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獅子山漢墓出土的一件古兵器,呂布遇見它也要小心應付

呂布,是三國時代名將,《三國志》記載他“弓馬驍武”,“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是當時的著名虎將。《三國演義》更是把他誇張為三國第一猛將,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一起上,也奈何不了他。

呂布慣用的兵器是一柄戟。古戰場上的戟,跟戲台上的畫戟大有不同。用於實戰的戟,相當於在矛頭一側另加一個側枝,形狀有點像春秋時代的戈,只不過把戈頂部橫出的側枝從矛頭移到了矛尾。形狀有點像“卜”字,故又稱卜字戟。

戟比矛的威力和攻擊範圍大為增強,可以直刺可以橫擊。一戟刺過去,即使對方躲過了戟頭,往回收戟時還能用戟的側枝鉤割敵方身體。在直刺基礎上,戟還能充分利用側枝,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從右至左多個角度攻擊敵方,戟用好了可以說威力無窮。呂布正是靠戟揚名三國。

不過,俗話說得好“一物降一物”。即使是呂布也做不到天下無敵。上世紀九十年代,江蘇徐州獅子山一帶出土了一個大型漢代墓葬群。墓主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王劉交之孫劉戊。劉戊,是西漢第三代楚王,生前以窮奢極欲聞名,為人暴虐不仁。漢景帝在位時,劉戊野心勃勃參與“七國之亂”,兵敗被殺。

劉戊死後,仁慈寬厚的漢景帝並未過多追究劉戊家族的責任,而是仍然以王侯之禮厚葬劉戊,在徐州獅子山給劉戊營造了規模宏大的陵墓。墓中隨葬了大量的金銀珠玉、日常生活用具、兵器甲胄等,堪稱漢代文物寶庫。

在獅子山漢墓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有一件奇特的古兵器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這件鐵質兵器全長90多公分,總重量1600多克。兵器的主體是一個長方形鐵牌,長約30多公分,寬約17公分。鐵牌正面有一根向前突出的尖利鐵錐,背面則有一個用來手持的搖桿。鐵牌的上下頂端,各安裝一根細長而彎曲的鐵枝,鐵枝末端有向下彎曲的鉤刺。

即使是見多識廣的考古專家,最初見到這件造型別致的兵器,也是一臉惘然不解,不明白這玩意兒到底是用來幹嘛的。經過漢史專家的潛心研究,終於破解謎團:這件古兵器名叫“鉤鑲”,在古書中有時也被寫成“鉤攘”。它的作用,是專門用來破解戟的。

戟以其強大殺傷力一度威震三國,曾經大量列裝部隊。為了破解戟,古人才發明了這種更為厲害的兵器:鉤鑲。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的戰爭場面中,大量出現了使用鉤鑲作戰的場景。

作戰時,武士左手握持鉤鑲搖桿,右手持環首刀,一攻一防,配合應用。當敵方用戟進攻時,武士揮舞左手的鉤鑲進行格擋,一旦接觸到戟柄,立即用鐵枝末端的鉤刺,勾住戟的側枝,鎖定對方兵器,同時用右手環首刀砍刺對方。反之亦然,也可以根據情況,用環首刀擋開對方的戟,同時迅速逼近對方,左手用鉤鑲鐵牌上的鐵錐刺中對方。

環首刀是兩漢三國時期軍隊的主戰兵器,但面對戟這樣的長兵器,未免力不從心。鉤鑲的出現,不但完美彌補了環首刀作為短兵器的缺陷,還針對戟的攻擊特性,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針對性的破解方案。從漢畫像石上的內容來看,鉤鑲曾經在兩漢三國時期流行一時,大量配備軍隊。一個技藝嫻熟的鉤鑲手,面對持戟的對手,完全可以輕鬆取得壓倒性優勢,畫像石內容也表明,持鉤鑲的對手幾乎都戰勝了持戟的對手。

戟在漢末三國之後漸漸淡出歷史舞台,除了個別武將還使用戟,已經從一種常見的主戰兵器淪為儀仗隊裡擺設,專家分析認為,這種現象應該與鉤鑲的大量應用有密切關係,可見鉤鑲威力之強。可以想見,即使是呂布這樣的猛將,在戰場上遇見了專門破解戟的鉤鑲,也必須小心應付才行。

參考史料:《後漢書》《三國志》《漢畫像石研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