頗為相似的地方,池水盈盈,平坦空曠,便於明正德四年(1509)開始了造園

蘇州園林分布,從中可見其園林文化的興盛。拙政園在東北角。圖源/《地道風物·蘇州》,製圖/Paprika

返璞歸真

造個什麽樣的園子呢?

當時,官僚在造園上攀比之風頗盛,尤其熱衷搜羅奇花異石(建於拙政園後的留園就因冠雲峰名絕一時),但王獻臣不想和他們一樣。

他想要“鬧中取靜,不出城市而得山林之性,逍遙自得而享閑居之樂”,而且心裡隱隱地,想抒發對官場的失望和諷刺。

於是,他選擇反其道而行之,用樸素澄淨與官場的浮華汙濁區別開,更強調自然山水而非人工雕琢以追求舒朗、隱逸的風格。

現在的拙政園還保有明時水面舒朗的感覺,“舒朗”即為王獻臣的風貌與追求。圖/蘇州拙政園管理處

在造園中,主要有疊山、理水、建築、植物四個元素

明時的拙政園,後三者特點比較突出(現在的山是清朝增設的,明時的拙政園更重水面的開闊,所以沒有在水中疊山)。

順時針旋轉90°觀看(逆時針旋轉也有驚喜)~

面對開闊的水面,是不是有身心舒暢的感覺?攝/張心怡

這塊地,本就有積水,而蘇州河港縱橫,地下水位較高,也利於鑿池引水,園林自然可以選擇以水為主題,突出水的開闊與清澈來營造舒朗隱逸的氛圍

因為需要留陸地給建築和植物,也希望各個角度觀得的水景層次不同,所以古時造園往往偏好狹長型水面

當然,水也貴在靈動,有變化才有生氣,因此常會使其往側面蜿蜒延伸,正所謂聚處宜遼闊,散處宜曲折

這個以突出水面為主的布局,大致保存到今天。

王氏拙政園示意圖,具體細節、水形位置長期存在爭議,但可大致感受其當時池面開闊、建築稀疏的舒朗風格。“若墅堂”為主建築,它與“倚玉軒”的位置至今未變。“夢隱樓”為另一重要建築,至今變遷為“見山樓”。根據唐堃《淺析王氏拙政園》圖3-1、高居翰《不朽的林泉》圖2.92重繪。製圖/Q年

而建築,也是為了突出水面而服務,它們繞水分布,數量不多,間隔稀疏,風格樸素

文徵明《拙政園十二景圖》中的倚玉軒,可見其風格樸素,強調自然野趣。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文徵明《拙政園十二景圖》中的小飛虹,只是一座簡易的橋,沒什麽花樣。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園林總需要先確定一個主建築,放在核心位置,用於觀景,亦用於待客。這一般會使用高大寬敞的廳或堂。某種程度上,它有點像沙發,因為沙發一般放在客廳、對著電視、也用來待客。

正因為在主建築的安排上很講究,它的位置一直沿襲下來。

文徵明《拙政園十二景圖》中的若墅堂(主建築)。“墅”,野字+土字,仿佛田間土舍,樸素而有野趣。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至於植物,也是為了突出自然野趣。據記載,當時有柳隩、玫瑰柴、芭蕉檻、桃花沜、芙蓉隈、竹澗、聽松風處……

文徵明《拙政園十二景圖》中的來禽囿,是一處果園,種著數百株果樹,果實成熟後便會引來飛禽,富有野趣。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有趣的是,據英國學者柯律吉(Craig Clunas)研究,王獻臣因為信奉道教,以食果為神仙象徵,在園內栽植了大量果樹。而這些果實,可以供應明代江南十分興盛的果脯業,構成了王獻臣辭官後重要的經濟來源。

現在拙政園內的古樹,不知它見證過什麽呢?攝/殷啟民

據說耗時了16年,園子才好不容易落成。

王獻臣遍征園名卻都不滿意後,自己選擇了西晉文人潘嶽《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yù,賣)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了“拙政”二字為園名。

一方面,暗喻自己是拙者,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的“政”事,隱含自嘲,也表明隱逸傾向,另一方面,似乎有“笨蛋從政”的諷刺味道。

