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莊子: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境界不夠

人生在世,難免有看不慣的人和事。

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萬物都有其存在價值和存在根據,沒有什麽不可以存在,沒有什麽沒有價值。所以世間善惡美醜,從道的觀點來看是可以相通為一而存在的。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角度、立場不同,人生的境界也不同。不必隨意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處處都要挑人刺,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這顆心。莊子說:“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告訴我們,要遵從自己的內心,不為世俗所累。“看不慣”的東西、人和事越多,這個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從世俗的角度講,“看不慣”不僅是境界不夠,更會為自己樹敵無數,招致怨恨。在這方面,曾國藩做的就非常到位。

曾國藩升為二品官員後,可以乘八人抬的綠呢轎,但他一向節儉低調,就決定依然乘坐四人抬的藍呢轎。按照例製,藍呢轎見到綠呢轎必須讓路,否則,抬綠呢轎的人就可以懲罰坐藍呢轎的人。

一次,曾國藩乘著藍呢轎出門,轎子走到一條窄路上,後面來了個綠呢轎。這種情況下,藍呢轎可以不讓路。但曾國藩還是命人靠邊走,即使如此,綠呢轎依然不能通過。

抬綠呢轎的人見狀奔過來,不由分說,掀起藍呢轎簾,一把揪出曾國藩就是兩耳光。可笑的是,乘綠呢轎的只是個三品官員,曾國藩還比他大一級呢,此官員嚇得不輕,趕緊賠禮道歉。所有人都等著曾國藩打對方兩耳光解氣,沒想到,曾國藩扶起對方,誠懇地說:“確實是我的轎子擋了大人的路,大人趕緊上轎,趕路要緊。”莫名其妙挨了打,居然沒事兒人一樣,而且,還再三叮囑轎夫,凡是見了綠呢轎,不管對方是否官比自己大,都必須讓路。

曾國藩說:“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鬥名,勿與小人鬥利,勿與天地鬥巧。”不計較,就不會將自己拉入爭鬥的漩渦,不被爾虞我詐所累;不計較,就不會樹立太多的敵人,不會時時遭人陷害;不計較,就能節省大量的時間,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為事事不計較,所以事事看得開,看得順。曾國藩一門心思做實事,創下了九年內連升十級的官場奇跡。

看別人不順眼的時候,要懂得換位思考。

莊子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朝三暮四。宋國有個養猴子的人,打算限制猴子們的食物,就跟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這樣可以嗎?猴子們很生氣。養猴人就改口說,早上給四個橡子,晚上給三個橡子,這樣可以嗎?猴子開心地接受了。

這個故事現在常用來形容反覆無常。但是莊子講這個故事的本意,是說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就像“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一樣,本質上沒有不同,只是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在智者眼裡,不同的看法都只是反映了事情的一個方面,都存在以偏概全。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裡有這麽一句話:人號稱萬物之靈,是人自己在吹,也許在豬、牛、狗、馬看起來,人是萬物中最壞的了,“專吃我們豬、牛、狗、馬”。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立場,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起來天經地義的事情,易地而處,可能看起來並不那麽順眼。所以,境界高的人,從不亂下判斷,他們懂得換位思考,從不把自己的評價強加給別人。

自己看不慣,只是自己看不慣,和別人沒關係,和當事人也沒關係,是自己的境界沒到家。所以,境界高的人,懂得尊重不同。

莊子說:“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聖人把是與非混同起來,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裡,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這便是悠然自得的物我平衡。

不遣是非,與世俗處。莊子不是要人們是非不分,而是說要從多個角度去看問題,從而懂得尊重不同。有的人很喜歡吃榴蓮,有的人就覺得榴蓮臭不可聞。有的人喜歡吃香菜,有的人覺得香菜奇臭無比。莊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興趣愛好,面對那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人或事,要以寬容的心態包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場,看別人不順眼,可能只是理解不同,角度不同。境界低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標準當成唯一的標準,和自己不同的就是錯的。境界高的人,懂得換位思考,理解不同,尊重不同。所以,他們很少評判別人,指摘別人。所以境界高的人看誰都順眼,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

本文轉載自“儒風大家”,原文有修改,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