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兩輪“特斯拉”擬在美上市 多年搏殺終出頭?

  9月25日,智能城市出行解決方案提供商牛電科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招股書,股票代號“NIU”。計劃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募集最多1.5億美元資金。瑞士信貸和花旗集團將擔任聯席主承銷商,Needham & Company擔任副承銷商。

  來源 | IPO早知道

  招股書顯示,2018年上半年小牛電動共賣出12.50萬輛,實現營收5.57億元,毛利為7,989萬元,淨虧損為3.15億元。從2014年底年成立以來,小牛電動似乎一直沒有走出虧損的困境。

  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及2018上半年淨虧損人民幣2.33億元、1.85億元和3.15億元,虧損已經成為常態。

  兩輪“特斯拉”的生態之路

  小牛電動車一直是電動車領域的一個另類。

  它將互聯網與電動車完美結合,將電動車這種傳統的兩輪電動交通工具真正更新成為一種改變人們出行方式的選擇,它對自己也有一個清楚且明確的定位——智能城市出行解決方案提供商。

  目前,牛電科技推出了N、M、U三個系列的電動車,價格最低的也要2,999元,大部分產品都在4,000元以上,最高的N-GT系列頂配版電動摩托車可達19,999元。

  價格昂貴的原因在於,具有科技感的發燒友設計、比傳統鉛酸電池擁有更高續航能力和使用壽命的電池和電池管理系統、採用德國博世生產的發動機所帶來的更高品質駕駛體驗、以及GPS防盜和資訊化功能。

  牛電科技創始人李一男(現已離開公司)早期曾表示,“希望將電動汽車業中的特斯拉作為產品發展定位的標杆。”

  事實上,小牛電動不僅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

  小牛電動不僅擁有自己的APP,還建立屬於自己的社區,整個模式更具生態化。在技術方面,小牛電動設計了一款APP,在上面,用戶可以進行車輛自檢、在線報修、失竊上報和過戶等操作,也可以查詢車輛的各項保障服務運行情況並進行充值續費等多個功能。

  與此同時,在社交上,小牛電動還建立專屬的小牛社區,以供小牛用戶在上面交流,以及組織各種各樣的線下活動;而且,正是基於社區的存在,小牛電動創造出了一種出行的流行文化。

  建立專屬自己品牌的生態,小牛電動並非第一家,最早起源於蘋果,隨後小米、錘子、美團等都相繼模仿,但將“生態”這個概念運用於傳統的電動車行業中,小牛實屬標新。

  隻不過,當下的資本環境下,“建立生態”往往意味著虧損,美圖、滴滴都是如此,小牛電動也逃不過。

  根據業績顯示,小牛電動2018年上半年運營虧損為人民幣2.797億元(大約4,230萬美元),去年同期運營虧損7,240萬元;2018年上半年淨虧損為人民幣3.149億元(大約4,760萬美元),去年同期淨虧損9,660萬元。

  不過,雖然虧損濤聲依舊,小牛電動依然得到諸多資本大鱷的青睞,僅僅A輪都募資超過9,000萬美元,僅次於小米科技、滴滴計程車,而前兩者,早已成為各自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

  這充分證明,他們看中的並不是小牛電動的這輛電動車的內在價值,而是牛電科技創造的一種生態體系,一種利用數據提供更多精準產品和服務,帶來更多商業契機的體系。

  在他們眼中,牛電科技並不是一家生產電動車的企業,而是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相結合的獨角獸。

  蟄伏兩年,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2018年6月,牛電科技在巴黎聖母院舉辦新品發布會,此前牛電科技有兩年處於蟄伏狀態。外界似乎有相當長的時間沒有聽過牛電科技的消息,即使在2017年4月,新品U型上市,牛電科技也是相當的低調,基本沒有做什麽宣傳。

