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新派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了解金庸的人很多

了解查良鏞的人卻不多

人們熟知他肝膽柔情的江湖筆

卻鮮識他為國為民的家國情

查良鏞走在1950年的時光裡

那時他還不是金庸

外交官

這個年少時的夢想光芒萬丈

照亮他的26歲意氣風發

他從香港出發

腳踏山河

腳踏1937年的家仇國恨

想像自己將在外交舞台上揮斥方遒

走向新中國的首都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

「我們家本是相當富裕的

但住宅、園子都被日軍燒毀

母親與弟弟都在戰爭中死亡」

那年他14歲

立志「要在維護國家尊嚴上發揮作用」

1981年鄧接見金庸

富家少爺查良鏞

不知自己在14歲那年會有外交官的夢想

就像1950年

放棄外交官的夢想重返香港時

不知自己日後會成為武俠泰鬥金庸一樣

大概離京踏出第一步時

他肯定也想過

此生與少年時「為國為民」的大俠夢再也無緣

但命運之繩草灰蛇線綿延千里

1981年,鄧接見了他

1982年,撒切爾夫人首次訪華前

專程繞道香港與他單獨會晤

希望在香港問題上他能站在英國一方

但他大手一揮

拒絕了撒切爾夫人的無理要求

1984年,胡接見了他

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

他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港方負責人

兼經濟體制起草組成員

1988年,他又與查濟民提出「雙查方案」

為香港的順利回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有人說

幸虧他沒有把外交官的夢想堅持到底

否則刀光劍影的江湖裡

沒有了華山論劍、沒有了降龍十八掌

沒有了郭靖黃蓉令狐沖……

那江湖該多沒意思啊

說這句話的人

一定不了解他

不知道在他的筆下

國才是一群江湖兒女的至高情懷

為國為民的途徑有很多種

他只是選擇了鮮為人知的一條而已

武俠泰鬥,俠骨柔情

一讀金庸深似海

從此江湖是夢鄉

高曉松說:

「如果沒有金庸,

我們的少年時代該會是多麼倉皇!」

如果說

古龍的江湖是快意情仇的決絕

那麼

金庸的江湖除了兒女之情

還有正義和家國的情懷

1954年

屬於武俠的時代乘著風呼嘯而來

一場武林門派間的爭鬥

使查良鏞就職的《新晚報》主編羅孚意識到

也許武俠連載

可以吸引更多讀者訂閱報紙

梁羽生連寫三部武俠後

暫時沒了新的想法

主編羅孚只好來問另一個武俠迷查良鏞

查良鏞說可以試試

把名中最後一字一分為二做筆名:金庸

這一試

就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武俠時代

這一試

就讓幾輩人有了共同的記憶

從動筆到封筆

17年間寫就的14部武俠部部經典名震江湖

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魯豫說

金庸年紀很輕的時候有兩個傳奇

一個是

15歲就賺到一筆足以支撐他讀完大學的錢

另一個是

中學、大學期間被學校開除兩次

這兩個傳奇

恰到好處地體現了金庸一生的性格特點

善於經商、俠義精神

1957年

中國正處於大躍進時期

一向敢說真話的大公報

也緊跟浮誇風做虛假報導

一輩子堅持說真話的金庸主動離開了大公報

加入了香港長城電影公司

在那裡

開始了他一生的柔情

大公報館

金庸書法

「西施怎樣美麗,

誰也沒見過,

我想她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

才子遇到佳人

金庸徹底被「長城三公主」中的「大公主」

秀外慧中的夏夢迷住了

有人笑他甘願為夏夢做一個小編劇

他回應說

「當年唐伯虎愛上豪門丫鬟秋香

不惜賣身為奴入豪門

與他相比我還差的遠呢!」

夏夢戲稱他為「姚家阿姨」

他就取了鮮為人知的筆名「姚嘉衣」

莫笑斯人癡

癡心幾人知?

