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醫大師梅國強:中醫治B肝,我們要做療效派

國醫大師梅國強精研《傷寒論》,長於六經辨證,又博採溫病之學,治學嚴謹,多實踐於臨床,

臨證常言:「作為醫生,療效是硬道理,不必在意經方派、時方派之標籤,若一定要稱某派的話,我以為統稱療效派」。

濕熱邪氣侵犯人體,病證紛繁複雜......

從少陽病論述,原因有二:

一者,少陽主疏泄,為樞。

二者,手少陽三焦為決瀆之官,主通調水道,濕熱為患,易阻滯水道,而樞機不利,影響其他臟腑功能。

本文單從少陽病方面論述梅國強教授治濕熱的臨證經驗。

《靈樞·營衛生會篇》中雲:「上焦出於胃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既介紹了三焦的生理功能,又講到三焦與身體各部的廣泛聯繫,

辨內外濕熱,為六氣:風、寒、暑、濕、燥、火運行失常,便是六淫之邪,其中濕邪傷人而病者,謂之濕病。

濕與熱合傷人而病者,謂之濕熱病,此類病情,有內外之別。

濕熱證治大法,簡言之,清熱祛濕。

若略加分析,則有清熱為主,祛濕次之。

祛濕為主,清熱次之。

清熱祛濕並重之別。

醫案

劉某,男,43 歲。

2012年9月1日初診。

患「B肝」多年,B肝標誌物化驗為小三陽,肝功能異常,皮膚、鞏膜輕度黃染。

尿黃,胃脘不適,噁心,大便溏日行 1-2 次,脈緩,苔白厚。

皮膚黃染為黃疸病,濕熱之邪侵犯肝膽,風木鬱而相火炎,膽液上泛,熏蒸皮膚而身目為黃。

木邪犯土,而兼濕熱中阻,故有胃脘不適,噁心等症。

當以清熱利濕解毒為主。

佐以左金丸以製風木。

處方:白蔻仁10克,藿香10克,茵陳30克,滑石10克,通草10克,連翹10克,浙貝10克,射乾10克,黃連10克,吳茱萸 6克,生薑10克(自備),石上柏10克,田基黃15克,垂盆草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

9月15日:鞏膜黃染減輕,胃脘不適,噁心不明顯,大便日行一次,納差,脈緩苔白厚,濕熱之勢已減.

遂守原方去生薑、黃連、吳茱萸。

加柴胡10克,黃芩10克,以清少陽之火。

10月2日:鞏膜黃染較前減輕,胃脘不適好轉,大便日行一次成形,脈弦緩,苔白略厚,膽火稍平,濕熱漸解,守9月15日方。

10月20日:鞏膜黃染續減,胃脘不適,似痛非痛,大便日行1~2次,成形,納差,脈緩,苔白略厚。

濕熱侵襲肝膽之勢漸緩,然濕熱纏綿,不易清除,恐「爐煙雖息,灰中有火」

再投甘露消毒湯減射乾、浙貝、黃芩、薄荷。

加蘆根15克,黃連10克,吳茱萸6克,烏賊骨15克,佩蘭10克,生薑10克(自備),炒梔子6克,田基黃15克,垂盆草15克,紅景天20克。

2013年4月13日:鞏膜輕度黃染,易疲勞,納差,胃脘無不適,二便正常,脈緩苔白略厚,質絳。

濕熱阻滯,氣血不利,故於清解濕熱之中,兼以活血行氣。

守10月20日方,加當歸10克,川芎10克。

5月25日:鞏膜輕度黃染,飲食增加,偶爾胃脘不適,疲勞感減輕,脈弦數苔白略厚,恐濕熱傷血。

遂按10月2日方即小柴胡湯和甘露消毒東加丹參30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

以清熱利濕和解少陽,涼血活血。

6月15日:檢查總膽紅素21.6μmol/L↑,鞏膜黃染較輕,食慾不佳,大便日行1~2次,或不成形,脈緩,苔白略厚。

大便溏為濕未盡,再投甘露消毒湯減石菖蒲、薄荷。

加佩蘭10克,法夏10克,陳皮10克,金錢草30克,海金沙15克,田基黃15克,垂盆草15克,焦三仙各10克,雞內金10克,砂仁10克。

8月17日:飲食有所增加,精神欠佳,二便正常,脈弦數,苔白略厚。

濕熱漸去,脾胃漸復,祛邪便是扶正。

遂再守6月15日方加當歸10克,丹參30克,紅景天20克。

10月30日:複查肝功能各項指標基本正常,近日咳嗽,白或黃痰,偶爾胸悶氣短。

納可,二便正常,脈緩,苔白厚,質絳濕熱攻勢已漸。

然不慎外感,肺衛被傷,濕熱乘虛而入,濕熱傷肺,氣機不利,濕熱成痰,肺失清肅。

故宣肺化痰清熱利濕並行。

處方:麻黃10克,杏仁10克,射乾10克,馬勃10克,浙貝10克,桔梗10克,百部10克,前胡10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萊菔子10克,白英20克,敗醬草20克,半枝蓮30克,蛇舌草30克,龍葵15克,垂盆草15克,田基黃15克,茵陳30克。

