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法庫臥牛石鄉村屯名稱由來

法庫縣臥牛石鄉

自然概況

法庫縣臥牛石鄉,鄉政府駐地臥牛石村。距縣政府駐地法庫鎮35千米.境內坐落有大屯山、石人山、臥牛石山、黑山、嘴子山和金坊山。全縣境內第一大河秀水河由本鄉哈戶碩村入境,蜿蜒南行。境內建有尖山子水庫一座,山多水少,構成了全境半丘陵半平原的地勢,屬於縣境西北風沙區。全鄉共轄26個村、屯。其中,行政村11個、自然屯15個.

政區沿革

轄地舊屬科爾沁左翼前旗(賓圖王旗)。1949年撤銷科左前旗,劃入法庫縣第七區(區政府駐地包家屯)。

1956年,分屬臥牛石、大屯兩鄉。1958年隸包家屯人民公社。

1961年調整人民公社體制,劃出包家屯東境的孫家屯、臥牛石、哈戶碩、大屯、陳家堡、邢家屯、麻子泡、喇嘛荒、尖山子、劉丙堡、葦子溝11個生產大隊,同時增加李家窩堡大隊,以駐地臥牛石村命名,建立“臥牛石人民公社”。1962年增設高馬窩堡、大荒兩個生產大隊。

1968年6月,成立“臥牛石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又增設侯家窩堡、元寶窩堡、石人堡三個生產大隊,轄11個生產大隊。1981年,公社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實行鄉村製,更名為“法庫縣臥牛石鄉”。2004年2月調整村級規模,李家窩堡村與大屯村合並、高馬堡村與劉丙堡村合並、石人窩堡村與陳家堡村合並、大荒村與尖山子村合並。元寶窩堡村與葦子溝村合並。

村屯名稱及由來

【臥牛石村】臥牛石村,建制村。隸屬法庫縣臥牛石鄉,鄉政府駐地。清康熙年間,有直隸董家莊董姓隨蒙王當差來此隨賓圖王經營土地首居,相繼有孫、聶、陳、李、張、金等戶來此定居,日久成村。時因村北山崗陽坡岩石裸露,狀似如牛,遂得名“臥牛石”。有關臥牛石村名的由來,在當地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傳說:清初某年秋天,不知何地跑來一頭神牛,天天夜裡到山上吃莊稼,村民受苦無奈,遂結夥欲除之,便夜隱暗處。一夜,忽一陣大風,神牛出現於南山坡谷地裡吃谷穗,人們一擁而上,鉤竿鐵尺一陣暴打,牛無聲,只見身上火花飛濺,打著打著……牛哞的一聲長吼,一道火線,直奔北山,遁入山中。

翌日,北山坡上凸起一堆岩石,半露於野,形似臥牛,故名“臥牛石”,清代本村秀才李東譜有詩為證:

怪石嶙峋似一牛,

居然高臥幾千秋。

風吹背後無毛動,

雨打胸前有汗流。

另有一詩曰:

怪石嵯峨一頭牛,

巋然不動幾千秋。

青草頻頻難入口,

細雨淋淋水自流。

日落西山不複返,

金鞭打斷不回頭。

悠然橫臥荒山外,

疑是耕牛牧未收。

【葦子溝村】原名“葦子溝窩堡”建制村,隸屬臥牛石鄉。轄元寶窩堡、劉訓窩堡、周家窩堡3個自然屯。

清朝中期,有山東青州府陽谷縣王玉逃荒來此首居,因當時此地系一片大葦塘,成村後,遂名“葦子溝窩堡”,後簡稱為“葦子溝”。

【元寶窩堡屯】元寶窩堡屯,自然村。原系建制村,2004年2月與葦子溝村合並,隸屬葦子溝村。清道光年間有蒙古人金元寶者,遷居此處搭窩堡墾荒,成村後,遂名“元寶窩堡”。

