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黎曼猜想”被證明?它將摧毀區塊鏈和加密貨幣?

本文為31區原創,轉載需注明出處

近日,“黎曼猜想”突然刷屏,伴隨著一堆拗口的名字和陌生的理論。

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英國皇家學會前主席,現年90歲的邁克爾·阿蒂亞(Michael Atiyah)爵士宣稱自己證明了黎曼猜想。9月24日上午9點45分(北京時間15點45分),阿蒂亞登上了海德堡論壇,開始了他的宣講,給出黎曼猜想的全部證明過程。

本來以為只是數學界的一件大事,但網上傳言,這能對區塊鏈造成影響,甚至毀滅加密貨幣。

這話是不是危言聳聽呢?

“黎曼猜想”在猜什麽

“黎曼猜想”由數學家波恩哈德·黎曼於1859年提出。簡單的理解,黎曼猜想就是一個找素數的方法。

我們開始一起回憶下小學數學:素數在自然數中是一種特別的數,它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比如2、3、5、7。每個自然數都可以唯一地分解成有限個素數的乘積,比如,6=2*3,8=2*2*2,某種程度上,素數是構成整個自然數的“基石”。

但是有一個問題幾百年來一直困擾著數學家們,素數的分布看似毫無規律可循,而且目前為止也不知道最大的素數是多少。小一點的素數還好推算,大的素數怎麽推算呢?

比如2、3、5、7、11、13、17,我們假設17後面的下一個素數是P,那麽這個P是多少呢?如果一直找下去,我們該如何知道下一個P是多少呢?

這就是黎曼猜想要解決的問題,他想找到素數精確的分布規律。

實際上,早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就已經發現了素數,但是直到現在,依然沒有完全揭開素數的神秘面紗。

黎曼猜想從被提出到現在,一直懸而未決,困擾世人長達一個半世紀。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在1900年,將黎曼猜想列為23個著名的數學問題之一。在2000年提出的“千年大獎問題”中,黎曼猜想又赫然在列。

如今,邁克爾·阿蒂亞(Michael Atiyah)爵士宣稱自己證明了黎曼猜想,看上去,這應該是數學界的狂歡。那麽,這個黎曼ζ函數ζ(s)的零點分布的猜想,為什麽會對加密貨幣產生影響呢?

佔據加密算法半壁江山的非對稱算法

“黎曼猜想被證明對互聯網的安全加密方式造成相當的影響。因為目前主要的非對稱加密包括RSA密鑰加密等都是基於大數的分解。基於大數分解的流行加密方案原則上可以在多項式時間內破譯。而黎曼猜想得證,將會為找到那樣一個多項式時間的高效算法提供強烈的提示。”

這是南大周志華教授,物理學家賴光澤微博發布的有關黎曼猜想被證明的消息。聽著是不是晦澀難懂,詰屈聱牙?

沒關係,我們繼續往下看。

要想明白黎曼猜想為什麽會對加密貨幣造成影響,首先我們要先理解加密貨幣加密的原理。

首先要先明確一個關鍵詞:非對稱加密算法。

全世界所有的加密貨幣的加密方式無非是“對稱加密”和“非對稱加密”兩大類,而黎曼猜想所能影響的就是使用非對稱加密的加密貨幣。

假如現實世界中存在A和B進行通訊,為了實現在非安全的通訊通道上實現資訊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即資訊安全的三個性質),A和B約定使用非對稱加密通道進行通訊。

非對稱加密算法邏輯原理

A和B是要通訊的兩個用戶,CA則是密鑰管理系統。在這個系統裡,如果A要和B進行加密通訊,那麽A首先要在CA處生成自己的簽名證書、加密證書兩張證書,然後A將自己要發送的資訊通過哈希(Hash)運算將資訊打包成摘要,並且用加密證書加密,在此之後在加上自己的簽名證書。

然後發送給用戶B,B在通過與CA協商時獲得的公鑰、私鑰以及簽名證書和加密證書來對A發過來的資訊進行拆解。這樣一次加密資訊的交流就完成了。

這就是非對稱加密算法。

素數與RSA算法

非對稱加密算法是基於RSA算法實現的,而RSA算法基於一個十分簡單的數論事實:將兩個大素數相乘十分容易,但是想要對其乘積進行因式分解卻極其困難。

在RSA算法中,生成秘鑰的方式是:隨機生成兩個超大的素數(一般是幾百位),相乘得到一個合數,破解密碼需要將合數分解,找到那兩個素數。

果殼網友“零天”解釋,這就相當於,你握著密碼能夠解開密文,但是,給你密文你卻怎麽也找不到那個解開密文的密碼。因此,我們可以將乘積公開作為加密密鑰。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太長可不看):

