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安防巨頭海康威視走出舒適區

《財經》記者劉以秦| 文 馬克 | 編輯

(展會上的海康威視產品展台。圖/視覺中國)

海康威視(002415.SZ)穩坐全球安防市場頭把交椅已經三年,但它的跨界挑戰者也在這三年悄然布局。

2016年,海康威視年收入36.22億美元,超過霍尼韋爾、博世等國際安防巨頭,成為全球收入最多的安防公司,此後一直保持這一地位。

正是在2016年,谷歌的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讓人工智能(AI)成為全民熱詞,而急於將技術落地的AI公司們將安防市場當作了突破口,商湯、曠視、依圖、雲從這四大視覺識別公司一頭扎進安防市場,收入與估值倍數增長,一躍成為AI視覺領域的四小龍。

看上這塊肥肉的不止初創公司,包括華為、高通、BAT在內的科技巨頭們,都在以不同方式進入安防市場,所舉的大旗除了AI就是IOT(物聯網)。

短短三年,安防市場似乎已被重新定義,采集視頻數據的攝影頭,含金量和重要性開始讓位於連接數據、分析數據的物聯網和AI技術。未來的王者,將是結合了最新技術的、軟硬體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

2018年,海康營收498億元,營業利潤125億元,仍然是最賺錢的A股公司之一,但它會不會像柯達和諾基亞那樣,成為被跨界者擊倒的恐龍?

“海康看起來還是一家傳統安防公司,”一位AI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對《財經》記者說,“但傳統巨頭的實力通常不容小覷。”

接受《財經》記者專訪的海康威視CEO胡揚忠對上述說法表情淡然,“海康過去確實是個賣攝影頭的公司,但現在我們是以視頻為核心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在軟體上的投入比硬體多。我們的攝影頭仍然領先,同時我們的軟體收入在國內軟體行業已經排名第六。”

“這只是一個自然延伸的過程,海康不會停留在舒適區。”胡揚忠說。

事實上,海康的野心早已在安防之外,2017年,海康發布AI Cloud,從產品到解決方案全面引入AI技術,提出要將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平台服務和應用軟體打通,形成一套物聯網解決方案,這套解決方案不僅應用於安防產業,還將應用於金融、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

這是海康對跨界競爭者的回應,也是一場“AI+行業”與“行業+AI”的競爭,類似這樣的競爭不僅會發生在安防領域,還將在其他領域陸續出現。

市場格局生變

海康2001年成立,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 2016年做到全球安防市場份額第一。看似一帆風順的背後,是艱難的行業深耕。安防行業市場從用戶到應用都極度分散,到今天海康的平均訂單價格也只有2萬元,這意味著乾的都是苦活累活。

“海康最大的優勢在於渠道能力,”一位安防業內人士評價稱,“哪怕在很多縣一級的客戶那裡,海康都能做到有人長期駐守。”

更全面的總結,海康崛起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集合。首先,海康抓住了視頻監控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三個機會窗口期。其次,中國是安防需求最大的國家,谘詢公司IHS數據顯示,中國的攝影頭數量已經超過1億台,遠超其他國家,這為海康提供了沃土;第三,海康花費十幾年時間耕耘市場,迭代產品,拓展渠道,築起了競爭壁壘。

如果沒有技術進步帶來的顛覆性力量,海康威視的地位很難撼動,但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的迅速普及改變了遊戲規則。

安防業務涉及大量的數據分析處理,中國作為全球安防產業最發達的國家,安防領域的數字化程度更高,這為AI技術的落地打下了基礎。

星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歌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安防是目前最適合AI技術落地的領域,視覺識別技術最直接的應用就是安防。

在資本與技術的雙重助力下,AI公司們來勢洶洶,2018年3月,商湯科技與深圳警察局簽署協議,雙方將共同推動AI技術在深圳市多種場景的落地;2019年1月,上海市警察局與依圖科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未來將在智慧警察建設領域開展全面合作。

在一些需求方看來,海康仍然是一家硬體公司,一位上海某部門負責採購安防設備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國內政府部門的安防設備採購基本都來自海康和大華,但也僅僅是採購設備,“我們也有智能安防的需求,海康也可以做嗎?我們還不是很了解”。

事實上,海康威視已經在贏得智能安防的訂單,剛剛發布的西安交警城市大腦智慧中心就是基於海康的智能視頻和大數據平台。

國際數據公司(IDC)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物聯網總體支出同比增長16.7%,略高於8000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全球物聯網支出將達到1.4兆美元。其中包括企業對物聯網硬體、軟體、服務和網絡連接的投資。根據工信部《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物聯網分冊(2016-2020)》,預計到 2020 年,中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1.8兆元人民幣。

物聯網數據中,80%是視頻數據,攝影頭是天然的數據采集入口,發力物聯網是海康業務的自然延伸。但僅有視頻資料意味著什麽才是價值所在,這時就要用到AI技術。AI技術是海康突破瓶頸的關鍵,海康也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事實上,今天這些AI明星公司們還未成立時,海康就已開始實施AI戰略。

