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複盤便利店的2018:速生何以不速朽?

顧瑩 2018年便利店行業上演了“冰與火之歌”。在國內實體零售的寒冬中,便利店業態在政策的支持以及資本的推動下成為零售業風口,同時,也出現一些便利店品牌因資金鏈斷裂、無法全面盈利陷入裁員、關停甚至賣身的局面。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年三季度“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顯示,便利店行業開始呈現出“降溫”趨勢,資本市場暴露的問題也警示著整個便利店行業需要提高自身應對外部風險的綜合能力。

從業態更新角度來看,國內便利店的單店銷售、利潤水準與國際領先企業差距仍然較大。在租金、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環境下,如何提高效率、迅速完成迭代更新,成了便利店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除了提供行業觀點之外,該篇報導也會呈現便利店與普通員工的故事。在行業沉浮變幻中,作為便利店運營的重要一環,他們的生存狀況同樣值得關注。

資本漸趨理性

2018年上半年,西安每一天、見福、131、today、鄰幾等便利店獲得投資,下半年,便利蜂,好鄰居獲得資本加碼。據新浪科技統計,從2017年至今,便利店行業融資已達60余起,資金湧入超過80億元。

然而資本的入局使得國內的便利店行業格局變得撲朔迷離。在資本的加持下,一些初創便利店品牌舍命狂奔,大有與7-ELEVEn、全家等老牌外資便利店一較高下之勢。2018年8月,因背後出資方善林金融資金鏈斷裂,鄰家便利店突然失血,一夜之間關閉了168家店鋪;一個月後,因投資方春曉資本出現問題,131便利店創始人失聯,後被刑拘;11月中旬,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全時便利店被傳出資產盤點,正尋求出售。

接連倒閉的便利店將行業內長期存在的高成本、盈利困難等問題掀開一角。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王洪濤的話來說就是,便利店這一風口倏忽間變為一地雞毛。

“資本和便利店都處於頭腦發熱的階段,彼此都缺乏理性判斷,各自相互催生,產生更多的泡沫。”在香頌資本董事沈萌看來,便利店的投資風潮是在所謂“線上結合線下新零售”的概念出現後,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阿里巴巴投資連鎖超市開始的。國內在過度杠杆化下的泡沫時期,大量資金四處尋找投資標的,導致便利店估值水漲船高。

光點資本合夥人符正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純線下零售行業的“便利店”並不是近期的新投資熱點。這一波新的投資機會,主要是基於2016年提出的“新零售”概念,便利店利用社區及穩定客流,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的數據,形成了新的零售投資熱點。

131便利店實習店長張明山告訴記者,131停業至今,員工們被拖欠的一個月工資仍沒有拿到。在初創便利店瘋狂擴張之時,也有身處其中的店長感覺到了危機。在多家便利店工作過的孫巨集偉向記者表示:“鄰家的虧損遠遠高於運營成本,因為客單價比同類便利店高,毛利能達到60%甚至70%左右,而物美這種類型的便利店毛利只有20%左右,但是鄰家的虧損實在過於嚴重,始終無法實現單店盈利。”

“以監視者的角度來看,鄰家開店的狀態近乎瘋狂,選址隨意,不會太考慮當地消費水準、客流量這些問題。”鄰家便利店前CEO王磊對媒體透露,投資人曾要求過他們一年開2萬家便利店。

據孫巨集偉回憶,之前鄰家高層在給區域鄰家經理開會時表示,鄰家的終極目標是上市——等鄰家開夠300家店,運營資金超過一億元後,就謀劃上市,所以鄰家一直很著急開店。

零售專家胡春才告訴記者,如果單店不能盈利,只靠規模是行不通的。單店盈利沒做出來就拚命擴張,結果店開得越多,失血量就越大。

便利店行業從業人員張鵬(化名)將鄰家、全時以及其他一些便利店品牌的運作模式形容為“高空走鋼絲”。如果鄰家當初少開一些店,採用自有資金加低杠杆操作,從銀行貸一小部分款,鄰家、131、全時這些便利店就不會是現在的狀態。最早7-ELEVEN的啟動資金就來自員工的存款和銀行借貸,開店、選址始終采取很謹慎的態度,現在已然成為便利店的標杆。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便利店近幾年在國內發展迅速,門市數量呈井噴式發展,2017年中國品牌便利店行業增速同比達23%,市場規模超1900億元。大量資本的入局成為短期內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有統計顯示,中國的便利店品牌超過260個,但由於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便利店行業集中度很低。目前僅上海和廣東的便利店門市數量就超過5000家,大多數地區的便利店總數都少於1000家。德勤分析稱,在資本和政策的推動下,未來便利店行業集中度有望得到較快提升,行業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張鵬認為,從心理層面講,頻頻發生這樣的事也挫傷了很多員工對便利店行業的熱情,造成很多優秀人才流失,這些都是看不見的損失。

