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廖群:疫情後的我國經濟回歸潛在增長軌道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廖群

  今年全球經濟,包括我國經濟運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受新冠肺炎疫情所左右。我國疫情在世界各國中控制得最好,自3月以來一直保持基本平息狀態,但疫情高峰時史無前例的非藥物抗疫措施幾乎窒息了所有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從供給和需求兩端都對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打擊,而高峰後抗疫措施的漸進式放鬆又使得經濟復甦的力度難以很快達到預期與希望。

  人們自然關心疫情期間我國經濟的受挫和復甦狀況,也對疫情後我國經濟能否回歸常態表示擔憂。本文首先簡單地描述我國疫情的發展,然後對疫情中經濟受挫和復甦的狀況進行回顧,再對疫情後我國經濟能否回歸常態作一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 – 1季度肆虐;3月後基本平息但難言何時結束

  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於去年12月發現首個確診病例並於今年1月下旬春節前爆發。1月下旬至3月下旬近兩個月時間疫情在全國肆虐,造成了近8萬人確診和逾4,000人死亡。但在中央及各級政府與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堅定抗疫的意志與努力下,疫情在3月下旬已基本平息,單日確診與死亡人數分別降至雙位數與部門數,相對於我國近14億人口而言可以說已是零星狀態。這一基本平息狀態持續至今,從而我國累計確診和死亡人數分別保持在10萬與5,000以下,絕對數已大大低於很多其他國家,相對於總人口的百分比更是全球最低之一。

  儘管如此,疫情的威脅仍揮之不去。首先是境外輸入病例不斷,幾乎天天有之,導致確診病例難以清零,其次本土感染也未杜絕,6月和7月分別在北京和新疆發生集體性本土感染,雖很快被遏製,但說明新冠病毒的黏著性和潛伏性不可忽視。這些雖未造成全國確診和死亡案例的大幅上升,卻預示疫情的持續性將長於人們的希望和原先的預期。尤其是,全球疫情仍處高位,且動蕩不安,會否在冬天二次爆發更不確定,進而境外輸入難言何時斷絕。總之,疫情何時能夠結束目前還難以預測。

  同時,應該看到,我國疫情的受控是實施史無前例的嚴厲抗疫措施的結果。為遏製疫情的蔓延,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以“隔離”為中心的抗疫措施,這些措施不僅橫向比較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嚴厲,縱向比較嚴厲程度也非我國過去任何一次疫情所能比擬。而且,為保持抗疫的效果進而維持疫情的基本平息狀態,疫情高峰後抗疫措施的放鬆與解除是非常謹慎的;預計今後仍將是如此,因而在疫情未結束之前,抗疫措施難以完全解除。

  至於疫情的今後發展,目前市場主要有兩種預測,一是疫情在全球震蕩回落,在我國保持基本平息,直至有效疫苗的上市,二為疫情於冬天在全球二次爆發,在我國也出現反彈,持續至疫苗的普及。應該說這兩種預測的可能性都不可忽視。但考慮到前9個月全球疫情的發展態勢,筆者還是認為第一種預測的可能性比第二種更大一些,因而將其作為我們分析與預測經濟前景的基準情境。就我國情況而言,既使疫情在冬天二次爆發,鑒於我國過去9個月的抗疫經驗及成效,很快將疫情控制在一定的範圍進而回歸基本平息狀態也是可以預期的。既便如此,由於有效疫苗何時問世尚難確定,無論是全球還是我國仍難言疫情何時能夠結束。

  疫情中的我國經濟重挫後逐季復甦

  今年1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我國GDP(國內生產總值)重挫6.8%,為有紀錄以來最差,本世紀以來首次季度負增長,如下圖所示, 對我國這樣一個過去40年年均增長9.4%的超高速增長經濟體來說的確是異常而令人震驚的。

  重挫是全局性的,供給端的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與服務業(服務業)和需求端的消費、固定資產投資與出口(俗稱三駕馬車)均出現深度負增長。下面兩圖顯示,1季度第一、第二與服務業分別下降3.2%,9.6%與5.2%;消費、固定資產投資與出口則分別下跌15.8%,16.1%與16.6%。

  導致重挫的直接因素,如前所提,是史無前例的非藥物抗疫措施,包括“封城”以截斷地區間人流、取消聚集性活動、推行家居遠程辦公、推遲學校開學、實施最嚴厲邊境管控等。如此的措施窒息了幾乎所有的室外消費,包括餐飲、旅遊、購物、聚會、娛樂、運動等;迫使大部分工廠停工停產;導致物流大規模中斷,從而造成供給與需求雙雙急速下行。