主動走出舒適區

2006年,博士畢業的浦世亮加入海康威視,擔任算法工程師。浦世亮讀博士期間主攻的方向是智能圖像處理,畢業後他發現使用這一技術的公司屈指可數,今天算法工程師的身價一路水漲船高,但在當時,浦世亮一度擔心找不到工作。

2006年浦世亮和另外兩名算法工程師組建了海康威視的算法團隊,開始了一段寂寞的研究歷程,直到2018年3月的AI Cloud生態國際峰會上,海康威視發布AI Cloud框架,才讓外界了解到海康威視的AI戰略。

如今,浦世亮已經擔任海康威視研究院院長。

相比不少AI公司直接從名校或是海外科技公司挖人,海康的AI團隊幾乎都是內部培養,並沒有看起來很光鮮的背景,研究的方向也以實用性為主。

技術落地時,實用性是最關鍵的指標。各個細分領域在使用AI技術時,要求各不相同,例如,自動駕駛領域對準確度要求極高,出現一次事故對一家公司來說都可能是滅頂之災,醫療領域同樣要求高精準度,而安防對識別準確率的要求並不極端。

一位警方人士告訴《財經》記者,警察日常使用的安防技術,能夠達到85%準確率就已經足夠,“你如果告訴我你能做到88%,但速度要慢一倍,我還是會選85%的那個”。

這讓海康在安防領域優勢明顯。安防是一個大行業,涉及大量的場景,包括交通、辦公大樓、學校、社區等等。“海康的能力在於能將所有安防裡的細分場景,都做到80分以上,而其他的AI初創公司,號稱能夠做到90分以上,都是在某個單一場景下。”AI公司一覽群智CEO胡健告訴《財經》記者。

海康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已經開始落地。

杭州澳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藥品凍乾CMO(委託加工)公司,主要生產凍乾粉針劑。製藥類企業最關注安全和品控,澳亞公司董事長黃少峰一直致力於通過提升IT化程度來提升安全和品質,包括MES、ERP等在內的IT技術,他都用在了車間管理上,但他覺得還是不夠。

製藥廠生產線的改造重點在於用自動化替代人工,並能夠追溯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只要有人操作,錯誤就不可避免,而製藥行業,尤其是針劑類藥品,不允許出現任何瑕疵。一旦後續的抽樣檢查中一支藥品出現問題,同一批的所有藥品都要直接銷毀。

“只要一批藥不合格,6000萬元就打水漂了。”黃少峰說。

黃少峰在與同行聊天時偶然得知海康威視在做製藥車間的智能化改造,澳亞距海康威視總部僅半小時車程,黃少峰告訴《財經》記者,“之前我只知道海康是做視頻監控的。”

把員工的行為動作數據上傳到海康的AI平台後,再配上智能攝影頭,就可以做到對錯誤操作實時報警。這也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一開始會經常誤報,漏報,隨著一次次調試,這套設備就會越來越智能”。

黃少峰預計,這套方案成型後,一個車間可以減少3名-5名員工,而海康給出的方案報價低於5名員工的成本。

之所以能夠給出相對較低的報價,是因為海康威視最新推出的AI開放平台及其配套軟硬體產品,大大縮短了產線標準化操作這種碎片化智能應用的開發時間,並大大減少了運維工作量,從而有效控制方案的整體成本。

為了發展更多客戶,海康還在積極推動與產業鏈上下遊的合作。

2018年3月的AI Cloud峰會上,海康宣布已經與微軟、Intel、NVIDIA、浪潮集團等十幾家企業展開合作。2018年6月7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董事長陳永正宣布結盟海康威視,將視覺技術應用於工業互聯網。2018年6月12日,美的集團與海康威視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智慧家居、智慧零售、智能製造、工業物聯網及機器人自動化、人工智能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海康威視如果隻甘於做一家硬體設備商,注定會在技術變革時代喪失話語權,它的選擇是主動走出舒適區,但走出去之後,海康面臨的是更複雜的競爭局面。

新競爭局面

2015年,以人臉識別技術起家的曠視科技想找新的出路,當時曠視90%的收入來源於金融行業,想要跟上融資節奏,必須擴大收入來源。

人臉識別技術既然能用於身份識別,用在安防上自然而然,曠視科技CTO唐文斌此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提到,為了加快進度,他們直接在杭州成立了分公司。

杭州是中國安防行業的核心,海康威視和行業季軍大華股份(亞軍是德國博世)均在杭州,曠視科技從海康和大華直接挖人來組建新團隊,一位已經從海康離職加入AI初創公司的人士透露,來挖人的不止曠視,幾乎所有想布局安防領域的科技公司,都在挖人。

除了初創公司主動選擇競爭,還有一類公司,自出生起就是帶著AI安防使命。

2014年,雲天勵飛在深圳市龍崗區注冊,龍崗區警察局直接給需求和訂單,就人臉識別解決方案的試用展開合作。

在全國範圍來看,深圳警察是智慧安防領域的排頭兵,一位負責對接安防公司的深圳警官告訴《財經》記者,一直以來他們採購的都是海康和大華的設備,但在數據的處理、分析等智能解決方案上,他們選擇培養自己的力量。