  兩年的時間,是中國出行市場快速發展的兩年,也是牛電科技錯失的兩年。創始人出事,企業的低調讓外人對這個曾經的明星企業有著太多的猜測,這些猜測讓CEO李彥不勝其擾,帶領團隊扎實的拓展市場,調研品牌,期待新的崛起。

  這兩年,牛電科技拓展了海外市場,在歐洲市場推出不少新品,銷量近萬,獲得海外用戶的一致好評。

  “歐洲是理想的海外市場,小牛電動車對品質的要求達到了歐盟標準,歐洲市場習慣個人出行,提倡的兩輪出行和環保出行與小牛提倡的理念契合,目前,小牛已經得到歐盟e-mark認證,超過百家經銷商參與到小牛的合作中。”李彥表示。

  在國內,李彥帶領團隊在線下城市開辟門市。據他接受,目前小牛電動在全國有600多家門市,僅2017年就開了450多家,主要集中在一二三線城市。

  充足的門市也帶來了銷量的增加,最新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來,小牛電動銷量增長迅速,累計銷量已經達到43.15萬輛,其中2016年賣出8.49萬輛,2017年賣出18.95萬輛,今年上半年賣出12.50萬輛;2018年上半年,小牛電動實現收入5.57億元,距離去年全年總營收的7.69億元相去不遠。

  但這些與行業巨頭相比,依然有著太大的差距,甚至有點望塵莫及。

  根據雅迪電動車和新日電動車公開提供的數據,2017年雅迪電動車銷售406萬台,新日電動車銷售136.5萬台,小牛電動車與他們銷量差距十分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在財務數據方面,小牛電動車依然沒有明顯的優勢,儘管價格比對方高出數倍以上。

  小牛電動招股書上解釋,2017年其加權平均零售價格比行業競爭對手高出約86%;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小牛電動銷售出一台電動車,可以獲得4,456元的收入。作為對比,雅迪電動踏板車2017年的平均售價為1,675元,而電動自行車的平均售價為1,135元。

  可惜,高昂的售價並沒有帶來較高的毛利潤率。2018年上半年,小牛電動毛利率不到14.3%,雅迪電動車的整體毛利率為14.9%,新日電動車毛利率為15.17%。小牛電動車兩倍以上的售價卻無法獲得兩倍以上的毛利,資金和成本壓力可想而知。

  為此,牛電科技也采取了相應對策。在招股書中,小牛電動表達了希望增加銷量的訴求。小牛電動披露計劃融資額為1.5億美元,融資將用於更新和擴建生產設施、研發和擴張分銷網絡等。小牛電動還披露,2019年將產能擴大70萬輛,為此,2018年2019年的資本支出將分別達到3,000萬元和5,500萬元。

  在品牌宣傳方面,牛電科技也將持續發力。李彥表示,他們在2018年要開始做廣告,在20個城市做公交廣告,隻不過他們的廣告策略比較簡單,沒有太多的錢砸到各種媒體管道上,有的只是幾百萬做有選擇的投放。

  頗為值得一提的是,牛電科技根據電動車最新國標調整自己的市場策略與產品合計。

  李彥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規定,是產品研發生產的重要基礎。一些重量超標的老產品,M,M+會進行減重;一些N系列無法減重則會變成電動摩托車。

  誠然,牛電科技距離傳統企業擁有一些差距,虧損狀態也在持續,甚至有擴大的趨勢,但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小牛電動一直堅持自己的節奏,在國內大量中小城市開拓店鋪和服務網點的同時,也大力向騎行文化更發達的歐洲市場擴展,在銷量與營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增長,並最終在本周向SEC遞交IPO檔案,尋求在美國上市,成為兩輪交通工具領域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跑出來的創業公司。

  毋庸置疑,在兩輪電動車領域,小牛電動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另類”。在主營業務上的創新和文化理念上的超前,決定了其不僅僅是一家產品公司,而是基於產品,不斷拓展自身發展邊界的品牌公司。

  牛電科技,必將成為中國電動車領域新的奇跡。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玉潔 SF10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