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進山探訪「皮卡村」

【導語:皮卡,有人說是下一個汽車的風口。但人們看到的只是市場機會,並沒有看到這是一種真正的「民生車」,更沒有人意識到皮卡也是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紐帶。通過探訪「皮卡村」,覺得業界應該反思,改革開放四十年汽車帶給百姓最有價值的是什麼?哪種車才是民生最需要的?衛東村的變化和發展,以及「皮卡村」的實踐似乎已經作了回答。】

撰文|顏光明/編輯|錢 蕾

從景洪市到衛東村需要兩個多小時,其中有大半的時間是行進在山裡。我要去的地方就是出產普洱茶的源頭布朗山——老班章的族裔。「現在路修好了,進山有了公路,以前叫國防路。」為我開車的是鄭州日產景洪4S店董事長叫楊川。一路上,他成了我探訪「皮卡村」的嚮導,也是他的客戶。

「皮卡村」是鄭州日產的一項「創造」。有人說這才叫真正的汽車下鄉,也有人說,這是真正的服務行銷。從需求來說,住在山裡的農戶和山民都希望藉助汽車致富,過上幸福的輪上生活,另一方面也希望售後下鄉服務就在家門口。「皮卡村」的應運而生,還是鄭州日產在市場調查中的發現。汽車下沉,關鍵送服務。

其實,在汽銷業中叫某某村的並不陌生。轎車尚未普及之前(上個世紀90年代),就有過「捷達村」、「富康村」、「桑塔納村」。風靡一時,當作新聞炒作。此舉很快就被農用車和微面所替代。原因就在於與民生還是有距離,並沒有給用戶創造利益。所以,「皮卡村」才是代表了民生的利益和真實的生活。歷史就是試錯和糾正的一面鏡子,又在不經意中被創造,其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認識,成為社會進步的推手。

在盤山公路上,舉目遠望,青黛薄霧,群山莽莽,層巒疊嶂。我問老楊,我們進山的路,也許就是過去馬幫走過的路。老楊有點得意地答道,那可不,現在被皮卡替代了。

這種變化讓我吃驚。這是怎麼改變的?老楊說,十多年前,偶爾在這裡收「膠液」,朋友給了一張鄭州日產皮卡的宣傳頁,讓幫忙推薦,想不到一出手就賣出4台車。於是,改行賣皮卡了。他說,這裡的山民和農戶很需要皮卡。原因是這裡地處熱帶雨林,屬於東南亞氣候。一般的車勝任不了。我說,這是不是受東南亞皮卡風的影響。老楊想了一下說,這裡地處邊境,兩地邊民有交往,與經常走動有關。

無意中改行的老楊從昆明來到景洪,居然成了西雙版納皮卡歷史見證的元老。他說,皮卡給當地帶來的不是移動出行,而是從兩輪摩托上的解放,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以前這裡的經濟主要是種植橡膠,現在靠茶葉。據統計,雲南現在以茶葉為主題的特色小鎮就有八處,還有不少未被載入的村寨。隨著茶葉經濟的繁盛,對於交通工具依賴已然成為趨勢,其中皮卡頗受青睞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據介紹,目前景洪市的皮卡年銷量在2100台左右,其中鄭州日產的皮卡就佔35%。有人作過比較,鄭州日產在這裡出名,不僅是來得早,主要還是靠質量和服務。從山民和農戶角度來看,皮卡不僅是他們的生產工具,也是重要的經濟來源手段。比如在易武鄉「颳風寨」,170戶人家的寨子,就擁有皮卡126輛,清一色的鄭州日產的皮卡,市佔率100%。這種口碑效應業已轉化為一種價值認同:買皮卡就買鄭州日產(鄭州日產生產的皮卡)。

對於這樣一個局面的開創,想必並不輕鬆。我問老楊,你們是怎樣賣車的?他說,一是靠口碑,二是靠友情。口碑就是品質和服務,友情就是客戶幫我們介紹。現在用戶把我們當作朋友,我們下鄉進寨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不醉不回。有一次鄭州日產來此做客戶回訪,見經銷商抱著酒罈子挨戶拜見,明白了。原來這是禮俗,也是熱情。

今天我們要探訪的這個村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從老班章搬到山下居住的自然村。但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是茶葉。村長高老二告訴我,全村89戶農戶,擁有近50輛皮卡。看到全村的皮卡停放在村口的廣場上,那種壯觀景象著實難忘。村長說,這裡與外界的聯繫和交往以前靠兩輪摩托車,現在靠皮卡。我問,為什麼不用微面和農用車?他說,上不了山路,還不安全。每到雨季,山道泥濘,車容易陷,徒步困難,也只有皮卡(四驅)才行。

車,成了這裡對外聯繫和溝通的主要方式。高村長的外婆今年86歲,是這個村的長老,她是第一代從老班章下山遷移的村民。布朗山有個古老的習俗。當寨子的人口增多,土地不夠分時,就要分出一部分人到其它地方開荒種地,另立門戶。高村長說,他的上輩花了6、7年時間下山開荒,種地,移植茶樹和果樹等,才逐步在山腳下建起這個小村落。後怕地質災害發生,又搬遷到離山腳不遠的盆地。

這是一個很閉塞的小山村。群山環抱,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小山村實行高度自治,平等公平,土地和茶樹歸集體所有,宅地均等,位置抓鬮,沒有貧富,也沒孤老,紅白喜事大家幫忙,一個村子就像一個大戶人家,和諧安詳,其樂融融。