借著深圳政府的東風,雲天勵飛發展迅猛,2017年3月時,對外宣稱估值已經達到100億元人民幣。而曠視、商湯、依圖、雲從四家公司的估值,總和已經到達150億美元。

“我們不想去評價這些初創公司,但安防市場太分散了,不是一個能容納很多大公司的市場,不是深水養不了大魚。”胡揚忠說。

對於海康來說,更危險的競爭對手恐怕還不是這些初創公司,而是華為和阿里巴巴這兩大巨頭。

早在2012年,華為就宣布進軍安防領域,但進展一直不明顯,投入力度也不大。2018年8月,華為一口氣發布了針對人臉、人體、車輛和車牌的30多款星系列智能攝影機,以及一個輕量雲解決方案。

“華為真正進入安防市場只能從2017年開始算起。先前,華為內部一直認為安防行業技術門檻不高,因此投入不夠堅決,也失去了很多機會。”發布會上,華為EBG中國區企業雲通信解決方案銷售部部長彭曉東說道,“華為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真正將安防上升至公司戰略業務,安防業務無論是研發人員還是一線銷售,全都數倍增加。”

華為的動作引發了全行業關注,2018年10月,海康的投資者交流會上,胡揚忠也談及了這個話題。

“華為在安防市場做幾年就會退出,”胡揚忠說,“這個行業對價格非常敏感,非常碎片化,用戶不集中,應用和產品都很分散,不適合華為來做。”

與海康大華同在杭州的阿里巴巴,則將眼光放在了比安防更大的智慧城市業務上,視頻監控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智慧城市蛋糕比安防大得多,包括了政務、交通、零售等市場,是巨頭的必爭之地。應用場景相對簡單的安防市場,是各方力量最先試圖突破的領域。過去兩年,阿里合作的城市數量超過50個,並已開始布局海外。

從阿里巴巴的投資動作也能看出阿里對AI安防勢在必得,包括螞蟻金服、雲峰資本在內的阿里系投資方,過去兩年,大手筆投資了商湯、曠視、依圖和已經推出AI安防芯片的獨角獸公司寒武紀。

這顛覆了阿里此前的投資邏輯。此前,為了避免內部競爭,阿里在某一細分領域,只會選擇投資一家公司。對AI視覺領域的多重押注,證明了阿里對安防以及背後的物聯網、智慧城市業務的野心。

一位接近阿里投資部的投資人告訴《財經》記者,他認為阿里是在封堵對手進入AI安防的通道。

有阿里的支持,初創公司們更有底氣與海康競爭。前述投資人透露,阿里巴巴已經給了商湯科技約30億元人民幣左右的訂單,讓商湯幫助阿里完成智慧城市的布局,這筆訂單分三年交付。

不過,在胡揚忠看來,華為與阿里都不是海康的直接競爭對手,“華為與阿里之間的競爭比較多,它們都想在雲上發力”。

華為與阿里布局的重點都是公有雲,胡揚忠認為,視頻監控領域並不適用於公有雲,“很多數據都很敏感,客戶也不願意上傳到公有雲上”。

但在不少已經開始做平台化布局的公司看來,數據打通是關鍵的一環,這樣更有利於平台的高效運轉,實現通用型應用。要打通數據,就得上雲。

海康、華為、阿里三家公司,背景不同,出發點不同,但方向一致,都在爭奪新技術革命的話語權。海康多年來扎根視頻感知技術,代表的是行業型公司,華為代表的是基礎型公司,阿里代表的是互聯網公司,這三類公司在AI時代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相互競爭不可避免。

行業型公司有豐富的行業知識,理解行業需求,通常還有渠道壁壘;基礎技術型公司擅長底層技術,試圖卡位技術源頭;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在於手握豐富數據,且對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更擅長。

AI的技術壁壘在進一步減弱,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鄧志東對《財經》記者說,短期內很難出現AI技術上的大突破,且技術會越來越透明,“現在有新技術出來,不少公司都可以做到立刻跟進”,他認為,AI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數據,掌握數據,並不斷在細分場景中打磨,才能將AI技術真正落地。

2018年對於海康來說,是重新出發的一年,2019年的變數隻多不少:中美關係的不確定導致海外市場的不確定;AI開放平台落地剛剛起步,“安防公司”的市場固有印象還有待扭轉,同時多重競爭撲面而來。

胡揚忠對所有這些事情都淡然處之,這位喜讀《陽明心學》、不出差就朝九晚十泡在辦公室,出差就和客戶泡在一起的海康威視創始人,從未想過把海康打造成下一個谷歌、蘋果、微軟,他的理想是海康能成為一個3M那樣的公司。

美國3M公司成立於1902年,是一家著名的多元化科技公司,100多年來推出了7萬多款產品,發明了15%自由支配時間等鼓勵創新的制度。3M的運營原則是:沒有哪一個市場、哪一種產品,可以因為太小而棄之不顧。

“把每一個細分產品都做好,是我比較認可的方向,”胡揚忠說,“我們不想撿西瓜,只想一粒一粒地撿芝麻。”

(本文首刊於2019年3月4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