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單槍匹馬,陸奇正勇猛地跳向下一個坑

· 陸奇為什麽不像李開複一樣自己乾,而是借力YC?

· YC在中國能否成功?

· 陸奇所推崇的技術創新在中國真的有機會嗎?

作者 | 亞瀾

“考慮完全部因素,YC 是我唯一剩下的選擇。”

在離開百度89天之後,全球知名創業投資及加速器Y Combinator(簡稱YC)宣布正式入華,並成立Y Combinator中國(簡稱YC中國),而陸奇則成為了YC中國的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

“矽谷權力翹楚”“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華人高管”“他的離職讓百度市值蒸發100億美元”……太多的光環讓陸奇陷入到一個高處不勝寒的尷尬境地,選擇越來越少,內心的堅持卻從未改變。

而正是這種堅持,讓陸奇很難在他的祖國獲得徹底的成功。

中國創業公司的野蠻生長模式以及團隊管理風格很難在短時間內有質的變化,百度的權力遊戲也讓這位職業經理人初嘗國內互聯網圈裡那種微妙而不可說的滋味。

更加致命的是,陸奇心中所追尋的“技術驅動創新”是這片土壤上最稀缺的商業元素。因此即使跳出了“百度的火坑”,YC中國也不見得是真能讓陸奇“一箭三雕”的樂園。

陸奇(圖片來源網絡)

01 YC中國有可能成功嗎?

YC的戰績相當耀眼,陸奇去那兒,絕對不委屈。

從2005年成立至今,YC已培養了包括Airbnb、Dropbox、Reddit等超級公司,加速了超過1900家初創公司,總融資規模超過180億美元。

YC每年會定期接受創業團隊提交的申請資料,對創業項目進行篩選,如果項目評審通過,YC會向每個創業團隊提供種子資金以及為期三個月的創業孵化班。

一般情況下,YC對創業團隊投入的種子資金並不是太多,會換取創業團隊約7%的股份。時至今日,YC已經發展成為一條每年孵化超過250家初創公司的生產線。

但問題是,YC在美國能夠取得成功的套路,放在中國是否可行?

中國可是全球範圍內孵化器數量最多的地方,在2015年左右,不完全統計的國內新增各類創業孵化器就有4000多家。而事實上,多年來,YC隻投出了有限的幾個成功項目,普遍被認為項目數量在增加,品質在下降。

一個非常現實的情況是,中國的孵化器太多,真正靠譜的創業項目太少。YC那種廣撒網的孵化方式恐怕會在中國失去魔法。

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品玩曾報導的去年YC畢業公司路演日當中的一些項目:

·Darmiyan,號稱能提前 15 年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技術。

· Airthium,幫你儲存太陽能和風能,將其儲存在地上,並使用特殊的熱力學存儲模塊進行全天候不間斷的存儲和服務,且成本相對較低。

· De-ID,“讓人臉識別識別不出你”,De-ID 開發了一種算法,能對用戶的面部照片進行特殊修改,人眼看起來沒什麽不同,但電腦系統無法識別。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保護用戶的隱私。

· Sunu致力於為提供盲人無障礙智能手錶,將聲納技術與精準的觸覺反饋相結合,以幫助增強盲人的太空意識並輔助導航。

· Rev Genomics是一家在植物生物技術領域運營的大型數據公司。Rev為植物育種者,種植者和零售商提供新型分子和植物形態表型。

· Escher Reality為開發者提供AR的SDK,可在Android 、IOS上跨平台運行,公司是第一家宣稱可以做到多用戶同步API體驗的公司。

· Zendar Inc.,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高分別率雷達,無論任何氣象,其檢測範圍都達200米。

· Totemic Labs,一種外置的傳感裝置,當老人跌倒時報警,無需佩戴任何可穿戴硬體設備。

· Helium,專門為非洲醫院提供的 EMR 系統。幫助醫院更好的進行管理和記錄病人資訊,提供10倍以上的效率。它考慮了非洲聯網不便的情況,可以離線使用,一旦接入網絡就立馬自動備份,而且在所有設備和作業系統上通用。

這些項目代表了YC孵化項目的大部分情況——注重技術,非常創新。而反過來你可以想想,在中國,有這些項目的影子嗎?並沒有。

中國創業者們早已習慣了商業模式創新與用戶體驗創新所帶來的成功快速路,投資圈也盡是追求“3年IPO+2年鎖定期”、5年之內拿回本利。這一切都不是技術創新的土壤。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符合標準的創業公司少兒又少,陸奇能孵化誰?

