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拖拉、磨蹭、笨手笨腳,可能發育協調性障礙!

6歲的龍龍讀幼稚園大班,平時總是給人笨笨的感覺,運動協調能力差,比如拍皮球、跑步,甚至簡單的接玩具都很難接準,很多小朋友都不願和他一組,大家覺得龍龍做的動作很彆扭,甚至有同學當面嘲笑他。這讓龍龍很討厭上體育課。

8歲的媛媛現在讀小學二年級,她實在不喜歡上學,因為自己寫字慢,總是寫的歪七八扭,老師已經提醒了多次,媛媛也很努力,經常寫作業到很晚,寫了擦,擦了寫,一點點的作業,要好久才完成。每次考試,也因為寫不完卷子,成績很差。媽媽也抱怨媛媛做什麼都磨磨蹭蹭的,就連早上起床穿衣服都很慢。

上面這兩個孩子,就是到門診綜合評估後,診斷「發育協調性障礙」的小朋友。因為發現的太晚,錯過了最佳乾預訓練的時機。

你身邊或許見過類似的「笨小孩」:在嬰兒時期就有不同層度的發育遲緩,獨坐、爬行、站立、行走遲於同齡寶寶。再大一些表現為動作笨拙,比如跑步、拿餐具、扣扣子、玩球類遊戲等,明顯低於同齡水準。上幼稚園、小學後,在繪畫、拚圖、玩球、寫字等方面表現困難,課外活動表現差,尤其體育課上的表現不如一般兒童......。

家長、老師不要誤認為這些孩子「笨」,而是病了:發育性協調障礙,是兒童期常見的特殊發育障礙,表現為運動控制、時間安排、計劃和持久能力的缺陷。對孩子社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以及情緒能力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發病的原因可能與腦局部不典型損傷有關,或者與遺傳、環境、早產等多種因素共同造成有關。腦損傷與孕期缺氧、宮內窘迫、分娩時候的產傷,新生兒黃疸等有關。以及孩子成長過程的心理因素,患兒由於動作笨拙,自身敏感,時常不願意參加活動,出現肥胖、情緒、行為等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平時如何鑒別:

1、運動不協調、笨拙,容易撞到物體、碰灑液體。

2、特定技能差,不論粗大運動技能、還是精細運動,比如踩單車、跳繩、系鞋帶等都做的很差。

3、智力和語言能力正常,但運動能力差。

4、身體協調性的運動,比如上下樓、站著穿褲子、網球、棒球等,時常有障礙,胯跳等出現異常姿勢。

5、書寫能力差。

家長若發現孩子出現發育性協調障礙的問題,一定高度重視,及早糾正。否則伴隨孩子的成長,會造成孩子學習成績和日常生活能力差,以及自信心也會受到影響。儘早乾預,及時補償孩子的動作發展訓練。

對於嬰幼兒時期的寶寶,發育「裡程碑」中的運動,比如坐、爬、行出現延遲,落後與同齡的孩子,以及動作做的不協調,不要覺得孩子還在發育,樹大自直,慢慢長幾個月就好了,這麼理解太簡單、武斷。建議最好到兒保中心進行相關檢查,排除相關因素,將不良影響降低到最小值,防範於未然;相信都聽過亡羊補牢的故事,為時已晚。孩子的成長,我們不能兒戲。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