【劉訓窩堡屯】自然村,隸屬葦子溝村。清朝中期,有山東省東昌府劉訓逃荒來此處墾耕首居,日久成村,故名“劉訓窩堡”。

【周家窩堡屯】自然屯,隸屬葦子溝村。清同治年間,有周姓者由鄧家屯遷來此處搭窩棚墾荒首居,成村後,取名“周家窩堡”。

【哈戶碩村】曾名“哈拉呼陸木戶碩”、“哈拉戶碩”、“依牛頓”、“黑牛屯”,建制村。隸屬法庫臥牛石鄉。“哈戶碩”系蒙語“黑山咀子”之意。該村東近大黑山(北八虎山早年稱“大黑山”),成村後遂得名“哈戶碩”。另有一說,清康熙年間,有內蒙人白姓者,趕著勒勒車於與此墾荒首居。後有包、金、王等姓遷來此地落戶定居,漸成村落,因白姓中有白拉虎者,遂稱其村為“哈拉虎燒”,亦曰“哈拉呼陸戶碩”,日偽統治時期,簡稱“哈拉戶碩”,解放後稱“哈戶碩”。

發源於內蒙哲裡木盟科左後旗的秀水河經由康平縣南部,從本村入法庫縣境,流經四家子蒙古族鄉、雙台子鄉、秀水河鎮進入登仕堡子鎮,最後由該鎮張家堡村出境,進入新民市界後,匯入遼河。鐵朝高速公路經過村北過境。

【尖山子村】又名“後尖山子”建制村,隸屬法庫縣臥牛石鄉。轄前前尖山子、大荒、李金財窩堡3個自然屯。清乾隆年間,有直隸河間府豐潤縣高姓者(蒙族名“巴達羅克”)隨蒙王當差,來此為蒙王經營土地,年久成村。因村東小山陡而尖,遂取村名為“尖山子”。越數年後,此村前又建一新村,名前尖山子,故此村亦有“後尖山子”之稱,簡稱“尖山子”。

【前尖山子屯】自然屯。隸屬尖山子村。清嘉慶年間,於江由後尖山子村遷此首居,相繼有佟、金、王三戶搬來定居,因建於前尖山子村南,故名“前尖山子”。

【李金財窩堡屯】自然屯,隸屬尖山子村。清鹹豐年間,李金財於邢家屯移居此處搭窩棚墾荒首居,成村後,取村名為“李金財窩堡”。

【大荒屯】原名“西大荒”,自然屯,原系建制村,2004年2月與尖山子村合並,隸屬尖山子村。

早年此地荒蕪一片,清嘉慶年間,王爺陵村陵防營老溫家派荊姓來此開荒佔草,後相繼有羅、秦等戶於此定居成村。因早年王爺陵溫家於村東已開墾一片荒地。名“東大荒”此村位於王爺陵村西,遂取名為“西大荒”,後簡稱“大荒”。

【邢家屯村】邢家屯村,建制村。隸屬臥牛石鄉,轄秦家屯一個自然屯。清乾隆年間,有邢、秦、張、崔等戶,由山東、直隸遷居此處墾荒定居,因邢姓者首居,成村後,遂得名“邢家屯”。

【秦家屯】秦家屯原名“秦家墳”,自然屯。隸屬邢家屯村。清乾隆年間,有孫姓者於此為秦家屯老秦家看守秦秀東之墳,後移住者增多成為村落,遂名“秦家墳”。因村民嫌其“墳”字不雅,1981年8月15日經政府批準更名為“秦家屯”

【孫家屯村】孫家屯村,建制村,隸屬臥牛石鄉。清順治年間,有直隸順天府固安縣孫家莊孫德功隨公主下嫁,為蒙古王當差,於此首居。年久成村,得名“孫家屯”。秀水河經過村東穿過,蜿蜒南行,最後注入遼河。四元公路經過村西境。

【侯家窩堡村】建制村,隸屬臥牛石鄉。轄西喇嘛荒、霍家窩堡2個自然屯。清道光年間,有侯姓者遷來此處搭窩堡墾荒首居,年久成村,遂名“侯家窩堡”,後演變為“侯家窩堡”。

【西喇嘛荒屯】原名“窪子”、“喇嘛荒(拉馬荒)”“喇嘛倉”,自然屯。隸屬侯家窩堡村。清嘉慶年間,有藍姓人來此為哈戶碩廟上喇嘛經營廟產荒地首居。初名“喇嘛倉”。民國年間更名為“喇嘛荒”,亦稱“窪子”。1981年地名普查因重名經鐵嶺行署批準,更名為“西喇嘛荒”。

【霍家窩堡屯】原名“下窪子”、“於家窩堡”、“霍家窪子”,自然屯,隸屬西喇嘛荒村,原喇嘛荒村駐地。清道光年間,彰武縣於姓者,搬來此村定居,將村改名為“於家窩堡”。偽滿時霍鳳春、霍家躍成為村中望族,遂更村名為“霍家窩堡”。因地勢低窪亦稱“霍家窪子”之稱。