金庸

夏夢

不管旁人如何譏諷不解

金庸只是癡心不改

為夏夢量身定製了許多劇本

夏夢息影出國後

金庸又在自己主辦的《明報》上

大篇幅報導她的遊記

1979年

夏夢投拍第一部電影顧問片名

金庸建議她取《投奔怒海》

果然大獲成功

雖恨不相逢未嫁時

明知這份感情不會有結果

但在金庸的作品中

無論是《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蓉

還是《天龍八部》中的王語嫣

抑或《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

一顰一笑都有夏夢的身影

金庸與夏夢

《神鵰俠侶》影視劇形象

孔慶東曾盛讚說

「金庸的小說,

既是一流的武俠小說,

又是一流的愛情小說」

大概因為他既有俠義的精神

又有可望卻不可及的愛情吧

他是一代武俠的泰鬥

也是一生傳奇的情癡

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他的一生

就像是一部武俠小說

前半生縱情恣肆、灑脫妄為

後半生心懷敬畏、不斷向學

他用出世的心

做著入世的事

金庸寫了這麼多武俠人物

本人最像哪一個?

有人這樣問過金庸的好友倪匡先生

倪匡說:像段譽

「段譽有絕頂武功,

朱蛤神功好像沒怎麼用過;

六脈神劍要緊時用不出,

鬥酒時卻大派用場;

凌波微步要用來逃命……」

金庸自己也曾坦言

「如果在我的小說中選一個角色讓我做,

我願做天龍八部中的段譽。

他身上沒有以勢壓人的霸道,

總給人留有餘地。」

其實

現實中的金庸

又何嘗不是小說中的段譽

金庸

段譽

金庸出生的浙江海寧查家

康熙曾題詞

唐宋以來望族,江南有數人家

在家風的熏陶下

他自幼喜讀書,被稱為「書癡」

猶段譽被爹娘取乳名「癡兒」

段譽癡情王語嫣而無果

他癡情於夏夢而無果

段譽遠離榮華到處遊逛習得一身絕頂武藝

他自幼離家以一己之力取得諸多成就

1959年創辦《明報》

左手寫社評,右手寫武俠

排版工人總是等在桌前催促

苦心經營三十餘年

終於把《明報》辦成了香港最大的報紙之一

卻於1993年主動辭去董事局主席一職

他對一切都若即若離

像段譽一樣可不可能都是無所謂

凡做的一切

問心無愧就好

金庸與太太林樂怡

金庸在劍橋大學

很早之前有人問金庸

人生應如何度過?

他回答:「人生,就該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他寫武俠

開啟了一個新的武俠時代

被譽為一代宗師

功成名就後,金盆洗手

他辦報紙

《明報》成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

登峰造極後,掛冠而去

他做學問

全院七個系,他能教六個系

一覺自己學問不夠

81歲高齡又赴英國學習

他建書社

書舍建成後,退隱江湖

把雲松書舍捐出以回報社會

李白有兩句寫俠客的詩

說的應該就是金庸吧

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與名。

金庸介紹

金庸本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海寧,1948年移居香港,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與黃霑、蔡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

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金庸繼承了古典武俠技擊小說的寫作傳統,又在現代的閱讀氛圍中對這一傳統進行了空前的技法與思想革命,開創了「新派武俠」的風格。六十年來,其作品在風靡了全球華人世界的同時,也使中國特有的武俠小說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出身海寧查家,與穆旦、徐志摩和瓊瑤都有親緣關係

金庸是海寧査家的第二十二代孫。海寧查家的家族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是真正的「以文為業,書香傳家」。查家的發展可以分為3個階段:興盛期在明清,共出了22個進士,康熙年間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雍正年間,海寧查氏傳到第十一代和第十二代,因文字獄案,不準參加科舉,家族進入靜默期;到第十四代以後,重開科舉,他們又中了進士,進入近代的復興期。由此觀之,金庸的橫空出世並非偶然,而是家學淵源使然。

