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寶寶是個「膽小鬼」怎麼辦?

在0~3歲期間,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模式往往奠定了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探索的基礎,這其中包括認識自我,如何和他人相處。


這是比膽小不膽小更深層的問題。 這些疑問,你是不是也有過?

「我的寶寶1歲的時候,帶他到小區綠地玩,他都不看一眼別的寶寶,我擔心他長大後是不是不合群?

我的寶寶膽子特別小,2歲的時候帶著他去室內遊樂場玩,別的小朋友都跑來跑去找玩具玩,他躲在我懷裡,真急人。」


Part1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上面的困擾說的是寶寶的個性特徵,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些行為的背後還涉及更深層次的問題,即「寶寶如何與外界互動」,慢熱的也好,自來熟的也罷,都是寶寶與外界的人和事物互動的方式。


作為父母,要明確兩個問題:

1. 在0~3歲,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和外界互動的方式、重點是不同的,是在不斷發展的;

2. 在0~3歲,父母和寶寶的互動模式非常重要,往往奠定了寶寶如何去探索這個世界和與他人互動的基礎。




Part2



0-3歲的寶寶是這麼做的:

? 從出生到3個月左右,寶寶的活動範圍很有限,世界對他來說,幾乎可以和媽媽劃等號。

他對媽媽的臉最感興趣了,喜歡看媽媽的臉,聽媽媽的聲音。媽媽和寶寶目光對視,對他微笑、講話,都是在建立寶寶和媽媽的聯繫。

寶寶通過對媽媽的觀察和模仿,在2個月左右學會了社會性微笑,這個時候媽媽和寶寶的互動能增加雙方的愉悅感。


? 3~6個月,寶寶和照料者(主要是媽媽)構成了互動的一對。你們依然採取面對面的方式,媽媽對著寶寶微笑、說話、玩玩他的小手小腳;而寶寶不僅用宛然一笑作為回應,還會咿咿呀呀、揮手蹬腳等等。這是一種雙向的互動,有助於寶寶建立安全依戀感。


? 過了6個月,我們會發現寶寶和媽媽的互動模式發生了改變。隨著寶寶能坐著玩了,小手也能抓握了,興趣越來越廣泛,此時的互動就不僅僅限於寶寶和父母之間,還包括一些玩具或者其他人(比如爺爺奶奶、阿姨)。




? 大約8個月,小寶寶會爬了以後,活動能力和範圍更大了。隨著能夠自主活動,他們對外界的探索也增強了,所接觸的陌生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很多情形對寶寶來說是新鮮的,隨之而來的便是不確定應該怎麼做,這個時候,有一個能力出現了,那就是「社會參照」,簡單來說就是寶寶利用父母作為他們和外界環境互動的參照物。


? 在1歲半之前,寶寶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和主要照料人(媽媽)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並且在父母的鼓勵下,認識這個世界是新奇的,值得探索的。

? 1歲半到2歲之間,孩子逐漸會對同齡人的交往感興趣。前面有媽媽提到,我的寶寶是膽小,不合群,1歲了帶他去小區玩,不和別的小朋友玩。這是完全正常的。 所以,在各個階段,父母鼓勵的方式和能否提供具體有效的幫助,要根據寶寶發展的特點和需要來調整。



Part3



究竟什麼是「社會參照」?

大概在8個月左右,當寶寶接觸新的環境、事物或在有陌生人的情況下,或處於某種社交情景意義不明確時,他們通常會觀察父母的表情,從父母的神情和反應來尋找一些線索,然後來決定他們怎麼做。這在心理學上叫「社會參照」。

比如說寶寶第一次在草地上爬,前面有個柱子,他無法判斷眼前黑黑的巨大的物體是否危險,這個時候,寶寶會回過頭來看看父母的表情,才決定怎麼行動。這個能力在嬰兒時期,對於寶寶對陌生的人和事物採取何種態度有一定的影響,而父母在其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因為父母就是孩子的參照系。


