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左文文:鎖定119億光年之外的黑洞

7月20日,“我是科學家”將舉辦第十三期活動

“以我微光”

本期演講嘉賓

左文文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員

左文文採訪視頻:

“我的研究領域就是‘黑洞’,主要是探究黑洞的質量如何測量,以及黑洞與它所在的寄主星系之間有什麽樣的關係。”

茫茫宇宙中,有很多黑洞——其中,119億光年之外,有一群產生於宇宙早期的超大質量黑洞,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員左文文有關。“也就是說,我現在看到它的光,實際上是100多億年前它所發出的光。”——聽起來有點像考古。

事實上,在左文文看來,這項研究工作也確實和考古相似。不同的是,考古是拿鏟子一層層挖掘泥土或化石,從而得知很多年前此處發生的事情。而研究黑洞,則是通過分析光的信息,知道黑洞的質量有多大、黑洞周圍有些什麽樣的元素、綜合大樣本分析黑洞的成長又經歷了怎樣的歷史。

黑洞不是孤立存在的 | 圖片來源:NASA

“黑洞不是孤立存在的,目前我們認為幾乎每一個有核球結構的大質量星系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通過研究黑洞自身的性質研究星系的性質,比如說,星系每一年能誕生多少恆星?星系的顏色是怎樣的?星系當中有多少元素?去研究黑洞性質與星系性質之間有什麽樣的關係,從而幫助我們回答‘星系跟黑洞之間究竟是不是有什麽共同演化的關係’,這其實也對回答我們自己‘銀河系從哪來’有一定的幫助。”

“當你想研究恆星,當你想研究我們自己,當我們想研究星系的時候——你繞不過的一個彎就是黑洞了。”在左文文看來,在研究宇宙演化的過程中,“黑洞”有獨特的優勢。“它發光的強度很強,讓你既能看到很遙遠的黑洞,也能看到很近的黑洞,你就能夠建一個很龐大的樣本——就像你既能夠看到非常原始的猿猴,又能看到現在的人,而且每個階段還都不缺,你就可以研究‘人是怎麽演化過來的’——換成別的天體就比較難,但黑洞就不一樣,因為它太亮了,就像燈塔一樣,能夠標定在宇宙不同年齡階段黑洞的樣子,是用來研究宇宙演化一個很好的工具。”

全球首張黑洞照片 | 圖片來源:wikipedia

除了科學研究,“科普”也是左文文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面向公眾的科普講座、演講、公益課程……都是她探索過的形式。“我現在有時候出去做一些科普工作,就講自己的工作,或者是講如何做科創,或者是把天文學當中很有意思的那些故事跟大朋友小朋友去講,偶爾,我會感覺一直在抽空自己。”除了抽空的感覺之外,有時看到那些小朋友求知的臉,左文文也會想起曾經的自己,會有很多其它方面的收獲。“這時候就會想,你做這些事情的初衷,或者是你最想呈現給別人的東西,絕對不僅僅是這樣冰山一角,你還有很多、很多東西要呈現給大家。”

7月20號,歡迎來上海科技館,聽左文文老師聊聊黑洞的故事。

精彩直播同步上線

請關注“我是科學家”在

一直播、嗶哩嗶哩、網易官方主頁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科學家演講,我要報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