  但隨著疫情於3月下旬基本平息,2季度企業復工複產,居民複動復出,致使供給與需求均強勁反彈。2季度第一、第二與服務業增速均轉正,分別達3.9%,4.4%與1.9%;固定資產投資與出口增長也分別轉正為11.1%與0.2%,而零售總額則跌幅顯著收窄至4.0%。其結果,2季度GDP增長轉正為3.2%,比1季度的- 6.8%反彈整整10個百分點,幅度之大超出了市場預期。

  實際上,從月度數據來看,4、5月數字仍弱,所以市場在6月數據出來之前對2季度GDP增長的預測大都在2.5%以下。但6月數據出來後大大好於預期,使得2季度增長速度超過3%,市場各預測機構因而紛紛上調對全年GDP增長的預測。

  儘管如此,很多人根據以往的經驗所預期與希望的“報復性復甦”,尤其是“報復性消費”,2季度並未出現。這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較之以前沙士等疫情遠為膠著。儘管疫情已基本平息,由於境外病例的不斷輸入和本土感染的間歇出現,人們對於外出活動仍然心有余悸,沒有“報復性消費”,零售總額仍然下跌4.0%, 復工複產率也未達到理想水準。因而2季度3.2%的GDP增長速度仍未回到疫情前的正常水準,進而上半年GDP仍比去年同期收縮了1.6%, 難言符合希望。同時, 市場對復甦的力度能否加大持觀望態度。

  所幸,3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復甦的力度明顯加大。

  進入3季度,疫情繼續好轉,經濟活動進一步恢復。復工複產率持續上升;居民外出逐步增加;交通物流不斷改善。宏觀經濟政策方面, 政府雖未在“兩會”上設定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但表示仍將爭取盡可能高的增長,並相信全年為正增長,  因而雖未推出當年4兆那樣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但逐步地、定向地、救助性地頒布了一系列的寬鬆措施。救助性政策包括對低收入與失業人群的民生救助和防止倒閉與失業的中小微企業救助。宏觀政策方面,貨幣政策除降準外實施公開市場的量價寬鬆,即MLF、SLF和逆回購等工具的量寬及利率下調;財政政策重在定向減稅和加速基礎設施投資,包括啟動一些領域的新基建。

  其結果, 3季度經濟增長4.9%, 雖稍遜於數據發布前的市場預期, 但比2季度高1.7個百分點, 也將整個前3個季度的增長速度轉正為0.7%, 表明經濟復甦的力度的確明顯加大。更令人鼓舞的是, 大部分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已超過疫情前的水準。在需求端, 固定資產投資、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8.8%、8.9%和3.2%, 大大高於2019年的5.4%、0.4%和-3.0%,只是零售總額僅增長0.9%, 顯著低於2019年的8.0%, 但也比今年1季度和2季度已分別反彈了19.9和4.8個百分點。 在供給端, 第一和第二增加值分別增長3.9%和6.0%,高於2019年的3.0%和5.7%,只是服務業增長4.3%, 明顯低於2019年的6.9%。可見,只是需求端的消費和供給端的服務業的增長速度仍弱於疫情前。

  在前述疫情的基準情境下,4季度經濟復甦將進一步加速。從需求端的三駕馬車來看,預計出口將得益於全球經濟復甦及抗疫醫療產品出口和對東盟出口持續強勁而增長8.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將隨基礎設施投資加速和製造業投資回暖而增長8.5%左右;消費則在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 特別是後者追補落後的局面下增長3.8% 左右。

  基於上述預期,預計4季度GDP增長5.9%,進而下半年增長5.4%,已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經濟增長水準。

  鑒於上半年增長-1.6%,預計2020年全年GDP增長2.2%。這一增長速度,雖與2019年的6.1%和疫情前預測的5.5-6.0%有很大的距離,但在百年不遇的疫情下能夠取得一個正增長,已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之唯一;對其他主要經濟體而言,今年GDP增長均篤定為負,問題只是負的深度。

  來源: 國家統計局、中信銀行(國際)

  當然,以上的預測仍存在不少風險。最大的風險是疫情出現大的反彈,不能排除,第二大風險是中美衝突走向災難,在11月美國大選前後不可忽視。同時,國內中小微企業大規模倒閉、全球經濟急速放緩及地緣政治危機急劇惡化等風險也值得留意。