這麽看來,逆著世俗、弱化建築、突出水面的舒朗布局,也是“拙政”的代言。

水中的拙政園世界。在某種意義上,舒朗的水就像“拙政”的鏡子。攝/方托馬斯

在變遷中走向精致

拙政園建成後沒幾年,王獻臣就病死了。有記載他“死於惡疾,症狀為渾身奇癢,輾轉一年,搔之見骨,皮肉潰爛”,推測是由於信奉道教服用丹藥導致中毒而亡。

王獻臣死後,他的兒子與徐家三少爺豪賭(徐三少的侄子建造了後來的留園),押上了一整座拙政園。沒想到徐三少暗地裡作弊,園子就這麽一夜間易了主。

百年之間,園漸荒廢。明崇禎四年(1631),徐家後人把拙政園一分為二,東部賣給了刑部侍郎王心一,他善畫山水,後建成“歸園田居”,一派自然風光。

現在拙政園東園(原“歸園田居”,後散逸)的涵青亭,為現代重建。攝/殷啟民

清順治五年(1648),剩下的拙政園被賣給了太子太保、弘文院大學士陳之遴。為了取悅夫人,園林變得建築奢麗,花卉鮮妍。

陳之遴因南北黨爭而獲罪被貶後,清康熙元年(1662),拙政園被沒為官產,其後做過駐防將軍府,也做過兵備道行館。

至此,拙政園的園主雖屢有變動,但舊貌尚存。

現在的拙政園主建築遠香堂內景,可見其精致。對面是雪香雲蔚亭,構成“對景”。從門框間看去,門框如畫框,形成“框景”。攝/殷啟民

然而,吳三桂的駙馬王永寧進駐,其入世的喜悅呼之欲出。他挖渠造丘,增設建築,注重雕飾,極盡華美。據載,“園內建斑竹廳、娘娘廳,為三桂女婿居處。又有楠木廳,列柱百餘,石礎徑三、四尺,高齊人腰,柱礎所刻皆升龍,又有白玉龍鳳鼓墩,窮極侈麗”。他還常在園內舉行盛宴,時人有“素娥幾隊出銀屏”、“十斛珍珠滿地傾”之句。

後來,吳三桂舉兵反清失敗,王永寧懼而先死,拙政園又成了官家之物,日久荒涼。

清乾隆三年(1738),已經少了一半的拙政園又被一分為二,形成“書園”和“複園”。

複園主人蔣棨(qǐ)重視自然山水,近乎恢復拙政園舊貌,但園林在他死後很快又荒廢了。

至此,加上之前分離出去的“歸園田居”,原來的拙政園變成了東、中、西部“三分天下”的局面。

現在的見山樓,重簷卷棚歇山頂。重簷是指有多重屋簷;卷棚是指屋頂最高處沒有明顯立起的“正脊”,而是以弧度過渡下去;歇山頂的側面都會有一個垂直的小三角形面,因為其構造在那裡折了一下,好像“歇”了一下。這種屋頂屬於較高的規格,可見清朝建築的講究。圖/蘇州拙政園管理處

直到清鹹豐十年(1860),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攻佔蘇州後,將書園、複園、歸園田居一並收歸,甚至還有所擴展,建成了在東北街長達一裡多的忠王府。

拙政園現存的“見山樓”,名字就是李秀成起的,它是由王獻臣的“夢隱樓”變遷而來。從名字的區別,也可看出園主內心的區別了。儘管取用陶淵明“悠然見南山”之句,但其中似也蘊藏著向外擴大視野的雄心。

這座兩層的見山樓也很特別,它獨立在水池中,三面環水,彼時只有西邊連通陸地;同時,上二樓的通道不在室內,卻在意想不到的室外爬山廊上,易守難找,十分安全。因此,忠王選擇這裡作為他的辦公之所。

現在的見山樓,上二樓需要走外部的爬山廊。廊一般就曲避直,以增情致。廊壁開有漏窗,形成“移步換景”效果。攝/殷啟民

有趣的是,他總在樓上梳洗,恰巧被圍牆外的農民看到。此後,一些農民就會一早站在圍牆外高高的荒墩上看一個穿著黃色袍服的人梳洗。日子一長,忠王和農民搭上了話,多次為他們主持公道,老百姓便為他建造了一座“民不能忘”的牌坊。

然而,“工匠數百人終年不輟,工且未竣,城已破矣”。忠王府還沒竣工,李鴻章就攻佔了蘇州。他在給李鶴章的信中寫道,“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園三四所,戲台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

清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又將忠王府拆分,將景致最佳的中部征為江蘇巡撫行轅,西部物歸原主,東部由於主人在太平天國期間逃得不知去向,漸漸散為民用。

精致的內飾與室外的自然風光構成奇妙的組合。攝/陶源

同治十年(1871)冬,江蘇巡撫張之萬(張之洞的哥哥)入住中部。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八旗奉直會館”在其中成立。張之萬頗擅書畫,經營修治,“首改園門,拓其舊製,……其他傾者扶,圮者整”,終於使拙政園中部頗複舊觀。儘管建築已多變化,但曾經以水為主、自然舒朗的風格依稀可見。

而拙政園西部,於清光緒三年(1877)被吳縣富商張履謙買下,易名為“補園”。 張履謙追求奢麗,留下了精致的建築風格

現在拙政園西部(原“補園”)中的主要建築,從外觀即可見其華麗。其為鴛鴦廳結構,北廳為卅六鴛鴦館,南廳為十八曼陀羅花館。北廳背陽,宜於夏秋居住,南廳向陽,宜於冬春居住。內部頂棚採用拱形狀,可以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利於聽曲。攝/殷啟民