在近現代文壇,和金庸的名字聯結在一起的,還有兩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明朝中期,海寧査氏第三代中有一支遷往北京、天津一帶,著名詩人穆旦(查良錚)正是「北査」的後代。他中學時開始寫詩,翻譯了普希金、雪萊、拜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被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為「現代詩歌第一人」。因為南北兩地,查良錚和查良鏞素昧平生,但兩人的生命中有著驚人的巧合。查良錚是把姓「査」拆開成「木」、「旦」,然後用「穆旦」做了筆名;而查良鏞則是將名「鏞」拆成「金」和「庸」,用「金庸」做了筆名。金庸還有一位近親徐志摩。海寧徐家也是望族,和査家結為姻親,金庸母親徐祿是徐志摩的堂姑媽,金庸喚徐志摩表哥。隻不過坊間傳聞金庸對錶哥的為人頗有意見,從其筆下諸多負心薄倖的「表哥」形象便是明證。此外,其姑父為民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裡、表姐為錢學森的夫人蔣英,台灣知名女作家瓊瑤則是他的表外甥女,著名的古建築「糾偏大師」曹時中是金庸的妹夫,已過世的北京德雲社演員張文良本名叫查良燮,是金庸的親叔伯兄弟。 真可謂一門煊赫,人才輩出。

自小博覽群書,八歲對武俠著迷

查良鏞出生的時候,查家還擁有3600多畝田地,租種查家田地的農民有上百戶之多。所以,他的父親查樞卿實乃「當仁不讓」的大地主。因為家學淵博,海寧查家藏書十分豐富,「查氏藏書」在浙西一帶很有名聲。查家珍藏著900卷之多的《海寧查氏詩鈔》雕版,是查文清生前編寫的。這些雕版置滿兩間房子,查良鏞和兄弟們把這些雕版當玩具,還時常鑽到這些雕版之中捉迷藏。日子長了,對雕版上的詩詞,查良鏞也能耳熟能詳,隨意就能讀出幾句來。可以說,查良鏞是在書堆中長大的。

他曾經回憶說:「家中藏書很多,我幼時雖看不懂,但找書卻方便;而且不單有古書,也有新書,因為我的伯父、父親、兄長都是大學畢業生。我自小與書為伍,培養出喜歡讀書的基本性格,加上長輩的文化修養好,家裡房產亦豐,生活不愁,家人間的活動也很文雅,閑來多是下棋、看書……」儘管那時查良鏞年紀幼小,但所涉讀的書籍已相當廣泛。

在現代知識方面,查良鏞稱小學時代「得益最多,記憶很深」的,是父親、兄長購置的鄒韜奮所著《萍蹤寄語》、《萍蹤憶語》等世界各地旅行記,以及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報》。

八歲那年,查良鏞無意中看到武俠小說《荒江女俠》,「琴劍二俠」的行使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這是查良鏞看到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之後,查良鏞到處搜羅武俠小說,一睹為快。其後,他在當時相當流行的、上海出版的消閑性讀物《紅玫瑰》中讀到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另外,平江不肖生在《順探世界》雜誌上連載的描述清末民初武林真人真事的《近代俠義英雄傳》,更使查良鏞看得入迷。以後幾年,查良鏞看過武俠小說有好幾十本,其中描寫梁山好漢反抗官府的《水滸傳》,寫包青天安良除暴、一身正氣的《三俠五義》及其續篇《小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等,看得查良鏞如癡如醉。

叛逆少年,先後兩次被中學、大學開除

1936年,金庸小學畢業,入嘉興中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不時空襲嘉興,11月打到城池下,師生徒步遷徙至浙江聯合中學。憑天賦努力,他不僅數理化成績優異,英語國文更出色,入高中後利用圖書館,他讀了更多的課外書。初中三年級時,年僅15歲的金庸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書,書名叫作《給投考初中者》,指導打算升初中的學生如何考試得高分。