「社會參照」對父母的啟示

爸爸媽媽在親子互動中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語言和行為。有時候寶寶看起來膽小、放不開,很有可能是父母不經意間的表情影響了寶寶對世界的認知。如果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就不會直接給寶寶下判斷「太膽小」,而是先省視一下自己的言行和表情,是不是當孩子在不確定的情景下回頭看我們,尋找參照線索的時候,我們給了不恰當的線索。


過度保護也是不恰當的「社會參照」

現在很多父母,特別是祖輩,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過度保護寶寶,無意間妨礙了寶寶自己探索世界的機會和慾望,等孩子到了兩三歲意識到孩子膽小、黏人時,這已經是長期不恰當的互動模式造成的後果了。

比如,寶寶在遊樂場所玩,他們肯定什麼都想試試,這也是個鍛煉運動感知覺和體驗自己能力的好機會。

當寶寶想嘗試爬上可以攀爬的牆,他往往會回頭看一下父母的反應。如果父母擔心孩子摔下來,會情不自禁地叫孩子不要爬(表情是有些擔心和焦慮的)或者說,等媽媽來幫你。這樣的反應無形中讓孩子覺得攀爬是不安全的,不應該自己爬。




在多次和父母有了這樣的互動之後,孩子對外部事物的認知是,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危險隨時存在。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孩子就逐漸變得膽小畏縮,不願意主動探索新事物、新環境。

當我們帶孩子在戶外、公共場所玩時,要平衡自己的心情,對孩子正經歷的事情有個理性的預估,而不只是過度保護。我很理解父母的心情,我們也確實要有安全意識。不過我們沒必要在任何時候都亦步亦趨,緊緊跟著孩子,雖然可能我們沒有說什麼,但別忘了「社交參照」,我們的情緒、表情、語調傳遞的資訊是: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我們並不想讓孩子變得「傻大膽兒」,而是根據實際情形,逐步讓孩子學會判斷,評估是不是有危險。

當孩子回頭來「參照」我們的表情時,給他們微笑和鼓勵的眼神。當確實超出孩子的能力,可能有安全問題,也不要大驚小怪,而是以比較平穩的口氣客觀描述可能會出現的情況,這對孩子學會自己評估新環境是有幫助的。



Part4



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要敏銳

回到父母最關心的問題,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如何交往,1-2歲的孩子,不急於讓他們一定要和別人一起玩。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我的建議是父母應多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教給孩子具體的技巧。

如果孩子是慢熱型的,剛開始不好意思或者不知道怎麼和別人交往。那麼,可以給孩子一個預熱的時間,把他帶到旁邊和他一起觀察,輕聲介紹那些人都是誰,讓他心裡有底;或者建議他可以怎麼說話:「我能不能和你們一起玩球」,「我可以幫你們一起挖沙堆嗎」。讓孩子慢慢學會怎麼發起互動。

如果對孩子過於急躁,催促他:「你快去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你看多好玩啊。」這並不是有用的鼓勵,不能覺察到孩子的需要,不知道孩子想要和小朋友互動而苦於不知道怎麼開始,那他就會經常產生挫折感。

這樣的長期影響,會讓孩子覺得當他有困難了,也無法從他身邊重要的大人那裡獲得幫助,也就可能會發展成「出去玩就黏人,不敢嘗試」的孩子。



孩子的發展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不要隻關注眼前的。當我們了解了他們每個階段的特點和發展重心,我們也就能調整自己的心態,並且提供必要的幫助。

孩子的社會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篇文章隻從一個角度切入,從社會參照的角度,解釋嬰幼兒的社會化發展。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角度。

親子依戀,也就是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文中有簡短提到);自主感,是否尊重兒童,給他們一些自主權,讓他們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當孩子被允許自己做一些事情,做成了事情,他會產生一種「我能行"的勝任感;尊重孩子的自我價值等,這些我以前在別的文章裡都有提到。

再一次強調,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整體,必須整體來看待,整體來養育。這些事情,都要一起去做,這樣,才是養育一個完整的孩子。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關於 寶寶 的健康資訊:

TAG:寶寶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