現在拙政園西部(原“補園”)中的留聽閣,內部比中園建築更加繁複。比如,講究的紅木家具、精致的門窗雕刻、多樣的案頭擺設(也叫作“清供”)。攝/殷啟民

拙政園西部一隅,遠處是塔影亭,可見其花紋繁複。攝/陶源

拙政園中部的小飛虹,借名王獻臣當時的“小飛虹”。雖然兩者並不直接相關,但明時過河用的小飛虹只是一座簡單的橋,清時已經換用精致的廊了。圖/蘇州拙政園管理處

清朝更注重造園手法,漏窗不同、角度不同、對象不同,“移步換景”,宛如看連環畫。攝/薛志堅

各式漏窗,清朝時力求不重複,可謂真正的“花樣兒”。攝/陶源

室內各處都少不了裝飾。攝/陶源

拙政園中園、西園俯視圖(部分)。建築已比明朝時密集了許多。攝/盧文

如此,從園林的面貌,也可窺見不同人、不同時代的氣質。而在變與不變,形與神之中,也多少有些一脈相承的東西。

跨越時空的組合

那麽,現在的拙政園什麽樣呢?

經過修複後的拙政園,分為西、中、東三個部分,特點各有不同。

大體來說,山水的感覺蘊著明時的舒朗(尤其中園),建築的風貌含著清朝的精致(尤其西園),而在舊址上新建的東園,為適應人們的遊覽休息和文化活動需要,布置了大片的草地、茶室、亭榭,略有現代公園的風格;拙政園現在的入口,也從中部搬到了東部。

而與明時面貌最相通的中部是全園的精華。

拙政園全園簡示圖。如果你跟團旅遊,很有可能會按照圖中實線遊覽,但這種把三部分夾雜在一起的方式可能不利於體會拙政園的精華。因此,不少人建議單獨遊中園,模擬從舊時園門進入的感覺,虛線是其中一種線路選擇。製圖/Q年

我們不妨來把中園走一遍吧。

拙政園中部簡示圖。圖中順序是被推薦的線路選擇之一,由主建築遠香堂開始,以環水為主,有“起承轉合”的效果。製圖/Q年

主建築臨水對山,位置在五百多年間基本未變。現在它叫“遠香堂”,取荷花“香遠益清”之意;採用四面廳結構,四面都可觀景,視野開闊,風格精致。圖/蘇州拙政園管理處

從遠香堂進入枇杷園,由相對開闊進入相對封閉的空間,有種“由放到收”的感覺。從枇杷園內回望雪香雲蔚亭,兩處可相互觀賞,形成“對景”。洞門使其與外界既隔又連,擴大了空間。攝/陶源

園內一角的聽雨軒,也可以使人“由動入靜”。攝/殷啟民

從枇杷園出來,由收再放,走回水邊,角度適宜靜態觀景,這裡也正設置了倚虹亭可以一停。攝/陶源

順時針旋轉90°觀看(模擬遊園過程)~

沿路而行,梧竹幽居四面有四個園洞,各向成畫。綠漪亭在園林邊角,把外圍池面“點活”。綠漪亭可賞春景,待霜亭主打秋景,雪香雲蔚亭主打冬景,荷風四面亭主打夏景,交相呼應。攝/殷啟民

荷風四面亭,位於池中,可360°賞荷,為清朝增設。王獻臣建園時水面貫通,更加開闊。清朝增設池島、亭子,使水面有分有合;而亭子四面通透,似隔未隔,增添韻致。可見明清拙政園的不同。攝/殷啟民

走出水面,可以向一側去登高望遠,曲徑通幽。

見山樓,底層被稱作藕香榭。樓一般兩層,三面臨水的建築可被稱作榭。圖左是荷風四面亭。攝/陶源

也可以去另一側接著享受“戲水”之樂。

香洲(圖右),“洲”與“舟”同音,它是一種舫。圖左是倚玉軒,圖中是小飛虹。攝/殷啟民

繼續走到盡頭是一座水苑。

小飛虹(當前水廊)、松風亭(左)、小滄浪(中)、得真亭(右),為清朝增設。攝/陶源

回到主建築,遊覽線路首尾相連,暫時地“合”。

若是意猶未盡,還可再遊,線路不同,季節不同,心境不同,常遊常新。

拙政園就在那裡。攝/陶源

現在的拙政園,某種程度上,有點像明朝的“房子”、裝著清朝的“家具”、修了現代的“大門”。多個時空都在其中碰撞對話,每一隅都是文化、藝術、歷史與人心的交織。

而我們觀園,也是以之為窗口,去看背後更大的世界。

- END -

作者丨樂兮

頭圖丨張朝陽

封圖丨陶源

部分圖片取自《地道風物·蘇州》

特別支持丨蘇州拙政園管理處

參考資料

《蘇州古典園林》劉敦楨

《蘇州園林》《說園》陳從周

《拙政園》雨牧橫山

《江南庭園》中村蘇人

《淡墨停雲拙政園》蔣暉

《從文徵明看拙政園設計風格的演變》楊浩

《淺析王氏拙政園》唐堃

《不朽的林泉》高居翰

《中國古典園林史》周維權

《園冶全釋》張家驥

相關書籍推薦

《地道風物·蘇州》

帶你走進江南煙雨,領略姑蘇文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