11月9日:咳嗽好轉,偶爾胸悶氣短,少許白痰,脈緩,苔白厚。

痰漸化熱漸平,再守10月30日方。

11月23日:早晚咳嗽,白痰少許,鼻塞,脈緩,苔白厚。

濕熱或痰熱,上犯鼻竅,鼻塞不利。

故宣肺清熱,化痰通竅。

處方:麻黃10克,杏仁10克,射乾10克,蒼耳子10克,辛夷10克,槁本10克,浙貝10克,桔梗10克,百部10克,前胡10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魚腥草30克,忍冬藤30克,金剛藤30克。

2014年1月17日:咳嗽好轉,白痰少許,鞏膜無黃染,脈緩,苔白厚,質絳。

肺之濕熱或痰熱漸清,侵犯肝膽之勢漸平,濕熱余邪流竄三焦。

遂擬小柴胡湯合溫膽湯。

清解表裡上下濕熱。

處方:柴胡10克,黃芩10克,法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30克,枳實20克,浙貝15克,桔梗10克,百部10克,前胡10克,茵陳30克,田基黃15克,垂盆草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丹參30克。

5月30日:近日複查肝功能輕度功能異常,口苦,胃脹,噯氣,納差,右側腰部不適脈緩,苔白厚。

濕熱難除,反覆無常,不可大意,患者輕之,濕熱有再漲之勢。

故再投甘露消毒湯減射乾、浙貝、黃芩、薄荷,加當歸10克,川芎10克,丹參30克,法夏10克,陳皮10克,金錢草30克,海金沙15克,田基黃15克,垂盆草15克,焦三仙各10克。

6月11日:口苦減輕,胃脹減輕,納食增加,嗽白痰少許,言多氣短,二便正常,脈緩,苔白厚質絳。

濕熱痰熱漸解,守5月30日方加浙貝15克,桔梗10克,雞內金10克。

8月2日:胃脘痞塞,胸悶氣短,偶爾咳嗽白痰,口乾口苦減輕,易疲勞,脈緩苔白厚。

脾胃濕熱未盡,阻滯氣機,胃脘痞塞,肺氣不利。

故用小陷胸東加減。

化痰消痞清利濕熱。

處方:法夏10克,全瓜蔞10克,黃連10克,枳實20克,浙貝15克,桔梗10克,百部10克,前胡10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白英20克,敗醬草2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茵陳30克,田基黃15克,垂盆草15克,生蒲黃10克,丹參30克。

11月21日:近期肝功能複查正常,咳嗽白痰,納可,二便正常,余無不適,脈緩,苔白略厚。

濕熱漸去,又不可大意,隨用溫膽湯再分消走泄。

處方:法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30克,枳實20克,石菖蒲10克,遠志10克,鬱金10克,茵陳30克,田基黃15克,垂盆草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丹參30克,紅景天20克,黃芪30克,太子參10克。

自2015年2月6日起,或服溫膽東加減,或服甘露消毒加減。

至2016年6月25日複查肝功能正常,DNA定量正常。

偶爾胃脘不適,納差,氣短。

再予柴胡溫膽湯服用至今,中有感冒者,用麻杏化裁方而愈。

2018年3月再來複診,自覺無明顯不適,遂再擬柴胡溫膽東加減以善後。

按語

此案經治數年,濕熱之邪有盛有衰,時有死灰復燃之勢,施治不易,較為典型。

初起濕熱較重,用甘露消毒湯以清熱利濕解毒,待濕熱之勢稍緩和時,又恐相火助邪,濕熱再起。

故小柴胡湯合甘露消毒東加減化裁,一則清少陽之火,一則繼續清熱利濕解毒,然濕熱纏綿。

古人雲「濕熱相合,如油入面」,難以清除。

濕熱之邪變動不定,間有不慎外感而濕熱之邪上犯於肺,用麻杏方化裁,宣肺氣,散外邪,清利濕熱並行。

再有濕熱流犯脾胃為痞為脹者,用小陷胸加枳實東加減化痰消痞,清熱利濕。

濕熱之勢稍減,瀰漫三焦,樞機不利,清者不升濁者不降,用溫膽湯或柴胡溫膽東加減,清解濕熱。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中國中醫藥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