而YC在美國是如何吸引項目的呢?——強大的品牌推廣能力塑造出極強的品牌形象,從而吸引創業者申請加入。比如,YC非常擅長通過內容去吸引創業者。

YC的部落格流量很高,發布頻率高,內容涉獵廣,包括了YC所有合夥人的文章以及YC投資項目的最新介紹等。YC在2015年末還啟動了一個獨立部落格:Macro。由主編Colleen Taylor負責。Macro主要用來沉澱深度思考過的內容,以及YC投資項目背後的故事,而不會跟風追熱點。

YC圖書出版的數量也相當高了,創始合夥人Jessica Livingston出版過2本書,前總裁Paul Graham出版過3本書,現總裁Sam Altman出版過1本書。還有從第三方視角深度剖析YC三個月創業集訓營整個過程的書籍。

當然,還有自有品牌播客節目Startup School Radio,節目在沃頓商學院舊金山分校的商學院電台( Business School Radio)錄製,主播Aaron Harris也是YC的合夥人之一。

但這些套路,陸奇並不擅長。陸奇不寫書,不寫部落格,不寫公眾號,也不上節目,他所擁有的僅僅是個人號召力。因此陸奇的首要任務,如他所言是“招人”。

“目前為止,YC中國只有一個員工——就是我自己。”陸奇說:“YC中國也將努力建立一流的團隊,充分發揮YC全球研究院持久的科研潛力,把YC在美國矽谷的成功經驗帶到中國並充分本地化,全力幫助國內初創企業進一步發展和培養創業人才,加速中國科技和社會進步。”

陸奇認為YC中國的機會在於,“由中國和美國共同驅動的新一輪技術創新將對世界工業和社會產生變革,所以我們需要設計新的機制和環境推動和擁抱這樣的挑戰”。

創新的搖籃是早期生態,這個生態中的資本投資、人才開發、科研和商業化創新機會這四個方面,都急切需要被全面革新。“新的制度和新的組合方式需要被探討和創造,尤其是跨太平洋的合作。”

(圖片來源網絡)

為此,陸奇的措施倒是非常清晰:

· 投資:早期YC中國將繼續推動創業者、初創企業的加速,將采納YC美國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和一些實現的手段,充分把它本地化,運用到中國的業務上來。同時YC中國也準備在中國當地融資,這是本地化重要的一環。

· 培訓:這與YC中國投資的業務是完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也準備首先要引入YC在美國行之有效的一些經驗,並將這些本地化和長期開發,為中國創業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培訓方法和內容。

· 科研:準備通過多種方法更長期、更有效地投入科研,這將成為YC全球研究院重要的組成部分

· 公益:YC創新的結果必須回報給社會,目的是把創新的結果更多的投入公益和慈善事業,YC中國準備重點將在於幫助人們,和社會,更好地解決由於技術發展而帶來地就業影響。

但感覺這一切要上正軌,至少需要一段時間了。不知道陸奇看中的項目會是什麽情況。

另外一個疑問是,既然YC想讓YC中國本地化,那麽他們為什麽不尋找一個更接地氣的人來操盤呢?陸奇雖然德高望重,但畢竟不是在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創業者,他那套矽谷職業經理人的經驗真的適合中國創業者嗎?

或許,YC中國徹頭徹尾就是陸奇的主意,YC只是順水推舟,如果成了,挺好,成不了,那也沒有特別的損失。

02 別無選擇

但陸奇別無選擇。

他本可以從微軟離職後就功成身退,既然當時去了百度,說明他心中還是有些“大想法”。而從百度離開之後,無論是去另外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還是重回美國互聯網公司、甚至是自己重新創業,做投資都或多或少不適合他現階段的情況。

坊間傳言陸奇在加入百度之前曾收到過騰訊的邀請,不過騰訊給出的職位是CTO,與他所期待的CEO相差甚遠。而百度之後,其他大公司,比如阿里、京東、滴滴、美團,他們都是並非真正意義的技術驅動,他們並不能對科學家陸奇形成足夠吸引力。

