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Uber上市記:場內鍾聲響亮,場外風聲鶴唳

時代財經APP記者 陳媛、黎文婷

台灣時間5月9日凌晨,Uber公布IPO發行價為45美元,擬發行1.8億股普通股,將以交易代碼UBER在紐交所上市,預計籌資81億美元。儘管此規模比預期的100億美元縮水近兩成,但仍是今年以來美股規模最大的IPO。

Uber上市堪稱創投圈的一場資本狂歡。按45美元發行價,總股本16.77億股計算,Uber總市值約754.65億美元。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持股情況,日本軟銀旗下的願景基金持有Uber16.3%的股份,價值約123億美元。願景基金一共投資Uber約80億美元,這意味著,Uber上市將為軟銀帶來53億美元的投資收益;於2016年6月投資Uber35億美元的沙特公共投資基金,在本次至少账面浮盈5億美元。

Uber的“低價”上市操作,與競爭對手Lyft上市後的槽糕表現不無關係。作為“網約車上市第一股”,Lyft IPO定價72美元,籌資額和估值都遠高於預期。但第二天不僅跌破發行價,而且直接跌進技術股熊市。截止發稿,Lyft股價為52.91美元,較發行價下跌26%,總市值157.7億美元,對比上市之初縮水近120億美元。

場內鍾聲響亮,場外風聲鶴唳。Uber45美元的低價IPO,是對Lyft的慘痛教訓的深刻借鑒,更是其應對外界質疑的保守姿態。燒錢擴張、增速放緩、持續虧損、醜聞纏身……從2009年創立至今10年間,Uber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估值動蕩。Uber敲響上市鍾聲,是“網約車一哥”擴展業務版圖的明智之舉,還是燒錢虧損耗盡資方耐心的無奈選擇,外界諸多揣測,而Uber的招股書和近年財報暗含的信息,充分解釋了其“低價”IPO保守姿態背後的顧慮。

1

野心與資本博弈

Uber擴張之路困難重重

憑借強大的資本撬動能力,Uber的野心不斷進階,主要表現在市場份額及業務領域的擴張上。如今,Uber業務已經覆蓋全球63個國家,超過700個城市,覆蓋人口數達41億;其中,Uber在美國、加拿大,拉丁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以及歐洲等地區的共享出行市場份額均超過65%;同時,在印度和中東市場也表現不俗。

除了強勢爭奪市場份額,Uber還在業務領域上持續擴張。目前,Uber的業務主要分三大類:個人出行(Personal Mobility)、送餐服務(Uber Eats)和貨運服務(Uber Freight)。其中,個人出行業務包括了網約車服務(Ridesharing)和新出行(New Mobility)。

在多元業務的探索中,Uber當前的營收有著來源集中度高的特點。從收入結構來看,網約車依舊是Uber最大的來源。2018年該業務實現營業收入92億美元,佔全部收入的81.5%。

送餐服務(Uber Eats)迅速發展,逐漸成為亮點。Uber Eats於2016年上線,類似美團外賣和餓了麽。2018年覆蓋了全球500座城市的22萬餐廳,收入達到14.6億美元,營收佔比13%,僅次於網約車業務。這刺激了Uber高管為其增加預算進一步擴張。

此外,Uber其他業務收入大幅增加,這主要與Uber貨運業務的擴張有關。

儘管Uber在這場野心與資本的博弈中勢頭強勁,但擴張之路依然困難重重。一方面,在美國主場上遭遇Lyft競爭,海外也不斷有地頭蛇崛起挑戰,擠佔其市場份額;另一方面,Ube發展的新業務領域,如個人移動、外賣和物流等行業,都存在進入壁壘和轉換成本低的特點,無法回避激烈的競爭。

可以預見的是,Uber將持續把擴張作為核心發展手段。Uber曾對外表示: “我們打算繼續增加更多的司機、用戶、餐館、托運人、運營商、無人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摩托車。我們還希望加入自動駕駛汽車、無人駕駛飛機和直升機以及其他未來的創新。”