1940年,查良鏞模仿英國作家卡羅爾的童話小說《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阿麗絲漫遊記》一文,刊於壁報之上,影射權勢在校長之上的訓育主任沈乃昌是眼鏡蛇,因此被開除。金庸回憶說:「學校開除,不但失卻了繼續求學的機會,連吃飯、住宿的生活也發生問題……那是生死繫於一線的大難」。

7月,在校長張印通和同學好友余兆文幫助下,金庸得以轉入衢州中學。這裡生活很艱苦,常有敵機來襲,好在國文老師不錯,圖書館不錯,金庸的精神生活比較富足。1941年底,衢州中學鬧學潮,反對訓育主任,金庸積極參與,再次差點被開除。

1942年5月,金庸高中畢業,第二年去重慶,考上了國民黨「黨立的最高學府」中央政治學校的外交系不收費,希望將來在外交方面為國效力。然而當時校內國民黨學生「特務」橫行霸道,學校縱容包庇,不加理會。金庸打抱不平,向學校投訴這些學生,進而對校方加以指責,又一次被勒令退學。

1947年在時任上海市法院院長、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後併入華東政法大學)兼職教授的堂兄查良鑒的幫助下,他以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的學歷,插班進入東吳大學法學院攻讀國際法專業,於1948年畢業。

因《大公報》遷居香港:以筆名金庸連載《書劍恩仇錄》

抗戰後,查良鏞始到杭州的《東南日報》當記者,4個月後,趕上上海《大公報》招聘國際新聞翻譯,被錄用。1948年3月5日,《大公報》香港版復刊,急需一名翻譯,24歲的查良鏞被暫派前往香港館工作。在《大公報》香港館任職期間,查良鏞先後做過記者、翻譯和編輯。

1950年,當查良鏞的父親查樞卿在內地被作為「反動地主」批鬥時,他在香江也過著窮記者的日子。他向《大公報》辭職,滿懷著做外交官的希望,隻身北上來到北京。然而,在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和人事的刁難下,對進入外交部工作的事不再樂觀,於是返回香港,回到《大公報》做國際電訊翻譯和編輯。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香港《大公報》《文匯報》這些左派報紙「一般不用外國通訊社的稿件,特別是關於朝鮮戰爭的消息,更是拒用外電」。可是新華社的消息來得比較慢,為了及時報導戰況,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考慮辦一張「灰色」的晚報。10月5日,《大公報》分出部分人力創辦《新晚報》。

1952年,查良鏞轉入《新晚報》做副刊編輯。這是他踏入報界後第一次大量寫作副刊文章,為此起了「林歡」「姚馥蘭」等筆名。他說,「姚馥蘭」就是英文YourFriend(你的朋友)的諧音,因當時副刊男性色彩偏重,他想以一個女性味道十足的名字來寫影評,沖淡一下。查良鏞說自己本來是電影的門外漢,只是由於工作中要處理關於電影、戲劇的稿件,有時還要自己動筆寫,故除了閱讀理論書,他幾乎每天都流連於電影院。電影看多了,影評寫多了,他甚至動手寫起了電影劇本。1953年,他將郭沫若的歷史劇《虎符》改編成電影劇本《絕代佳人》。那段時間,他還為電影歌曲填詞, 為長城電影製片廠寫劇本,《蘭花花》、《王老虎搶親》等編劇即為金庸(林歡),其中《王老虎搶親》還使他過了一回導演癮(與胡小峰合導)。

1953年,兩位著名拳師──太極拳掌門吳公儀與白鶴拳師父陳克夫大師打擂比武,由於香港法律禁止武師之間決鬥,遂移師澳門舉行。想不到香港竟有數萬人乘船過海,日夜觀戰,盛況空前。香港各報都予以大版報導,風行一時。《新晚報》由此獲得啟發,便在副刊上試辟武俠小說連載專欄,約請能編能寫的副刊編輯陳文統、查良鏞出陣,陳文統以筆名梁羽生寫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查良鏞以筆名金庸寫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結果一炮打響,《新晚報》一時間洛陽紙貴,銷路倍增,梁羽生、金庸亦因此聲名大噪。《新晚報》之外,他又開始在《商報》連載《碧血劍》,之後是《射鵰英雄傳》。

