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諸葛亮為什麽好為《梁父吟》?他父親一句話讓他幡然悔悟

文/劉傳錄

武帝因為封禪而設立了奉高縣和梁父縣,並把泰山郡遷往奉高縣城,作為封禪的大本營。奉高縣和梁父縣都在今泰安市岱嶽區轄區內。

諸葛亮雖然生於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但是4歲的時候跟著任梁父縣(今泰安市岱嶽區房村鎮)縣尉的父親諸葛跬生活,三年後其父升任泰山郡(今泰安市岱嶽區范鎮)丞,諸葛亮隨父親前往泰山郡任職,與泰安當地孩子們一起學習生活,自然很對當地的民謠俚曲像《梁父吟》等是耳熟能詳的。

《梁父吟》,就是泰山郡梁父縣一帶的歌謠。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強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一夜北風寒, 萬裡彤雲厚,

長空雪亂飄, 改盡江山舊;

仰面觀太虛, 疑是玉龍鬥,

紛紛鱗甲飛, 頃刻遍宇宙。

騎驢過小橋, 獨歎梅花瘦。

唐初歐陽詢編輯《藝文類聚)最早認定這首《梁父吟·步出齊城門》是諸葛亮的作品,並收入了它。宋人郭茂倩也編入《樂府詩集》,認定作者是諸葛亮。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對《梁父吟》作了如下注解:"武侯為梁父,非必但指此章,或篇幅散佚,唯此流傳耳。"也認定作者是諸葛亮。1964年,郭沫若為隆中諸葛草廬作楹聯:"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之後不久,他在回答人們認為諸葛亮詩歌文采不足的問題時又說:"如武侯終身隱逸,致力於詩,諒亦不遜於陶令也。"可見他也認定《梁父吟》為諸葛亮所作。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跬,曾經指著梁父山的山頂,對小小年紀的諸葛亮說起孔夫子在這裡的經歷:"子登臨梁父山,十分感慨,不由地長籲短歎。雖然孔老夫子桃李滿天下,弟子中賢人七十二,但由於各路諸侯只顧爭霸,沒有人願意聽他講經頌道。一天,孔夫子來到咱梁父縣,帶著他的弟子顏回和子路登上梁父山。在山上他感歎推行'仁道'真是太艱難了。上山難,推行仁道比登山還要難得多!"諸葛跬借機提示兒子:聖人在"難"的面前都沒有停止向上登攀。諸葛亮從中悟出了"知難而進"的道理。而《梁父吟》、梁父縣、梁父山在諸葛亮的一生中揮之不去,難以磨滅,肯定對他的立志以及後來的戰爭生涯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梁父吟》一詩,寄托了諸葛亮作為士的立身之道,以及他後來作為相的治世及待士之道。自比管樂並提出《草廬對》,見其不凡之才略;好為《梁父吟》,見其高出一世之志節與器識。《梁父吟》無論是諸葛亮所撰還是其好吟詠之作,無論何者都足以充分地說明諸葛亮是因為《梁父吟》曲調悲涼淒苦,與他悲憤的胸懷產生了共鳴。好為《梁父吟》是'情'與'志'的集中反映。

(作者介紹:劉傳錄,新水滸第一人,山東省水滸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第三屆齊魯文化之星得主。作品《第三隻眼看水滸》榮獲第七屆劉勰文藝評論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