【陳家窩堡村】原名陳家窩堡,建制村,隸屬臥牛石鄉。轄石人堡1個自然屯。清乾隆年間,有直隸永平府昌黎縣王家莊陳大及、陳夢太父子逃荒來此首居,成村後得名“陳家窩堡”。後簡稱為“陳家堡”。

【石人窩堡屯】自然屯。原為建制村。2004年2月調整村級規模與陳家堡村合並,隸屬陳家堡村。

石人窩堡屯的石人

清乾隆年間,有蒙古族孫姓者遷來此地墾荒首居,繼有王、栗二姓移居此地,建成村落。因村北山崗地中有一身穿朝服,頭戴官帽,足蹬朝靴,手持笏板的古代(文官)石人雕像面南而立,遂取村名為“石人窩堡”。

相傳,該村為五代時慕容氏貴族居住的城堡,曾出土有五代時的石佛、錢幣等。日俄戰爭時,德軍夜間行軍路經此地時,看到有座古城,城上站滿了身穿盔甲的兵士,遂驚慌不已,繞道而行。當日軍路過此地時,亦發現了此城,便在遠處住了下來,第二天去村頭踏勘,發現有石人立村外,便認為石人作祟,遂劈下石人的腦袋。

【麻子泡村】原名“大麻子泡”,建制村。隸屬臥牛石鄉。清乾隆年間,有蒙古族包姓者遷來此處墾荒首居。時因村東有座水泡子,水泡子中長滿大麻子,遂取村名為“大麻子泡”。後簡化為“麻子泡”。

【劉丙堡村】建制村。隸屬臥牛石鄉。轄高家窩堡、馬家窩堡、五城店3個自然屯。清朝中葉,有蒙古族人劉丙緒者由扎蘭營子遷居此處,搭窩棚墾荒耕種,年久成村,遂名“劉丙堡”。

【高家窩堡屯】又名“高馬堡”,自然村。原為建制村,2004年2月與劉丙堡村合並,隸屬劉丙堡村。清道光年間,有山東青州府安丘縣布口村高永柱逃荒來此,為賓圖王墾荒首居,年久成村,遂名“高家窩堡”後演化為“高家窩堡”。

【馬家窩堡屯】馬家窩堡,自然屯。隸屬劉丙堡村。清道光年間,有馬姓者由關內逃荒來此,耕種賓圖王荒地,年久成村,故名“馬家窩堡”。

【五城店屯】原名“朝陽堡”、“五城店”,自然屯。隸屬劉丙堡村。清朝中葉,有丁、宋兩戶由朝陽來此墾荒首居,取名“朝陽窩堡”後因村側有條新民通開原的大道,於是,丁姓者便在此開了個大車店。又因坐落在遼朝頭下州的城堡“五城池”(蕭氏後族)遺址內,該城的四角各有一座小角樓,似護城堡壘,遂更朝陽窩堡為“五城店”,後改為“武城店”。

【大屯村】原名“耶革那拉”,建制村。隸屬臥牛石鄉。轄大屯、李家窩堡2個自然屯。清順治年間,有八虎山屯中八大戶中於、白兩戶蒙古人遷來此地墾耕首居,初名“耶革那拉”(蒙語)是“依赫艾勒”的轉音,漢譯為“大屯”,相繼,有賓圖王陵和格格陵由彰武境內遷葬於後山前坡,並派駐有看護陵寢的“衙門達”差役,護陵戶。隨著陵差的增多,聚落隨之擴大,漢語直稱“耶格那拉”為“大屯”。

曾擔任過北京市警察局局長、中共北京市市委書記兼政法委書記的馮基平,1911年出生在大屯村。

【後大屯】自然屯。隸屬大屯村。1947年,有大屯村孫維勤、馬運生、范玉珍三戶搬遷此處首居,因建宅於大屯後山,故名“後大屯”

【李家窩堡屯】自然屯,原為建制村,2004年2月調整村級規模與大屯村合並,隸屬大屯村。清朝中葉,有直隸天津府靜海縣李家莊的李茂遷來此地大窩棚墾荒首居,得名“李家窩堡”。相繼,與周邊白家窩堡、田炮竹窩堡三個聚落連成一體,形成一個村落,仍名“李家窩堡”。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