沈萌分析稱,2019年去杠杆會繼續推進,投資資金的來源受到抑製,便利店行業將迎來資本分化,真正具有競爭優勢的便利店將大幅領先同儕,而不具優勢的便利店將重歸現實。

運營模式亟待優化

提升運營效率、增強商品力、實現全面盈利是國內便利店品牌需要思考的問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顯示,近一年來便利店行業的運營成本正在快速上升,房租成本上漲18%,人工成本提高12%,人員流動性大幅提升,加劇人員成本的上升,水電成本上漲6.9%,便利店企業亟待提升管理精益性,來對抗成本上升。

此外,國內便利店加盟比例與日本等發達市場相比存在較大差距。《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披露,國內近4成企業尚未開展加盟,加盟管理較為松散,而日本羅森、全家、7-11加盟店佔比分別為95%、97%和98%。

加拿大Advantage國際谘詢集團中國區CEO高雲飛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便利店如果想實現規模化盈利,還得靠加盟體系,否則在運營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沒有大量資本推動,便利店發展將舉步維艱。

據高雲飛了解,國內的便利店品牌並非不想發展加盟體系,而是因為供應鏈能力不足、總部管控以及運營能力薄弱無法應對加盟帶來的問題。7-ELEVEn的加盟手冊大概有700多頁,非常完備。目前國內便利店還處在追求降低成本、提升盈利的初級階段,還沒有達到追求精細化管理的階段。

“這就是一個悖論,國內的便利店一方面想快速擴張,另外一方面發展加盟模式又遇到困難,所以只能通過直營去擴張,但直營其實會給便利店帶來更多的資金壓力,進而影響到便利店的發展速度。”高雲飛說。

另外,國內便利店的利潤水準和國際領先企業也存在較大差距。根據2018年CCFA便利店調研結果顯示,樣本企業平均單店日銷售大約5000元,存在較大提升空間。而7-ELEVEn(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內田慎治在2017年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透露,7-ELEVEn的單店日銷售額可達到3.6萬元。

零售專家文誌巨集表示,國內便利店與外資便利店盈利水準差距較大的主要原因一是規模,二是精細化管理能力。“便利店零售是奉行規模經濟的行業,如果沒有達到一定規模,很難實現全面盈利。另外,便利店行業對於管理者的精細化管理能力要求很高,而外資便利店在這方面相對比較成熟。”

國內便利店與外資便利店在商品結構方面也有很大差別。內田慎治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表示, 7-ELEVEn和其他便利店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鮮食,鮮食商品佔所有商品銷售的50%,門市60%的毛利來源於以鮮食為主的日配商品。

根據2018年CCFA便利店調研數據顯示,國內80%便利店的自有品牌銷售佔比小於10%,日本市場便利店自有品牌單品佔比為40%~50%。文誌巨集觀察到,由於國內便利店的供應鏈體系不及外資便利店成熟,因此自有品牌商品佔比較低。

數字化與新零售

“對於現在的便利店一定要有線上新零售的概念,其中‘數據的價值’是最重要的,包含周邊居民的消費行為等重要資訊;其次就是線下的運營效率,即坪效、客單價、貨物周轉率等傳統零售的關注點。”符正表示。

記者注意到,從物美便利店到蘇寧小店、便利蜂等,國內的一些便利店也在積極探索便利店數字化進程。德勤一份關於便利店企業數字化程度的調研顯示,外資便利店企業在資訊系統搭建和數字化轉型方面普遍開始較早,而本土便利店企業的數字化進程在某些方面較為滯後。

物美便利店店長孫曉龍(化名)告訴記者,物美便利店對於店長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就是多點APP的下載量。令孫曉龍不解的是,推廣APP的意義應該是獲取大數據,進而分析用戶購買行為,指導店長訂貨,但“APP裡的數據對於門市的實際運營並沒有起到指導作用,反而因為支付過程變得更加繁瑣,門市還流失了一部分客人”。孫曉龍補充道,“現在我店裡還有15箱訂多了的牛奶,快過期了。”

高雲飛分析稱,從更深層次來看,只有做好數據的打通和對接才能真正實現線上和線下雙驅動。便利店有龐大的流動人群作為數字化的入口,如何盤活線上線下的會員資源,並與其他的平台做一些對接,是未來便利店發展的一個重要思路。

高雲飛認為,和國內的美宜佳、唐久這些便利店相比,外資便利店的會員系統相對比較先進,每天會實時更新、處理數據,根據不同商業區、辦公大樓、居民區的用戶消費習慣優化商品品類配置,並且根據商圈內消費者某一個時間段內變化來精準靈活地調整店內商品。未來國內便利店要想實現規模化盈利,一定要在數字化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隨著城鎮化的持續推進,未來大城市一些商圈的社區店會形成穩定的客流,而且,這些便利店通常可以實現配送,這對於有“最後一公里”配送需求的周邊居民有很大吸引力。符正認為,如果接下來便利店能夠圍繞著社區的基礎客流去做新零售運營,並發展出品牌的特色,將是國內便利店行業迭代更新的一次機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