而一個小插曲是陸奇在拚多多擔任獨立董事,一度引發猜測。但這其實並不能說明什麽,科技公司在上市前通常會邀請一位具備公眾影響力的人物,代表公眾行使監督權。

李彥巨集與陸奇

(圖片來源網絡)

不過,人們倒是喜歡將陸奇的離開歸咎於所謂公司政治。

在陸奇入職百度的前半年,百度各業務群組及負責人都將直接向陸奇匯報工作,而陸奇將向CEO李彥巨集直接匯報。但是到2017年年底,原先很多直接向陸奇匯報的業務,又變成向業務線相應副總裁匯報。

李彥巨集與馬冬敏的糾葛更是吃瓜群眾的最愛。但實際上,公司內部的微妙關係,在哪兒都有。

2008年,時任微軟首席執行官的斯蒂夫 鮑爾默力邀陸奇加盟微軟,負責微軟的搜索業務。在陸奇加盟後不久,微軟推出了 Bing 搜索業務,陸奇在微軟內部的地位進一步上升。2013 年,鮑爾默長官下的微軟進行了大調整,原有的 8 大產品部門被合並為 4 個:作業系統 ( OSG ) ,應用軟體 ( ASG ) ,伺服器 ( C+E ) ,和硬體 ( WDG ) 。陸奇成為了微軟 " 四大天王 " 之一。

一朝天子一朝臣,薩提亞·納德拉接任微軟首席執行官一職後,微軟未來戰略和業務重心都有所調整,內部的架構和人員調整也隨之而來。據說真正促使陸奇離開微軟的導火索是Slack收購案,陸奇看好這家公司,但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微軟現任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卻表示反對,認為應該把資金用在繼續打造 Skype上。

從這個角度來看,要想遵從內心,陸奇就不能給別人打工。但創業似乎也不適合他。儘管就憑“陸奇”這兩個字,他就能融到不少的錢,但他畢竟已經57歲了。

於是,一切的可能性就都推向了“投資”,就像當初李開複離開谷歌創辦創新工場一樣。

李開複(圖片來自網絡)

“我要成立的不是風險投資,也不是天使投資。”李開複當時接受CBN記者專訪時表示,他計劃募集8億元人民幣的資金用於第一個五年周期,開創一個天使投資+創新產品和團隊的平台,名為“創新工場”,開辟中國風險投資和創業的一個新模式。

陸奇的選擇有異曲同工之處,觀點也與李開複從谷歌離職進入新生活那會兒非常相似。

當時李開複說——主要的理由是看到中國互聯網創業的機會,和創業者需要輔導幫助。VC都往後期走,早期投資成為真空狀態,是一個最好的搭建品牌,提供價值的機會。而做早期需要的團隊和專長恰恰是我和我的創始團隊擁有的。雖然做“超級天使”很辛苦,而且“批量孵化”引起不少質疑,我覺得如果能很快打造品牌、構建團隊,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只有一個短暫的time window(時間視窗期),而且隻屬於願意冒險的人。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李開複的創新工場投資輪次逐漸後移。

陸奇的選擇和李開複的選擇有何不同呢?

李開複是自己募資,更偏向“投資”,陸奇則是偏向“孵化”。李開複是以自己為創始人,創立創新工廠,陸奇則是借力YC。

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是,憑著陸奇自身的價值,他完全可以自立門戶,YC中國一片空白,需要他從零開始組建團隊,甚至募資,為什麽他不像李開複一樣自我成就,而是選擇了一個在中國草根創業者心中認知度並沒有太高的YC呢?

陸奇的答案是天時地利人和。

陸奇認為繼續在大公司做大規模、強度高的工作已經不適合自己。而市場正處在大規模技術驅動創新的前夜,想要直接參與這次創新大浪潮的他認為YC這樣專注創業投資及加速器的公司是最好的選擇。人和的因素則是陸奇和YC總裁Sam Altman早在2005年相識,認為彼此志同道合。

對於陸奇來說,YC中國不見得是件易如反掌的輕鬆工作,習慣了從1到N的職業經理人角色,突然之間要做從零到一的事情,不知這位神級人物能否適應。

本文系「深響」原創,請勿以任何形式抄襲、搬運、洗稿

申請轉載請直接在本文後留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