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央行對互聯網智能存款視窗指導 多家銀行相關業務已調整

【財聯社】(記者 薑樊)“智能存款”似乎正在重演當年餘額寶撬動傳統基金行業的奇跡:互聯網化的運作模式,讓傳統銀行業務出現爆發增長。不過,財聯社記者獨家獲悉,針對這種互聯網存款業務,央行已於近日進行視窗指導。

據記者多方求證,央行雖然沒有完全叫停相關業務。“這種存款未來可能會限量限價。”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大約兩周前,央行相關人士已與一些相關銀行、第三方互聯網銷售平台等機構進行溝通。

實際上,當下市場上的智能理財類產品已經做出了調整。

微眾銀行已於12月7日貼出公告《“智能存款+”限時開放通知》。公告稱,由於銷售火爆,“智能存款+”即將售罄,並限時開放存入:“活期+”預約存入時間截至2018年12月19日14:00;他行卡、微眾卡及“活期+”是是存入時間截至2018年12月20日23:00.顯示開放結束後,“智能存款+”將暫停存入,已存入資金的利率維持不變,取出不受影響。

不僅如此,財聯社記者在蘇寧金融app看到,蘇寧銀行頁面中已將可隨時存取的“更新存”產品悄然下線。而網商銀行“定活寶”產品則實行每日銷售限額管理。

(左圖為此前頁面,右圖為現在頁面)

(網商銀行定存寶產品已實行每日限額)

互聯網智能存款究竟違規不違規?

所謂的智能存款,實際上是今年一些民營銀行主推的存款業務。今年以來,微眾銀行大力推出了年利率超過4%的“智能存款+”業務,並承諾可以隨存隨取,存款時間越長,收益越高,最高年化利率可達到4.5%,起存金額僅為50元。

這種產品收益率比活期存款收益高出10倍,甚至比當下僅僅4%左右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更勝一籌,能享受活期存款隨借隨還的便利,還享受50萬元存款保險制度。

隨後,類似的互聯網存款便越來越多,媒體統稱為“智能存款”。除了微眾銀行、網商銀行以外,百信銀行、蘇寧銀行、富民銀行等多家互聯網直銷銀行、民營銀行都相繼推出相關類似存款產品,且均以網絡銷售管道為主。

自這中存款產品問世之後,市場上對於這類產品質疑頗多:定期存款的收益權轉讓是否合規,是否存在高吸攬儲的問題?

“其實智能存款並不是很智能,但也只是存款而非理財產品。”一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其背後資產實際上就是銀行定期存款,但是在產品結構上做了“收益權轉讓”,才能夠讓當下市場流行的“T+0”、“T+1”,甚至是實時到账的模式成為可能,從而讓定期存款看上去如活期存款一般。

在存款利率方面,2015年10月放開了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的要求,但行業定價自律協會仍然有上限的規定。記者了解,相關產品普遍是以3年期定期存款為基準進行收益權轉讓,最高利率普遍在3%到4.8%之間。也就是說,這類產品最高的年化利率約在3年期基準利率2.75%的1.0倍到1.8倍之間。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在視窗指導中,央行並沒有說此類產品違規,也並未直接叫停。“監管層可能是看到跟風者眾多,怕因為網絡帶來流量過大,對金融行業穩定性造成衝擊,所以才會做出口頭提示。”

互聯網加持下流動性風險可能加劇

“針對‘智能存款’產品,監管層此前早已找相關銀行約談了幾次。”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互聯網巨大流量之下,很容易累積流動性風險。

在互聯網,尤其是流量較大的互聯網平台的加持之下,風險較低、收益較高的存款產品備受投資者青睞,各大互聯網銷售平台、互聯網銀行均將這類產品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而推出這類產品的銀行多是互聯網銀行及小型城商行。

業內人士認為,與大中性銀行相比,小型銀行、新型的互聯網民營銀行在攬儲上的劣勢十分凸顯。以互聯網銀行為例,無法設立實體網點、網絡遠程開戶並未完全放開,互聯網銀行無法有效順暢地獲得存款這種低成本資金。而小型城商行則很難突破地域限制進行攬儲,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行的發展,也成為這些銀行大規模進軍互聯網智能存款業務的重要因素。

以微眾銀行為例,據其已披露的2017年財報顯示,截止報告期末,微眾銀行總資產規模達到817億元,各項貸款餘額477億元,各項存款餘額53億元。按此計算,貸款餘額是存款餘額的9倍。

一位民營銀行人士直言,互聯網存款可以讓銀行快速攬儲,以扭轉銀行存款少的劣勢。“就算是利率上浮一些,這樣的資金成本也並不算高。”

不過,迅速攬儲、實時到账,對於規模較小的民營銀行、小型商業銀行而言,更多面臨流動性管理的風險。

業內人士擔心,儘管中國已經開始實行存款保險制度,但銀行業並非不可能倒閉。如果遭遇集中兌付,資產規模只有數十億的小型銀行或將無法承受,最終會導致流動性風險。而銀行的大規模效仿,則更將加劇這類流動性風險的存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