  疫情後的我國經濟回歸潛在增長軌道

  很多人還關心疫情後我國經濟增長的前景,是會回歸常態呢,還是會進入一個新的常態?筆者的觀點是,以更直接與明確的語言表達,疫情後我國經濟將回歸潛在增長軌道。

  首先相信內需,即內部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將在疫情完全平息後隨著病毒感染威脅的徹底消除而恢復至應有的強度,即潛在水準。如此的信念與一些人認為此次疫情將永久性地損害我國經濟進而降低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的觀點不同。這一信念源於三個方面。一是常理,即,就像一個年輕人大病後痊愈是常態一樣,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受重創後完全復甦是常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確與以往疫情不同,造成了超大範圍與超長時間的 “隔離”,但其致死率並不高,且總有結束的一天,屆時 “隔離”將被完全解除,則人們的經濟活動沒有理由不恢復原有的水準,經濟增長沒有理由不恢復原來的速度。縱觀近、現代經濟史,尚沒有一次疫情重挫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進而改變此國命運的先例。二是我國仍為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的現實。目前我國人均GDP只是發達經濟體平均值的1/4左右,仍大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我國城鎮化仍未結束,科技正在提升之中,產業正處於升級階段,城市群正在興起,這些都是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的標誌。三是進一步的體制改革將助力內需增長水準回歸,尤其是國企改革,金融改革、區域改革及行政改革等將強力釋放增長潛力。

  至於外需,的確,今後外部挑戰將明顯增大,但也並非不可克服。兩大相關的外部挑戰,一是中美脫鉤加速,二是全球產業鏈從中國轉移加速。中美脫鉤加速應是最大挑戰。疫情中中、美兩國的不同表現使得川普政府急於甩鍋,企圖將美國疫情的災難性發展及政府處理疫情的失誤嫁禍於我國,加劇了本已隨著兩國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而有所緩和的中美衝突。川普曾公然叫囂與我國脫鉤以遏製我國崛起,美國共和、民主兩黨鼓吹脫鉤者也大有人在, 因而中美脫鉤必將加速,同時美國還會挑動其他一些國家與我國脫鉤。中美脫鉤加速的後果之一是全球產業鏈從我國轉移加速,將對我國形成另一重大挑戰,威脅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

  但是,筆者認為,中美兩國不至於完全脫鉤。這是因為,中美兩國之間的經濟聯繫已是如此緊密,雙方得益於此的經濟利益是如此之大,完全脫鉤對雙方都是巨大的經濟損失。應該看到,中美之間的經貿關係在結構上失衡,但在總量上是大致平衡的。即,如果將向對方國家的貨物出口、服務出口和在對方國家經營企業的銷售收入都加總計算的話,兩國的總量是大致相當的,且每年在7,000-10,000億美元之間,不可謂不巨大。對於異常重視短期經濟增長的川普政府及任何一個美國政府而言,都難以承受由丟掉這一巨大利益而引起的持續性經濟下挫。同時,美國企業是否都會遵從政府的意願而虧損地撤出我國也是個疑問。何況,美國的總統選舉已基本結束,拜登已鐵定當選;雖然無論誰當總統美國遏製我國崛起的方向不會改變,但理性程度不同,遏製的方式及程度會有區別。

  筆者同時認為,從經濟角度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難以動搖。全球產業鏈部分地撤出我國在10年前已開始。但在過去的10年期間我國的製造業產值與出口總額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不但未降反而分別從17%和9%大幅上升至30%和13%,說明產業鏈遷出我國的情況遠非很多人想象的那麽嚴重。從主要遷出目的國的越南和印度目前的製造業產值僅為我國的1%和10%(難以置信,但卻使事實)也可佐證這一點。應該認識到,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是由人的因素,即在成本與質量之間取得卓越平衡的我國勞動力素質所決定的,而這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改變。從經濟角度,今後一些中低檔產業的企業繼續遷出我國不可避免,但我國在中高檔產業鏈的地位反而會得到增強;整體而言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不會失去。當然,從政治角度,情況會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國企業都會遵照美國政府的號令行事嗎?

  基於上述分析,我國經濟在疫情結束後將回歸潛在增長軌道。那什麽是今後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軌道呢?根據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經歷起飛、成熟、衰退三大階段,經濟增長曲線呈拋物線形態,即高速增長期後進入放緩階段。在經歷了40年年均增長9.4%的高速增長後,我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年均增長4-6%的中高速增長期。經濟成長階段論已告訴我們,從高速增長放緩是一個新興經濟體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必然現象,而放緩但企穩於中高速,而非很快跌入中低速,則歸因於我國內在增長潛力的強勁。

  那內在增長潛力的強勁又源自何處呢?“人是世界一切事物的決定性因素”,我國人民“入世有為”的精神是強勁的根本源泉;成本與質量之間取得卓越平衡的勞動力素質是現階段強勁的決定性因素。

  今後20年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四大驅動力量為科技提升、產業升級、城市群崛起和進一步改革開放。

  最後,今後20年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軌跡如何?20年年均增長5%左右,前10年5 - 6%,後10年4 - 5%。2021年例外,預計增長8.7%,是由於經濟從飽受疫情打擊的2020年低谷(增長2.2%)中報復性反彈。

  來源: 國家統計局, 中信銀行(國際)

  發表於〈〈中國貨幣市場〉〉雜誌2020.11月總第229

  (本文作者介紹: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