1957年夏天起,內地形勢驟變,反右運動呼嘯而來,千千萬萬知識分子落入「陽謀」陷阱,並波及香港,《大公報》的言論尺度也跟著內地局勢的變化而變化,思想控制明顯比過去加強。香港《大公報》已不是當年獨立的民間報,而是一張不折不扣的左派報紙,政治色彩越來越濃,生性自由、喜歡獨來獨往的他感到格格不入,工作熱情漸漸消失。

1957年冬天,他辭職離開《大公報》,「我離開左派報紙,是因為那裡不能發表反對當時『大躍進』錯誤路線的意見,這實在太違反我作為新聞工作者的本意」。他多次自稱個人主義者:「所謂個人主義,是相對於集權主義或國家主義而言。在某些政治制度中,當權者假借國家的名義,宣稱為了國家或公眾的利益,肆行侵犯人民的權利和自由,他們認為國家高於一切,個人必須為國家而犧牲。所謂國家高於一切,就是政府高於一切,也就是掌握政權之人高於一切,生殺予奪,為所欲為。個人主義者某種意義上,其實便等於是人權主義,也就是民權主義。」

創辦《明報》:從小市民報章到知識分子報刊

金庸的武俠小說震動了文壇,具有出色的生意頭腦的金庸見有機可乘,就於1959年借「大俠武夫」和「威名」創立了自己的報紙,是謂《明報》。早期的《明報》以小說及趣味資料為主,每日出版一張。35歲的金庸希望《明報》成為一份「走偏鋒」的小報,利用小市民感興趣的話題, 再配上他的武俠小說吸引讀者,發家製富。

但《明報》創刊初期,虧空嚴重,這一情況隨著《神鵰俠侶》在《明報》創刊號連載開始扭轉;1961年,《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1963年,《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1972年完成《鹿鼎記》宣布封筆,金庸在退出俠壇仍稱霸武林。

1960年代中國大陸的政治變局為金庸的出人頭地提供了機會,金庸拯救《明報》也靠的就是這個時候的社論。1962年,受「大躍進」影響,內地有大批人員偷渡香港,被香港警方堵截於上水梧桐山。由於事件敏感,《大公報》、《文匯報》等報都不予報導,《明報》卻「莽莽撞撞」,大聲疾呼,從是年5月12日起,幾乎每天都作頭版全版報導。「難民潮」事件之後, 《明報》一改報格,從一份側重武俠小說、煽情新聞和馬經的「小市民報章」,提升到一份為讀書人、知識分子接受的報章。「文化大革命」也為《明報》樹立了「言論獨立」的形象。當時《明報》開闢「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關大陸的消息,滿足了香港人對大陸一無所知的需求。正是在「文革」中,《明報》成為報導中國消息的權威。也從此開始,金庸成為自由知識分子的英雄偶像。基於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考慮,金庸1966年創辦《明報月刊》,自任月刊總編。後胡菊人出任總編,將《明報月刊》經營成一份綜合性的高水準讀物,形成了一個全球高級學術刊物。 1968年,又創辦《明報周刊》,經數年發展,也成為娛樂周刊中的佼佼者。

從1970年代開始,金庸成為政治圈中的重要人物。金庸的名言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少做工夫,多嘆世界」,被人認為是「亦正亦邪」的文人。金庸有自己的理想,更有縱橫捭闔的謀略,在香港是「馬基亞維裡型的知識分子」。金庸的「政治現實主義」使得他在台灣、大陸、香港和港英等多方政治勢力的博奕中得到大家認可。

