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ofo站在十字路口:國際戰線持續收縮 尋覓接盤俠

  ofo站在 “十字路口”: 國際戰線持續收縮 尋覓“接盤俠”

  21世紀經濟報導 楊清清 北京報導

  ofo在韓國的運營也將暫停了。

  8月8日,據韓國媒體報導,中國共享單車公司ofo正準備退出韓國市場,將重心轉至國內。消息人士稱,ofo最近開始準備暫停在韓國的運營;作為全面裁員的一部分,大部分韓國市場雇員已經被“停職”。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ofo的亞洲業務“瘦身”計劃並不包括韓國。據媒體報導,由於資金緊張,ofo計劃將中國以外的亞洲業務“瘦身”,把重點放在日本、韓國、新加坡和香港四個地區。此次被曝退出韓國市場,也就意味著,ofo的國際戰線正在進一步收縮。

  今年7月初,ofo宣布停止其在以色列和中東地區的業務運營。7月11日,ofo宣布將在兩個月的時間內結束在印度開展了為期6個月的業務。7月中旬,ofo被曝將退出在澳大利亞入駐的兩個城市雪梨和阿德萊德,正著手關停澳大利亞業務。此外,包括美國、德國等地,ofo相關業務也在陸續中止。

  國際戰線持續撤退,最大的原因莫過於資金問題。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早在今年4月,ofo就已經在與收購方進行接洽,“但價格一直沒談攏,所以業務也趨於停滯”,接近ofo內部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ofo現在自身也在尋求造血功能”。

  海外收縮

  2016年12月23日,ofo正式對外發布全球戰略,宣布將在矽谷、倫敦等地開啟城市服務試運營。這被業內視為中國共享單車企業出征海外市場的首次嘗試。

  與之相對應的,2017年可謂ofo的出海年。當年6月,公開資料顯示,ofo已在中國、美國、英國、新加坡、哈薩克5個國家的多個城市進行單車投放,連接車輛超過600萬輛,用戶累計騎行達10億次。彼時,ofo拋出了一個“20國計劃”,即計劃2017年年底覆蓋全球20個國家。

  2017年下半年,ofo的出海步伐進一步提速。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7月,ofo進軍泰國;8月ofo進入馬來西亞、日本、奧地利;9月,ofo在一天之內登陸包括捷克、意大利、俄羅斯、荷蘭4個國家;10月,ofo進入西班牙、葡萄牙、以色列、澳大利亞;11月,ofo殺入印度和匈牙利;12月初,ofo進軍法國,完成了“20國計劃”。

  但2018年,ofo的出海步伐明顯慢了下來,僅1月宣布進入韓國便再無消息更新。直到最近,ofo被曝陸續退出部分海外國家市場。

  海外市場節節敗退,國內市場方面,ofo同樣不容樂觀。根據易觀國際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ofo活躍人數為2913.2萬,相較去年同期下滑28.48%。

  與此同時,與ofo相關的投訴量則在攀升。根據聚投訴平台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提供的數據,從今年1月至今,該平台累計受理針對ofo有效投訴量較去年同期增長54%。

  無論是海外收縮還是用戶月活下降,根本原因在於ofo的“內功”。“下半年共享單車行業仍未洗牌完畢,但隨著政府監管的進一步加深,產業整體慢下來的大趨勢將更加考驗頭部項目的內功,即運營能力和融資能力,”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豔芳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共享單車將進入產業洗牌的末期。”

  十字路口

  ofo又何嘗不知修煉“內功”的重要性。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自ofo內部匿名人士了解到,與去年大闊步邁向海外所區別的是,ofo今年年初設定的目標是進行精細化運營,其中包括改善用戶騎行體驗、降低單車損壞率、解決城市停車亂象、降低運營成本等問題。

  ofo確實也在進行努力。今年6月,ofo宣布上線新的信用積分體系,通過自有數據建立用戶信用考評機制,用戶一旦發生不文明行為(如破壞車輛、上私鎖、交通違法等)將扣分甚至扣費,信用較高的用戶則有望減免押金。

  7月,ofo在部分城市推出違規停放單車的罰款功能,用戶若將單車停靠在運營區域之外,會按照每次5元進行扣費。48小時內用戶將任何一輛單車從運營區域外騎到運營區域內,則會補償5元。

  但與運營管理本身相比,對於ofo而言更為致命的問題在於錢。去年年底至今,ofo已深陷資金鏈掣肘的各種傳聞中。1月12日,ofo被曝公司账戶上可用資金僅剩不到6億元人民幣,現金僅能支撐一個月。同時,爆料稱ofo仍欠供應商約25億元人民幣,虧空押金總額約30億。此後,ofo選擇通過動產抵押的方式,向阿里巴巴借到一筆共計17.66億元的資金。

  存在資金壓力的並非僅是ofo,作為ofo的主要競爭對手,摩拜也曾有過類似傳聞。區別在於,摩拜已經抱上了“大腿”。今年4月,ofo的主要競爭對手摩拜被餐飲服務巨頭美團點評以37億美元的總價(包括債務)全資收購。7月,摩拜宣布開啟全國無門檻免押金服務,已繳納押金的老用戶可隨時申請退押金。ofo則在6月取消了與芝麻信用的“免押”合作。

  同時,ofo屢次傳出被收購的消息,ofo則頻頻辟謠。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接近ofo方面人士了解到,ofo確實在尋找“接盤俠”。早自今年4月,ofo便已在與收購方洽談收購事宜,當時的談判對象包括阿里巴巴和滴滴。但直到如今,ofo的收購事宜仍無消息,該人士表示“價格談不攏”。

  5月,ofo創始人戴威發起名為“勝利”(Victory)的項目,力圖使ofo轉向盈利。隨後,ofo開啟了諸多商業化嘗試,包括車身商業化廣告、APP開屏廣告等。資金壓力下,ofo也在努力實現“造血”。但前述人士透露,ofo內部業務在趨於停滯。

  “跳開產業本身來看ofo,它實際上是希望借助於共享單車這樣一個高頻入口,切入到更為廣闊的O2O服務中,這樣的邏輯本身無可厚非。”李豔芳表示,“但活得過寒冬才能迎來春天,當務之急還是勤修內功、穿破烏雲。”

  但留給ofo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責任編輯:王瀟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