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觀點:球場上零誤判不現實 裁判不能永遠背負道德枷鎖

齊魯晚報記者李志剛 裁判員在足球比賽中的裁判權力來源於中國足協正式授權,是代表中國足協對足球比賽進行的組織、管理、指揮和仲裁活動,其在執哨中所行使的權力乃是國家對體育競技進行管理的“公權”。

但是在目前的中國足壇,一說到裁判,總有些歪理,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裁判犯了錯,還不能說了嗎”,甚至惡語相向,說足球裁判“沒幾個清白的”。事實上,雖然此前足壇“反賭風暴”中處理的涉案裁判都是證據確鑿,中國足球裁判卻不能永久性地背負道德枷鎖。

“零誤判”是不現實的

裁判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誤,即便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型賽事引進了VAR技術,但這也只是一個輔助手段,起最終決定作用的依然是“人”。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國際足壇上流行的“錯判誤判是足球魅力的一部分”這句話,中國足協也曾坦率地表示:“零誤判”是不現實的。

“裁判的問題會由裁判辦公室進行處理。但是再好的裁判,再怎麽提升自己的準確率,也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就好比守門員的撲救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裁判的判罰也不可能保證準確率是百分之百。如果對誤判也是零容忍,這項運動也就不存在了。”2017年5月,時任聯賽理事會執行局副局長的李立鵬在一次中國足協通氣會上這樣說。

在那次會議上,中國足協有關人士還特別對裁判問題進行了說明。“我們也注意到不同級別聯賽中出現了爭議判罰,出現錯漏判,裁判工作當中也確實存在很多不足。中國裁判整體規模還相對很小,培訓方式也比較落後,整體水準有待提高,這些都需要認真總結,加快裁判隊伍培養,適應足球事業發展需要。但我們也希望外界給裁判更多尊重和理解,為裁判公平公正大膽執法創造良好的環境,而不是一有爭議判罰就口誅筆伐,甚至是人身攻擊。接下來,我們會本著優勝劣汰的選拔機制,繼續加大裁判培訓力度,提高裁判業務水準。”

錯判誤判被渲染

足球,是世界第一運動,在中國,也是最早試水市場化、商業化效果最好的運動之一。二十餘年的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培育了一批忠實的球迷,但與此同時,“地方保護主義”也逐步抬頭,體現到現實中,就是“本隊只能沾光,不能吃虧,吃了虧,裁判就是黑哨”,這種現象,已經加劇了對錯判、誤判行為的渲染。

球迷傾向性的增強,對比賽的結果過於看重,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為本隊營造出色的主場氛圍,也會帶來一個顯著的不利效果,那就是對裁判的容忍度比較低。而從俱樂部的角度而言,有時候也比較急功近利,希望“出事”以後,通過媒體的影響力,讓事情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地方媒體這個時候,一方面感覺“理所當然地要為本地、本隊、本方球迷發聲”,另一方面也想在所影響、異塵餘生的主要地域內“討好”“增加流量”,於是“幫親不幫理”,有意無意之間甚至會歪曲事實,這就使得裁判在場上原本是正常範圍內的錯判、誤判、漏判行為,被無限放大、反覆推敲,隨著信息的傳播,“情緒”越來越高,“真相”卻逐步縮減甚至消失不見,這是一個值得注意並深刻反思的現象。

不能總拿“反賭”說事

在個別極端的時候,有些球迷甚至自媒體的作者,會無限放大對本隊做出不利判罰裁判的某次錯、漏、誤、反判行為,語氣裡已經不是警告,而是威脅了,“你們就不怕再來一次反賭風暴嗎”。

事實上,經過“反賭掃黑”風暴之後,中國足球的環境,已經有了極大的改善,無論是足協,還是俱樂部、教練、球員、裁判員,都極少再敢有以身試法的行為。現在出於種種原因,球迷、媒體都不會再對其他方面的人士施加同樣的壓力,但對於裁判,卻總是“念念不忘”,其背後多少也有點“柿子要揀軟的捏”的意思。

每每在這個時候,裁判便會孤身無助,現實中對他們最大的保護,似乎就是一旦事情鬧得不可開交,出事的賽區才會受到中國足協的處罰,但裁判所經受的言語暴力、威脅,受到的委屈,似乎沒有任何補償,只能獨自化解。在這種情況下,裁判的壓力之大,大家平心靜所地想一想,大概會有所認知。

幾年前的“反賭風暴”,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肅清了中國足壇的不良現象,足球裁判不能永久性地背負道德枷鎖。這不僅是對裁判的一種保護,也是足球運動運營良好的天然需要——只有裁判輕裝上陣了,才有可能更好地發揮水準,從而保障比賽的順利進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