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協和醫生誤吞一枚棗核,處理方式笑噴網友,全程「內心戲」,哈哈哈哈…

最近,
一名協和醫院醫生吞下棗核之後的經歷成為網路上關注的熱點。這名醫生名叫譚先傑,是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也是婦科腫瘤專家。▼

譚先傑將自己的內心戲寫出來之後,

被協和醫院的官方微博轉載,

也被各大媒體轉載,

這篇文章成了火辣辣的爆款文章。

這篇爆款文章到底是怎麼「煉」出來的?

同行和患者到底如何評價他?

譚先傑講述了「吞下棗核」前後的故事。

醫生吞下棗核心裡也忐忑

上個月月初,譚先傑去鄭州出差。忙完之後,朋友送給他一小袋當地特產:乾棗。晚上,他乘高鐵趕往南京,覺得有點餓的時候就拿起兩顆乾棗吃了起來。正在吃的過程中,來了一個不得不接的電話。於是他加快速度,「囫圇吞棗」。當時他覺得嗓子眼兒被硌了一下,等到他吐出棗核的時候,發現只剩下一枚棗核,另一枚不翼而飛。

譚先傑知道這粒棗核被吞了進去。接完電話後,他細看了一下,發現乾棗與鮮棗不一樣,棗核很硬,非常尖銳,像刀尖一樣,扎穿紙張毫不費力,扎到皮膚很疼,如果稍微用力,將皮膚戳個洞沒有問題。

我突然有些擔心,如此尖銳的長條型棗核,從胃裡進入腸道後,一不小心,或者遇到寸勁,腸子就可能被扎穿孔!這豈不是與含金自盡、吞釘自絕是異曲同工?!

一路上,譚先傑糾結著:是不是該立即下車,返回醫院去做個胃鏡,把它取出來。但是火車已經開了,然後他開始網上搜索「吃下了個棗核怎麼辦」

看了這答案,果然沒有得到絲毫安慰啊。

萬一我是少數情況呢?火車到南京還要 4 個小時,萬一這期間我腹痛了呢?

等等!

不要自己嚇自己。

我可是醫生,我是專業的。

我稍定了定神,再次瀏覽檢索得到的內容。

有人說:

強大的胃酸和消化酶,會讓棗核瞬間化成渣渣。

我不相信這麼玄乎的事兒——果真如此的話,胃酸豈不是比濃硫酸還厲害。

還有人說:儘管棗核兩頭很硬很尖,但畢竟是植物纖維素,受到胃酸的作用以後會很快變軟,不太可能扎穿腸子。

這讓我有點相信了。而且多年的學醫經歷和臨床經驗告訴我,除非棗核通過胃腸道時受阻,一般不會有大問題。

又有人說:應該吃些含纖維素高的食物,促進腸道蠕動,包裹棗核,降低腸道損傷風險,加速排出。有建議吃芹菜、香蕉的,有建議喝蜂蜜、稀飯的,甚至有推薦甘油、石蠟油的。

可我現在在高鐵上,哪裡有這些東西啊!

「聽天由命吧,哪裡會這麼巧!」他安慰著自己。

眾裡尋它千百度 終於找到了

在火車上吃完晚餐後,譚先傑又想起乾棗核。

坦白地說,吞了棗核之後,我已經不是一個資深醫生,而是一個普通病人了。更糟糕的是,這個病人還具有較多醫學知識,比一般病人考慮得要細、要多。我甚至開始體會,胃是不是在蠕動將棗核攪拌成食糜?那個尖銳的東西是不是已經一次次在扎胃壁,甚至都扎出血了?

晚上9點多,譚先傑給愛人打了個電話,故作輕鬆地告訴她,誤吞了一枚棗核,問題不大,過兩天會自己拉出來。

我之所以要告訴她,是擔心如果今天晚上或者明天,我真的在外地某家醫院做了手術,醫生給她打電話的時候,她不要認為是騙子而不予理睬!

晚上睡覺,譚先傑做了一個夢:「我夢見棗核已經排出來了。」早上醒來,6點半,便意如約而至。

我深吸一口氣,走進衛生間,猶如邁向戰場的戰士。

在馬桶的一泓清水之上,體內固體垃圾清除工作,開始。

前期工作酣暢淋漓,下一步工作——在一堆色香味無法描述的物質中尋找一枚棗核,才是一場硬仗。

有那麼一瞬間,我想過放棄。但因為對自己身體的愛惜,我還是下(豁)定(出)決(去)心在馬桶中尋找棗核。

我用一次性牙刷,把固體一點點壓碎,甚至從水中撈出來,試圖從中尋找出質地堅硬的物質。

遺憾的是,沒有任何異常發現!

越找不到,心裡越不踏實。

掰開揉碎,依然不見目標的蹤影。

是徹底被消化,屍骨無存?還是時辰未到,還在路上?

