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世紀,山東這個縣撤銷,隸屬於聊城且名字易讀錯

山東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北端,有著我國最大的半島山東半島,半島南北分別為渤海、黃海,與遼寧省隔渤海海峽相望,同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四省區相鄰,自古為華夏腹心,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儒家文化的誕生地,現省會為濟南市。

山東歷史悠久,西周、春秋戰國為東方大國齊國、魯國,因此又有“齊魯大地”之稱,簡稱“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山東孕育了眾多的名城、古縣,秦代廣設郡縣,山東就為郡、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現在山東境內有著兩千年建制史的古縣數量眾多,其中進入新世紀以來撤銷的聊城市茌平縣就為其一。

茌平,地處黃河下遊魯西北平原,歷史上因地處茌山之平陸而得名,自古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戰國為齊國之地,春秋時晉公子重耳逃亡齊國居於博陵,古博陵就在今茌平境內,秦統一六國後建茌平縣,茌平有著兩千多年建縣史,而歷史上也曾為軍事重鎮,今境歷史古跡眾多。

茌平古屬兗州,後為齊國之地,秦朝設茌平縣,隸屬於東郡,兩漢時先後屬兗州刺史部東郡、濟北國,三國時為魏國冀州平原郡所轄,魏晉南北朝時建制變化頻繁,茌平縣廢且曾設濟州於今境,隋初茌平縣複設,為貝州(清河郡)所轄,隋末又並入聊城縣。

唐初,茌平縣短暫複置隸屬於博州(治聊城縣),貞觀時又撤銷並入聊城縣,此後五百餘年間一直為聊城縣地,隨聊城縣隸屬於博州。金天會八年(1130年),茌平縣從聊城析出複設,隸屬於山東西路博州,元朝東昌路,明清時均為東昌府(附郭聊城縣)所轄。

民國初廢府改道,茌平縣先後為東臨道、東昌道等所轄,後曾直屬山東省。抗戰時期,茌平為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批茌平兒女血灑疆場。新中國成立前夕,冀魯豫三省交界區域設為平原省,茌平縣隸屬於平原省聊城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後隨聊城專區回歸山東管轄。

1956年博平並入茌平縣,博平就為春秋時之博陵邑,西漢初置縣,也有兩千二百多年建制史,今茌平有鎮稱博平鎮。1958年東阿縣撤銷一部並入茌平,1961年恢復建制。1967年聊城專區改為聊城地區,1997年聊城撤地設地級聊城市,茌平縣均隨屬之,2019年6月27日茌平縣撤銷,其原行政區域設為聊城市茌平區。

歷史上,先後有博州、東昌路、東昌府、聊城專區等治於聊城縣(今聊城市東昌府區),而茌平也多為其所轄,在唐朝至金五百年間更是曾撤銷並入聊城縣,歷史淵源可謂極為深厚,現在茌平成為聊城市轄區,聊城市轄區也增為東昌府區、茌平區兩個。此外,聊城還轄有東阿縣、高唐縣、陽谷縣、冠縣、莘縣,代管縣級臨清市,全市共兩區六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