我們假設有兩個不同的素數p和q,然後我們計算二者的乘積n=pq和Φ(n)=(p-1)(q-1);然後我們選擇一個大於1小於Φ(n)的隨機整數e,使得gcd(e,Φ(n))=1;注:gcd即最大公約數;

之後,我們計算d使得d*e=1mod Φ(n);注:即d*e mod Φ(n) =1;

對每一個密鑰k=(n,p,q,d,e),定義加密變換為Ek(x)=xe mod n,解密變換為Dk(x)=yd mod n,這裡x,y∈Zn;

最後,p,q銷毀,以{e,n}為公開密鑰,{d,n}為私有密鑰。

大家是不是已經被繞暈了,沒關係,接下來一個例子會讓大家一清二楚的。

我們假設兩個素數,p = 3、q = 11,那麽n=pq=33,Φ(n)= (p-1)(q-1) = (3-1)(11-1) = 20;根據gcd(e,Φ(n))=1,即gcd(e,20)=1,令e=3,則,d = 7。(兩個數交換一下也可以。)

到這裡,公鑰和密鑰已經確定。公鑰為(N, e) = (33, 3),密鑰為(N, d) = (33, 7)。

這樣就是一次資訊交流中,公鑰和私鑰的誕生方式,這樣在進行資訊傳遞(買進、賣出等一系列行為)時,往往會選擇數額極大的兩個素數來進行RSA算法加密,因此破解起來十分困難。因為素數越大,破解的難度幾乎是呈幾何性倍增。

RSA算法會運用在很多互聯網領域,比如保護你的微信聊天隱私等等。可以說,素數是現代密碼學的支柱。

因此,如果黎曼猜想被證明,如果我們知道素數分布的規律,那麽RSA算法、非對稱加密甚至現代密碼學,會不會被攻破呢?

黎曼猜想對加密貨幣的影響

黎曼猜想一旦被證明,會導致自然數中素數的分布有發散變為收斂,在高等數學裡有這麽一句話:收斂有界,發散無界。

黎曼猜想如果被證明,那麽破解素數將不再有難度,無論這個素數有多大,無論是2還是9973,在黎曼猜想下,難度不會有任何變化。

很多讀者都在關心黎曼猜想被證明之後會對區塊鏈以及加密貨幣產生什麽影響?甚至有的人認為加密貨幣的罩門被攻破,將會導致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血雨腥風。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悲觀。

致遠博士在近期分享中提到,目前加密貨幣市場上的加密貨幣幾乎都是由哈希運算函數和數字加密證書兩方面構成的。

哈希算法和素數無關。加密算法,如果是橢圓曲線數字簽名,和素數分解沒有特別大的關係;如果是非對稱加密,實際上是在做素數分解,和黎曼猜想的找素數關係不大。

因此,市場上的加密貨幣幾乎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比如比特幣使用的是專門經過修改的橢圓曲線加密,而其他虛擬貨幣使用的加密算法,幾乎很少會使用RSA加密算法,有的則是會在RSA算法基礎上再加一層加密算法,作雙重保險。

所以,黎曼猜想對公鑰密碼沒有直接的威脅,對區塊鏈的安全也沒有影響。

在黎曼猜想之前,網絡上也盛傳過加密貨幣或將迎來毀滅性打擊,比如人們認為通過量子電腦強大的計算能力能夠強行算出加密貨幣的公鑰、私鑰從而實現破解。

不過,在阿蒂亞宣講後,有觀點認為,他僅僅5頁的證明文檔,“根基”並不嚴謹,不能算證明了“黎曼猜想”。

如果黎曼猜想被證明,也許會給未來人們設計新的區塊鏈或加密貨幣時提供一個新的思路,新的方向,對現在的加密貨幣而言,幾乎不會造成什麽危害。

如果說黎曼猜想真正對加密貨幣造成威脅的話,那麽也只能是部分投機者利用黎曼猜想造成的恐慌心裡來操控幣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