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在學校遇過這類事嗎?不要覺得無所謂,快教會孩子這四條原則

我們當然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受到同伴欺凌,恨不得永遠保護在孩子左右。假如得知孩子受到欺凌,我們一定是憤怒而傷心的。可是,我們不可能永遠陪伴在孩子身邊,所以得讓孩子知道如何自己化解問題。

在遊樂場裡發現大孩子欺負小孩子,媽媽不要第一時間竄上去助陣,先觀察下小孩子的反應再說。指點一番,再讓孩子去玩,再指點一番,再去玩,直到孩子能勇敢的對大孩子說「不許你欺負人,遊樂場是大家的。如果你不欺負人,我可以和你做朋友」。

寧寧在幼稚園沒有受到欺負,但她有不喜歡的小朋友,比如有的男孩很頑皮,有時候橫衝直撞。寧寧回家打開電腦遊戲,在遊戲上寫上那個小朋友的名字,然後「打屁板」,電腦裡的小孩還發出慘叫聲。我覺得雖然這是一種發泄方式,但這麼小的孩子,如果不加引導,幫助她認識到和不喜歡的小朋友也要盡量友好相處,那麼她長大了可能把對一些人的不滿壓抑在心裡,不溝通,時間長了自己不開心,也影響人際交往。

小區裡住著表弟家的孩子可可,比寧寧小一歲,正是個超級頑皮的男孩,加上萬千寵愛於一身,孩子個性很強,自己的東西是決不給別人分享的,別人的東西卻必須給他,不給就哭鬧,急了就上手抓,張口咬。

可可是寧寧的魔星,有一次還被可可打哭了。雖然大人當著寧寧批評了小弟弟,但寧寧還是非常委屈,回到家跟媽媽講述,邊講邊下淚,姥姥說:「以後別和弟弟玩了。」寧寧也點頭。可是,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在本班裡,難道兩三年也不和這個小孩玩嗎?還是告訴老師,讓老師去管他就行了?

孩子們之間該如何交往?面對欺凌該如何處理呢?所以,我給寧寧的建議是:「帶一個自己的玩具去和小弟弟交換玩,不交換就不給小弟弟玩,也要讓小弟弟明白這個規矩。如果小弟弟咬人,就把他推開,告訴他這是不對的,如果小弟弟哭了,就讓他哭好了。哭完了,告訴他,就是不可以咬人,咬人就不能交換玩具,不能和小姐姐玩。」

寧寧照辦了,還不小心把小弟弟推了個跟頭,小弟弟哭完了還想要寧寧的玩具,寧寧說得交換才能玩,不交換不給玩,小弟弟又哭了,但這次哭完就馬上拿個自己的玩具來交換了。

幼兒階段的孩子一般互相故意欺負的情況不多,身體弱小,老師管理嚴格,家長也會告訴孩子在幼稚園別打架。孩子們在家的時候都是被眾星捧月生活了三四年,所以剛進入集體環境會不適應,不懂得玩具分享,不懂得排隊洗手,發生衝突的時候難免有推搡、撕咬行為,當然老師會及時製止,但老師也不能保證完全照顧到所有孩子的所有時刻。

所以,幫助孩子懂得處理欺負行為,就成為了家長的責任之一。在幼兒階段開始懂得處理這樣的問題,會對孩子未來的小學中學生活很有意義。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的增加,自我意識的形成,欺負行為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很多時候是老師家長鞭長莫及的。

欺凌,在心理學上可以歸於攻擊行為的範疇。攻擊行為包括:身體侵犯、言語攻擊、對他人權利的侵犯。

與攻擊行為相對應的是親社會性為,包括:分享、合作、幫助、救助。

新聞曾經報導幾個小學男生凌虐一個5歲男孩的殘酷案例,醫生髮現受傷男孩肚子裡有3顆小石頭,大腸穿了一個手指頭粗的孔,小腸也被穿了3個孔,甚至小腸胰膜都破了,差點就捅到十二指腸附近的大動脈。肚子裡還有很多汙物。該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也引起了人們的深切思考,該如何更好的保護兒童並減少未成年人施暴行為。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遇到侵害或敲詐的比率為27.0%受到侵害或敲詐後受害學生是如何處理的問題時,有38.0%的學生向老師彙報,有20.3%的學生向家長彙報,還擊或報復的佔13.9%,自己默默忍受的佔13.9%,有10.1%的受害學生設法躲避,報警的佔3.8%,另有1.3%的學生表示滿足他們要求。

美國心理學家哈特普把攻擊分為工具型攻擊和敵意型攻擊。年齡小的傾向工具攻擊,年齡大的傾向敵意攻擊。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日攻擊事件。童年攻擊性高的孩子成人後依然攻擊性高。女生更多用言語和心理欺負;男生用身體欺負。

攻擊型行為出現的原因很多,我們一方面要教育孩子不欺凌別人,讓孩子的生活環境中沒有暴力榜樣,讓孩子知道攻擊別人會帶來怎樣的後果,給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傷害,自己又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孩子不被別人欺凌。遇到同齡人或大孩子的欺凌攻擊時,要採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化解,保護自己。比如告訴家長,求助老師,團結圈子,主動示好,適度反擊,巧妙化解等。

與攻擊行為相對應的是親社會行為是分享、合作、幫助、救助。所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是減少被欺凌的主動舉措。

分享是結交朋友的好方式,人際關係良好朋友多的孩子受到欺凌的幾率相對少得多;

合作也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內容,在合作中獲得友誼,獲得支持;

幫助他人,也會得到他人更多的幫助,所謂助人等於自助,當遇到攻擊時,朋友們也會站出來共同面對,互相幫助,互相壯膽,共同想辦法解決;

救助,給於危難中的人提供援助,不但讓孩子感受付出愛心的幸福,也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深厚友情。發現別的孩子正受到欺負,要儘快通知大人,通知老師或警察來救援,給他人解圍,同時保護好自己不受傷害。

大家都這麼做,傷害行為才會受到廣泛的抵製,孩子們的生活環境才能更健康更安全。

不要做忍氣吞聲的包子,也不要以暴製暴簡單回擊,要讓孩子學會積極的分享、合作、幫助、救助,這是離開家長翅膀之後必須學會的四條自我保護法則。轉發告訴給身邊的朋友吧。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