但是,Uber也為實現這一野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2

龐大規模是盔甲,巨額虧損成軟肋

燒錢擴市場,虧損保增速,獨角獸企業以龐大的體量“流血”上市,在資本市場已屢見不鮮。對於Uber而言,雖然擴張策略收效明顯,營收大幅增長,但整體增速已呈現放緩趨勢;持續十年的虧損在近三年有收窄跡象,卻被扒出是依靠“資產剝離”的操作產生的“盈利假象”。同時,新業務拓展競爭激烈,在全球範圍內都沒能壟斷市場攫取利潤。縱觀Uber近幾年的數據,可見端倪。

Uber營收從2014年的將近5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18年的113億美元,但營收增速放緩趨勢明顯。

此外,平台總預訂額、營收和核心平台調整後的淨收入增長率在最近幾個季度增長情況低於預期,放緩明顯。這意味著十年不曾盈利的Uber,在可以預見的短期之內還沒有探索出明確的盈利模式。Uber曾坦誠地表示:“未來可能依然不會盈利。”

用戶增長是Uber撬動資本的法寶之一。Uber招股書顯示,月活躍用戶數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2018年第四季度達到9100萬人,較上年度同比增長35%。

隨著不斷在全球擴張,Uber已經燒掉了來自風險投資的逾100億美元。恰恰是用戶數量的持續攀升和市場份額的穩定擴大,使風險投資家給予Uber的巨額赤字現狀更大的寬容。

巨額虧損依然困擾著Uber,甚至整個共享出行領域。燒錢在共享經濟領域已成為共識,其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Uber燒錢補貼用戶搶佔市場的商業模式,導致高昂的運營成本以及對現金流的高度依賴,這為其帶來巨大的財務壓力。

而在Uber CEO科斯羅薩西看來,持續虧損不僅是為了在競爭對手面前捍衛現有市場份額,更是為了投資Uber的未來。

Uber的成本和支出主要是折舊攤銷後收入成本,以及銷售和行銷支出。2018年折舊攤銷後收入成本同比增幅達35%,2017年達到87%。Uber表示,業務版圖內的某些市場競爭壓力增加,策略上也相應提高對用戶的激勵和促銷支出,以捍衛競爭優勢地位。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Uber對司機的激勵支出超過7億美元。

顯然,Uber在盈利和市場份額間中做了明確的取捨。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來Uber同比虧損幅度有所收窄。

雖然Uber運營利潤錄得負數,但淨利潤卻有近10億美元的盈利。分析招股書可知,高達49.93億美元的其他收入(Other income, net)功不可沒。Uber 2018年最大收益來自於“資產剝離”,共計32.14億美元,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運營虧損。

2018年,Uber將俄羅斯和東南亞地區業務合並給了當地公司,以此獲得巨額的剝離受益。此舉與Uber 2016年將中國業務賣給滴滴的做法如出一轍。針對撤離東南亞的決議,Uber CEO達拉?科斯羅薩西在給員工的信中說道,“Uber全球戰略中一大潛在的危險是,我們在太多地方與太多競爭者進行了太多戰鬥。通過出售這些業務,我們可以加碼我們的核心市場,並在這些市場與對手進行競爭。”

Uber試圖通過淨利潤增長強化投資者信心,以便成功上市後獲得更多支持。但市場會看好嗎?

Uber不僅燒錢虧損爭議大,盈利前景堪憂,從2009年成立至今醜聞纏身,品牌和聲譽持續受損。其中包括屢次被指發“災難財”——在紐約暴雪災害期間臨時漲價、倫敦突發事故趁火打劫漲價;對司機性騷擾、襲擊乘客等行為監管不力;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爭議不斷,高管連續離職;破壞競爭對手Lyft的內部文件;旗下業務無人駕駛車輛撞死行人等,Twitter上甚至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刪除Uber”運動。如今,場外浩浩蕩蕩的司機罷工事件更是壓在Uber肩上的大山。

這位“矽谷的寵兒”屢屢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市在即仍臨四面楚歌。Uber如何打破“燒錢圈地,持續虧損”的資本困局?醜聞之下能否洗白翻盤?

上市是一個起點,但Uber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