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仙經萬卷,不及行孝為仙

文/止水

提及《孝經》,人們自然會想起儒家經典。殊不知,道教也十分重視孝道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本文通過對武當山道教建築群中父母殿的介紹及道教勸善經典《文昌孝經》部分章節的回顧,對道教的“孝”及相關行孝的方式做簡短的介紹。

孝廉

偽孝的出發點,無非是為贏得旁人的誇獎。早在東漢就已經出現了這種社會風氣,葛洪在其《抱樸子》中做了這樣的描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由於儒家提倡”仁孝“,所以政府就提出了一套通過對人們的德行進行考察以推舉官員的選舉制度,即察孝廉。因而,政府也提出了一整套體系要求:

”一曰德行高妙,志潔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通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複問,文中禦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後漢書·百官志一》注。)

而這“孝廉”一說,以孝為先,可見當時對孝的重視程度。但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仍舊出現了很多偽孝的現象。作為道教重要典籍的《抱樸子》(分內外兩篇,內篇主要介紹神仙吐納、符篆勉治之術;外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就以”察孝廉,父別居“等語句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加以諷刺。

武當山紫霄宮《二十四孝圖壁畫》

武當山為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的道場,因而武當山對真武大帝的相關經文非常注重,其中就有《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這部經文記載了真武大帝的平生故事:真武大帝原為淨樂國太子,隨後離開父母,於武當山修行42年後得道升仙。真武大帝有感父母恩重,故說此經。

可以說,《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一篇,其內容融三教思想於道教的理論,也論證了孝道是道教主張的內修無欲、外行積善之舉。也正因此,在武當山的紫霄宮中設父母殿,內供真武大帝父母——淨樂國的皇帝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后瓊真上仙。在此殿之中,繪有《二十四孝》壁畫。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是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其中多數故事取材於《孝子傳》,也有一些取自《藝文類聚》《太平禦覽》《搜神記》。《老萊娛親》就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即周朝的老萊子到70歲,還穿著如嬰兒般,以取悅父母,讓其開心。

文昌孝經

《文昌孝經》又稱《文帝孝經》,是以文昌帝君之口勸人行孝的道教勸善經典。通行本分六章,即育子、體親、辨孝、守身、教孝、孝感。

《育子章》多講述父母在孕育子女之時的辛勞。很多年輕的父母在孕育子女之後往往對這種辛勞更有體會,也更理解父母年輕時對自己的付出:“乾坤養物,勞而不勞;父母生子,不勞而勞。自字及妊,自幼迄壯,心力所注,無有休歇。十月未生,在母胎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耽娠如山,筋疼血滯,寢處不舒,臨盆性命,若不自保。”文中“心力所注,無有休歇”道盡為人父母的辛苦,因此人們更要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

“凡為人子,當以二親,體我心者,還體親心。”《體親章》則以子女應該多體諒父母心思,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日子等主題展開。這在當下有著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很多朋友,遠離親友奔赴外地工作,常年不在父母身邊。這樣的朋友更應該在有限的相聚中少點應酬,多點陪伴。很多朋友如果發現父母在有些意見上有出入,就認為父母在觀念上錯誤,產生抱怨。即便是在分離的日子,子女也應該和父母多溝通,多交流。

真正意義上的“體親”是“我親有善,身順為美”。父母有美德,我們應該承順這樣的美德,並將其傳承下去。“親或有過,委曲進諫,俟其必改。以善規親,猶承以養,養必兼善,方得為子。”但如果父母有過,我們也應該委婉提出意見,並以善規勸。

《辯孝章》中談及:“奉行諸善,不孝吾親,終為小善;奉行諸善,能孝我親,是為至善。孝之為道,本乎自然,無俟勉強。不學而能,隨行而達。”文中指出,孝道出乎自然,不能矯揉造作。奉行諸善,不行孝道,只能是小善。只要重視行孝,才能達到“至善”。

《守身章》中說:“所謂孝子,欲體親心,當先立身。立身之基,貴審其守”、“凡有身者,所當守護,守真為上,守心次之,守形為下”。文中指出,孝道當先立身。此處的守身,又分為三:守真、守心、守形。這要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愛護身體,保持真性與初心。

《教孝章》開篇則指出孝是天性,後世不孝則是因為世風不佳,而教孝的重任在司機身上:“孝自性具,教為後起,世多不孝,皆因習移。意既罔覺,智又誤用,聖人在上,惟教為急,教之之責,重在司機,尤當重擇。”古代尊師重道,而放在今日,“教孝”則是家庭、學校、公共媒體等組織的共同責任。

在《孝感篇》中,文昌帝君以報應之說勸誡人們行孝。不孝之人,會有懲罰,行孝之人,則有好報。“不孝之子,天地不容,雷霆怒殛,魔煞禍侵;孝子之門,鬼神護之,福祿畀之。”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受道教的重視。在“初真十戒”中,太上告誡我們:“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太上感應篇》中也提到“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可見,孝道是修道之人的行為準則。行孝需去“偽孝”,真正做到守身、守心、守性,做到體諒父母。正所謂仙經萬卷,不及行孝為仙!祝各位父母安康!

(編輯:柯恩)

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文/止水,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喜歡該類內容歡迎上微信關注“騰訊道學”微信公眾號!(文章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騰訊媒體的觀點與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