儘管《明報》與查良鏞在有關中國問題上常被人譏笑為「機會主義者」和左搖右擺的「牆頭草」。但到1980年代《明報》已經被視為一份擁有獨立報格的知識分子報刊,贏得很高清譽。1981年,英女皇授予他OBE勛銜。撒切爾夫人首度訪華,金庸單獨會晤撒切爾夫人。他還出任過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改製小組召集人,曾三次北上,會見過鄧、胡和江等許多最高長官人。

1988年《明報》日銷量已是11萬份,1989年躍升到18萬份。今天,香港報界的一些老大如《蘋果日報》社長董橋、《信報》社長林行止、《東方日報》主筆陶傑等,都曾在《明報》乾過。不少名專欄作家,如張小嫻、亦舒等都是從《明報》出的名。 除了《明報》、《明報月刊》、《明報周刊》外,明報機構尚有一份《明報晚報》。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

強烈的愛國心、永遠相信自己是對的、政治上的實用主義、個人英雄式的競爭心理,金庸創造了文人辦報不但不倒,而且極度成功的歷史先河。這在中國新聞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前無古人,後啟來者。也正因為這個奇蹟,人們懷念金庸主政時期的《明報》。

婚姻愛情:三次婚姻一次暗戀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金庸在武俠小說中寫盡人間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他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說過:「我的婚姻不理想,我離了好多次婚。」在紙上「笑傲江湖」的背後,他的婚姻曾兩次破裂,心愛的兒子在美國自殺,這一切他都得一一承受。

杜冶芬:雙木成林的幸福生活

金庸與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的愛情萌芽於1947年的杭州,那時他在《東南日報》工作,因主編幽默專欄而與杜冶芬的弟弟杜冶秋認識。金庸在一個星期天下午登門拜訪,邂逅了17歲的杜家小姐杜冶芬。第二天,他再度登門,送去幾張戲票,盛情邀請杜家一起去眾安橋的東南日報社樓上觀賞郭沫若編劇的《孔雀膽》。之後杜冶秋和父親回上海去了,金庸卻成了杜家常客,與情竇初開的杜小姐雙雙墜入愛河。

1948年3月,《大公報》派金庸到香港工作,杜冶芬隨他去了香港,當年10月他們在上海舉辦了婚禮,許君遠是證婚人。金庸曾以「林歡」的筆名寫影評、編劇本,這個筆名的來歷,他本人沒有作過任何說明,杜冶秋說,「林」是因為他們夫婦兩人的姓氏「查」和「杜」中都有一個「木」字,雙「木」成「林」,而「歡」是他們當時男歡女愛、生活幸福的寫照。杜冶芬在香港的幾年,金庸忙於工作,沒時間陪她,她一個人在家寂寞無聊,生活過得不愉快。最後她獨自回了內地,兩人辦理了離婚手續。

金庸在《大公報》的其他同事說:「杜冶芬是杭州人,不懂粵語,在香港感到生活苦悶,加上當時查良鏞收入不多,她在吃不了苦的情況下,離開查良鏞。」金庸74歲時回憶這段不愉快的婚姻,依然眼含淚光地說:「是她背叛了我。」

朱玫:《明報》初創,共患難

金庸的第二任妻子叫朱玫(又名璐茜),新聞記者出身,美麗能乾,懂英語,比他年輕十一歲。兩人相戀時,金庸還在《大公報》。1956年5月1日,他們在香港美麗華酒店舉行婚禮,《長城畫報》刊登了他們的結婚消息。

他們在半山纜車徑(現在的堅尼道)2號租房居住,大兒子查傳俠出生之後,金庸創辦《明報》,篳路藍縷,備嘗艱辛,朱玫與他患難與共,成為最早也是唯一的女記者,夜半渡口留下了他們夫妻的身影,還有一杯咖啡兩個人分享等故事。那時他們已有二男二女,朱玫除了照顧孩子,每天還要給他送飯。1976年1月《明報月刊》十周年,明報王國頗具規模,他們的婚姻卻出現了裂痕,最終走向離婚。

