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進了大學再不學語文?知不知道“大學語文”這門課

徐中玉手跡

上世紀70年代末,時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和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等共同倡議,恢復開設因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而中斷的大學語文課程,發起組織高校專家、學者,共同編寫新的《大學語文》教材。1981年,教材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這就是新中國第一本《大學語文》教材,這也是“大學語文”時隔近三十年後,重新回歸大學課堂。

在新中國第一本《大學語文》教材問世前,大學語文教育經歷坎坷,大學教育一度失“語”。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國文”,承擔著大學語文教育的功能,上世紀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蘇聯教育模式而取消,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程從此消失,中斷了近三十年。

大學語文對於大學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蘇步青教授1978年發表任複旦大學校長宣言時說:“如果允許複旦單獨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語文,考後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

恢復大學語文這門課的主因,便是“補課”。剛剛走過那個特殊的年代,人文教育幾成荒漠。1982年,時任複旦大學校長蘇步青針對中學、大學“重理輕文”的現象,刊文《理工科學生要有文史知識》。有的理工科大學還將此文印發給學生作為補充教材。蘇步青寫道,在他接觸的大學生中,百分之二三十都存在語文知識面不廣、行文不注意邏輯以及錯別字多的問題。

當然,恢復大學語文不僅僅在於實用性的知識,在徐中玉看來,當時“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嚴重脫節,大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識匱乏、文化素養缺失的問題”,恢復大學語文課程,就是希望改變當時的這一現狀。

《大學語文》歷經多次再版

第一版《大學語文》出版不滿兩年,已被全國文、法、理、工、醫、農等300余所大專院校採用;1982年“補充教材”出版,發行十萬冊,銷行一空;1983年的第二版修訂本,發行一百多萬冊。2018年底,《大學語文》第11版發行。《大學語文》不斷改版,說明大學語文教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徐中玉說過,“一種教材可以原封不動用上幾十年的日子早已過去……如果‘凝固’、‘保守’也可算作‘穩定’,那麽,這種‘穩定’其實是很不足取的,因為它實際上乃是‘停滯’的飾詞。”

但“十年輝煌,十年徘徊”,仍未成為一門學科的“大學語文”,存廢之爭一直存在,被邊緣化也是事實。華東師大終身教授、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前會長齊森華總結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上世紀80年代,兩位前輩登高一呼,大學語文很快走向全國,應是興盛期;90年代,則時起時伏,日益趨向邊緣,可謂徘徊期。”

1996年,原國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條件的學校,要為大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各校普遍鋪開大學語文教育,但隨之出現了教材同質化嚴重的現象,據2006年教育部公布,當時已有大學語文教材1402種。其時,不少高校已將其改為選修課。

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提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2010年北大中文系百年慶典,陳平原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確實有必要在大學裡設置類似‘公共英語’那樣必修的‘大學語文’”。時任北大校長周其鳳院士迅速回應支持。當時,北大每年新生三千餘人,選修大學語文者不足200人。

大學語文教育的失“語”之態,已經出現。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