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緬懷!一個月內,這六位重量級院士都走了

緬懷。

李連達、陳創天、侯芙生、鄧起東、謝世楞、程開甲,一個月內中國痛失6位重量級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於2018年10月18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創天,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10月31日9時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的煉油和石油化工專家,中國石化總公司原副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侯芙生,因病於2018年10月31日17時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和地震地質學家、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震學會榮譽理事、地震地質專業委員會創始人和首任主任,地震地質期刊主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原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震學會理事鄧起東,因病於2018年11月6日23時2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謝世楞院士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天津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港口和海岸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謝世楞,於2018年11月7日6時52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3歲。

程開甲資料圖 來源:解放軍報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017年“八一勳章”獲得者,中科院院士程開甲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

在上述6位剛剛逝去的科學家之中,年紀最大的是101歲的程開甲,最年輕的是81歲的鄧起東,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立起了座座豐碑。

其中,李連達是著名的中藥藥理學家,陳創天是著名材料學家,侯芙生是著名的煉油和石油化工專家,鄧起東是著名構造地質學家和地震地質學家,謝世楞是港口和海岸工程專家,程開甲是著名的物理學家。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余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程開甲(資料圖片)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

中國“核司令”,曾“消失”20多年不發一篇論文

直到離世,這位老科學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都還比較陌生。有人說,他可能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公開學術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個直觀的數字是,在他參加核武器研試的20多年中,其發表論文數量為零。

其實,在走上核武器研製之路之前,程開甲就已小有名氣,其學術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出身名門,受過前沿的學術訓練。

少年程開甲

1946年,程開甲來到愛丁堡大學,成為被稱作“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M·玻恩的學生。玻恩共帶過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4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黃昆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玻恩身邊的4年,程開甲結識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諤、繆勒、鮑威爾等科學巨匠。1948年,蘇黎世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程開甲與師兄海森堡就學術問題展開針鋒相對的激烈爭論,連大會主持人、著名物理學家泡利都無法裁判。

▲程開甲(後排左1)與導師玻恩教授(前排右1)在一起

讓人意外的是,1963年,叱吒學術界的程開甲“消失”了。他在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工作生活了20多年。

1966年,程開甲(左一)在氫彈試驗現場。

此後,程開甲雖未發表一篇學術論文,卻參與締造了一個核試驗基地,成為我國核事業人才的搖籃之一,這裡先後走出了10位院士、幾十位技術將軍,獲得2000多項科技成果獎,許多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1964年10月1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攝影大師馬克·呂布作品。山西農村,一個年輕人拿著《中國青年報》,上面刊登著原子彈爆炸的消息。

“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

1984年,組織考慮到程開甲的年歲已高,把他從戈壁灘調到了北京,擔任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

由於工作職責的變化,他的科研工作也發生變化。一方面,他在抗異塵餘生加固和高功率微波領域努力;另一方面,他為材料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思想與方法。

程開甲在打字機上撰寫論文。

前些年,程開甲與他的大女兒程漱玉天各一方,開始合作著書———《超導機理》。研究中,程開甲在電腦上打出英文書稿,女兒協助做計算和校對,近20萬字的英文專著終於問世。接著,程漱玉又用中文整理出版。程開甲不倦地對材料科學的理論和應用開展創新性研究,建立了程氏“TFD”電子理論,並在一系列的試驗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談起晚年的創新成就,程開甲感慨地說:“我只是希望,我的建議、我的研究,能對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起到作用。”

程開甲(右)與王淦昌(中)、呂敏(左)一起參加會議。

程開甲,是中科院院士。他的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1999年,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為他頒發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對於這些崇高的榮譽,程開甲有他自己的詮釋:“功勳獎章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肯定,我們的成就是所有參加者,有名的、無名的英雄們在彎彎曲曲的路線上一步一個腳印去完成的。”

“20元”,這是最高級別的獎勵

20世紀50年代,中國決定研製原子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錢學森、鄧稼先等後來家喻戶曉的科學家,當年隱姓埋名去了戈壁大漠,參與這項秘密工作。

錢三強當時找鄧稼先參加原子彈研製時,告訴他“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是鄧稼先的至交好友。多年以後,他問過鄧稼先“兩彈”研製成功後的獎金問題。

鄧稼先告訴他:“獎金20元,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這還是最高級別的獎勵。當年,發給整個“兩彈”研究團隊的獎金總額是1萬元,獎金按照10元、5元、3元等級下發。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國家表彰為“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其中,當時已經不在人世的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被追授了這枚獎章——姚桐斌去世時不滿46歲。在世的有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他們當中,最年輕的孫家棟和周光召生於1929年,戴上這枚獎章時已70歲。

視覺中國供圖

這枚直徑8厘米的獎章是純金鑄造的,重量515克,圖案上有五星、長城、橄欖枝。五星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長城象徵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和堅不可摧的國防,橄欖枝則表明中國研製“兩彈一星”是為了維護和平。

請歷史記住他們!

近20年來,”兩彈一星“獎章的主人們,隨著年歲增長,漸次告別人世。

目前在世的4位是97歲的王希季、92歲的於敏、89歲的孫家棟和89歲的周光召。

在世”兩彈一星“元勳(4位)

王希季(1921.7.26-)火箭、衛星

於 敏(1926.8.16-)氫彈

孫家棟(1929.4.8-)飛彈、衛星

周光召(1929.5.15-)原子彈、氫彈

已故”兩彈一星“元勳(19位)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原子彈、氫彈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衛星

郭永懷(1909.4.4-1968.12.5)原子彈、氫彈、飛彈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火箭、飛彈、衛星

錢三強(1913.10.16-1992.6.28)原子彈、氫彈

王大珩(1915.2.26-2011.7.21)衛星、原子彈

彭桓武(1915.10.6-2007.2.28)原子彈、氫彈

任新民(1915.12.5-2017.2.12)火箭、飛彈、衛星

陳芳允(1916.4.23-2000.4.29)衛星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飛彈

屠守鍔(1917.12.5-2012.12.15)火箭、飛彈

吳自良(1917.12.25-2008.5.24)原子彈

錢 驥(1917.12.27-1983.8.28)衛星

程開甲(1918.8.3-2018.11.17)原子彈、氫彈

楊嘉墀(1919.7.16-2006.6.17)衛星

陳能寬(1923.5.13-2016.5.27)原子彈、氫彈

姚桐斌(1922.9.3-1968.6.8)飛彈、火箭

鄧稼先(1924.6.25-1986.7.29)原子彈、氫彈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原子彈、氫彈

中國科學院網站截圖

2015年,坐落於今天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中國科學院”懷柔火箭試驗基地“,改建為“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

這一年,孫家棟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的訪談中留過一句寄語:

1956年至1967年主持中國科學院日常工作的張勁夫曾在回憶“兩彈一星”研製工作時說:

”他們靠的是一種崇高的精神,一種為了祖國富強而獻身的精神,他們是‘兩彈一星’的真正功臣。“

……

“我提議,讓我們一起對為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做出貢獻的所有科學家、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管理工作者、工人和解放軍指戰員致敬!向為了這一偉大事業而獻身的同志表示深切的懷念與哀悼!

請歷史記住他們!”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青年報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