十幾分鐘,一無所獲。

我只好暫時放棄,反覆洗手、猛烈洗手,然後,開始淋浴。這次洗手和淋浴,比我以前任何一次都來得認真、來得仔細。

洗浴完畢之後,我忽然感到一陣高興。因為又一股便意,從若隱若現到逐漸清晰。

這動人的感覺是如此及時,讓我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我在馬桶的清水之上,提前鋪上了一層潔白的廁紙。

事實證明,我的決策是英明的,這一次尋找硬物容易多了。

我發現了一些棗皮,果然,很快,我感觸到了小小的、硬硬的東西!

總算,功夫不負苦心人。

找到了!找到了!

我是一名優秀的醫生,一名曾經在手術台上找過針、找過小螺絲、找過微小病灶的醫生!一枚小小的棗核,又怎麼能難得住我?

我簡直太棒了!

雖然無人喝彩,但這擋不住我一個人的狂歡。

基於親身經歷,譚先傑總結經驗之後,還給出了提醒。當然,更重要的是作為醫生的特別感受:「當醫生和病人談話的時候,說的是最常見的情況,而病人擔心的是最壞的情況。醫生是醫生角色的時候,開腸破肚都不會眨一下眼睛。但是,作為病人的時候,也一樣擔心或者更多擔心。所以,我會盡量理解病人的痛,神聖使用手中的刀!」同時,他也告誡自己,以後要慢慢吃東西。

「糗事」成「爆款」到底是如何「煉」出來?

「我也沒想到這篇文章能這麼火爆。」

譚先傑的這件糗事被自己寫成好玩有趣的文章之後,受到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他火了。譚先傑說,他自己在寫這篇稿件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能火,「我只是想把它記錄下來。」

找到棗核那天,譚先傑正在南京講課。「當然上課時,棗核已經排了出來。」上課之前,譚先傑就萌發了要把這件事寫出來的意向。很快就要上課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對著手機說了說,錄了下來。「有時候靈感過了就不再閃現了。」上課時,譚先傑也和學員們說了這個故事,「我想今天晚上就能寫出來。」

中午,譚先傑坐上高鐵,從南京返回北京。就在高鐵上他開始如實描述自己的心路歷程,「火車剛剛到石家莊,這篇稿子已經寫好了。沒用3個小時。」心路歷程寫好之後,譚先傑準備發到一個群裡讓大家提提意見,沒想到發到了導師郎景和的學生群,大家看了之後都覺很「搞笑」,「內心戲真是豐富。」

後來,譚先傑就把這篇稿件發在了自己的公眾號上,接著又被專業媒體和大眾媒體轉發,同時也被協和醫院的官方微博轉發。譚先傑說,也許是這篇文章比較接地氣吧,所以才受到大家的關注。「在非專業人士來看,醫生應該是萬能的,沒想到,協和的婦產科醫生也為一粒棗核發愁。」

評價這麼正面也是沒想到

譚先傑的糗事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不過這次的關注是一面倒的正能量。有人說他「好調皮」,有人說他的科普「有味道」,還有的說人「內容有借鑒意義」。當然,更有人放心的說,「原來醫生也和我們一樣啊。

也有人說講述了自己的經歷:「隨稀飯誤吞了一個大棗的棗核,先是卡在喉嚨那兒,怎麼摳也出不來。如鯁在喉,沒有更確切的詞形容我當時的情況。後來做了X光,證實被卡到食道,做了胃鏡取出來。」

婦產科醫生同行來友情提示他:「以後吃棗時不要接電話,不要一口吃兩個,即便一次吃一個也要慢慢吃,先把棗核像剔肌瘤那樣剔除,然後再吃棗肉。」

肛腸科醫生來「嚇唬」他:「經常取棗核,但我更想安慰一下當天和您親切握手的同志們。」

耳鼻喉科醫生安慰他說:「譚老師是幸運的,作為一名耳鼻喉科醫生,臨床工作中,全麻下取過不少棗核異物,經常見到尖銳的棗核兩端扎進食管壁,更有甚者在食管第二、第三狹窄處,刺穿食管壁扎進胸主動脈,開胸取棗核者有之,因此丟了性命的有之……乾棗雖美味,食用需謹慎。」

譚先傑是北京協和醫院徵文大賽特等獎的獲得者。他感覺敏銳,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對於他來說都是可以描述的素材;他的文章文字流暢,文筆幽默,常有人說他是被醫學耽誤的「段子手」。對於這篇糗事爆款文,正是他擅長的「以溫度來記錄一地雞毛。」他曾經出版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子宮情事》,即將出版《致母親——一個協和醫生的故事》……不僅在醫療圈風生水起,還到作家圈裡搶飯吃……

「生活中可能都是寫瑣事小事,但是如果你熱愛生活,這些都是可以記錄有趣的、有溫度的故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