朱玫很能乾,對工作很認真,甚至有點固執,兩人時常因為工作大吵,或許傷了查的自尊心,於是出現了婚外情。據聞,金庸與這位女侍應感情發展一日千里,其後更在跑馬地共築「愛巢」。後來,朱玫發現了這個秘密,兩人離婚。1998年11月8日,朱玫因肺癆菌擴散病故於香港灣仔律敦治醫院,享年63歲。多年後,金庸說,如果可以補救的話,他希望可以對親人好一些,對朋友好一些。在接受採訪時,他臉帶愧色地說:「我對不起朱玫……」

阿May:失意邂逅的女侍應

能與億萬富豪金庸白頭偕老的女子叫林樂怡(洋名叫阿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現任妻子。她認識金庸時才十六歲,比金庸小二十多歲。他們倆是在扎角麗池一間酒店裡擦出愛的火花的。林姑娘那時是那家酒店的侍應。那天,金庸剛與第二任妻子吵過一架,正失意至極,就到那家酒店悶坐。金庸引起了林姑娘的注意。林姑娘想請失意的男人吃碗面,而那失意的男人也因此注意上了林姑娘。一見鍾情,二人四目,相投不分。這就對不起朱玫了,再離婚,再結婚,並送小嬌妻到澳洲留學。

她芳名林樂怡,長得很清秀高雅,但亦相當害羞,很怕見報,跟孩子們相處倒是很融洽的。金庸說:「我現在這個太太不是他們的母親,但大家相處得很好。」在《明報》女編輯歐陽碧眼中,阿May跟兩個女兒年齡接近,雖是繼母,卻不像是母女,倒像是姐妹。她們又說又笑,有時聲音太大,反要丈夫喝止。

據歐陽碧的推算,兩人的年齡應該相差三十二到三十四歲。被問及金庸和現任太太林樂怡「怎樣維繫良好的夫妻關係」,他坦言:「也沒什麼。平時她什麼都很遷就我,到她發脾氣時,我便忍住不回嘴。跟她的關係不算特別成功,又不算很失敗,和普通夫妻一樣啦。」

暗戀:為大明星夏夢做編劇

相遇夏夢,還是在金庸的第二次婚姻之前,金庸三十齣頭,光彩照人的夏夢讓金庸心動不已。為了能常常見到夏夢,他去了夏夢所在的長城影視公司做編劇。金庸到了長城影片公司之後,取筆名「林歡」,為博得夏夢的歡心,他在工作上極其賣力。短短3年就先後創作了《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可謂是多產編劇了。

然而,金庸對夏夢的愛註定只能是柏拉圖式的,因為此時夏夢已名花有主,早已嫁作商人婦,儘管她非常敬重金庸的才華和人品,也明白他對自己的心意,可是她深愛著自己的丈夫,只能把他視作知己,所以,金庸的這段個人苦戀註定沒有結果。但他特別珍惜這短暫而美麗的愛,他在一篇散文中寫道:「其實跟一個人交往,感覺很深刻。也不一定要天長地久,雖說愛情重恩義,但閃電式的愛情也有很驚心動魄的,二三天也可抵二十年。」

不久,他黯然神傷地離開了長城公司,並懷著失戀的痛苦完成了武俠名著《神鵰俠侶》。細心的讀者發現:《神鵰俠侶》中「小龍女」的一顰一笑,似乎跟夏夢很相似。其實,金庸在「小龍女」身上寄託了自己對理想愛情的渴望和期待:夢中的「她」應該是那種蘭心慧質而又能琴瑟和鳴的女子。可是,理想的佳人又在何方呢?金庸不禁嘆道:「念枉求美眷,良緣安在?」1959年,金庸黯然離開長城創辦《明報》,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女主角都有夏夢的影子,而這種「恨不相逢未嫁時」的苦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金庸。

金庸去世!感謝他為我們留下一個江湖!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