村民住的房子是典型的「吊腳樓」。過去是木板房,現在改成了水泥和木結構的房子。底樓不住人,存放農具、柴禾、雜物和車輛。這裡幾乎家家都有摩托車,皮卡和SUV。看得出,這裡的村民已經離不開現代交通工具,尤其是汽車。最顯眼的就是皮卡。轉了一圈,發現,皮卡才是這裡最值錢的私有財產,也是他們掙錢的工具。

李傑,村裡公認的能人。今年35歲。十二年前,偶然看到鄭州日產皮卡巡展,給年輕的李傑種下了擁有一輛皮卡的夢。他向我回憶,這如同做夢,「把我的魂勾去了」。當時還是李傑女朋友的楊美花就多次坐在李傑的摩托車上進城看皮卡。直到後來下決心舉債買了第一輛皮卡,居然沒有駕照,跌跌撞撞地把車開回家,一路驚險,嚇得楊美花不敢坐他開的車。

「有了車,先是收茶葉,賣茶葉,賺到了第一桶金,後自己種茶葉、製茶、賣茶。」李傑在他的茶廠接受採訪時,提到皮卡,眼睛發亮,小夥子渾身散發出一股活力,帶有羞澀的臉上就洋溢起淺淺的微笑。那是一種執著於車迷的人才有的神采。說是茶廠,就是幾口製茶的鐵鍋,簡易大棚下一片曬茶的涼席。

茶廠院落中還停著一台皮卡,上的牌照竟是緬甸的牌照。我問,這是國外的車牌,怎麼用?他解釋,這是「工作車」,不出山區,主要是上山,採集茶葉。平時外出開納瓦拉。

這是一個典型的皮卡迷。但也是鄭州日皮卡忠誠的用戶。連續換了三款皮卡(D22、銳騏、納瓦拉),在他看來,皮卡不僅是他致富的工具,也是他幸福生活的象徵。後來成為李傑老婆的楊美花告訴我,自從有了皮卡之後,李傑的心思就在車上,還跑到緬甸買了一輛進口二手皮卡。我開玩笑說,你們連昆明都沒去過,景洪也不常去,倒經常出國。楊美花笑了起來,那笑聲就像百靈,充滿著甜美。她用手指著窗戶外的一座山頭對我說,翻過去這座山就是緬甸。李傑告訴我,他買的是二手車,柴油四驅,適合山區用。這是真喜歡。他夫婦倆邀請我上山去看他們的茶園。

說這輛皮卡是工作車一點都不為過。滿車塵土,駕駛艙裡,到處是土,就連儀錶盤上都落下厚厚的紅土,座椅腳墊都是。李傑握住方向盤,就像是個車手,渾身都有了靈氣。上山的道路只能容納一輛車的寬度,曲裡拐彎,上坡下坡,在李傑的腳和手的配合下,如履平地,顛簸的刺激就像是玩過山車,越往高處開時,越開得順溜。車技嫻熟,山路爛熟於心,車與路,人與車已融為一體。

下了山,夫婦倆拉著我去看看他們的家。此時換上了他們心儀已久的納瓦拉。我說,你們很新潮,城裡人都沒有你們觀念解放。他們對我說,這車好看,性能好,品質過硬。顯然,他們是懂車的,而且又是那麼真誠地對待車,絲毫沒有虛榮和炫耀,而是當作了家庭成員。這在偏僻的小山村我幾乎不敢相信,一對年輕的夫婦居然把車當作了生活的依傍,致富的工具。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時尚,尤其是李傑抱起他的小兒子昊天時,夫婦倆的幸福寫滿了臉上。

李傑的家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吊腳樓」式的住房,沒有值錢的東西,就是樓上三大間房子,父母一間,自己一間,還有吃飯和燒飯的一間。樓下就是堆場和擺放雜物和車輛的地方,家家如此,也不設防。我問,你這麼喜歡車為何不參加賽車比賽?他有點迷惑,覺得不太可能,但他傻傻地問老婆是否同意。我問,你如何經營?他又傻傻看著老婆,你就問她吧。我再問,孩子如何培養?楊美花說,我們把孩子送到縣城讀書,還寄養在城裡,村裡人不理解,我們說這是為了培養孩子。她解釋,我們吃了沒文化的苦,不能再讓孩子沒文化了。

我們的對話範圍很廣,不完全是皮卡,但又離不開。不過,對於皮卡的共識就是改變,而且不是表層的致富,而是精神領域的變化。他們已經不滿足於眼下的世界,開始嚮往大山外面的世界。但我問他們,如果離開腳下這片土地行嗎?回答是不行。我說為什麼?他們說,走得再遠,還是家鄉好。

2018年10月30日,衛東村被鄭州日產授予「中國皮卡村」。銳騏皮卡成了當地的明星車。用村民的話說,皮卡是他們生活中的全能車。高村長本人也是皮卡用戶。我說,在你主政下的衛東村,和諧安寧,尊老愛幼,幸福指數很高,回歸了一種理想社會,是當下陶淵明式的「世外桃源」。

這位當了三屆的村長,很年輕,出生於1977年。他說自己沒文化,靠老一輩留下來的村風習俗,古樸守正,傳統倫理自治。「黨和國家給了我們好的政策,現在又有了皮卡車這個好幫手。」這位村長告訴我:「大家的生活也確實越來越富裕了。」村子裡從沒出過大事,也不曾有過人為的不幸。不論變化有多大,即使在外面回來的人也都遵守村裡的規矩和習俗。他認為,這就是鄉風,給人溫暖。所以,這裡沒有外出打工的現象,出去的又回來了。我想,原因很簡單,這裡恬靜悠然,可以盡情分享大自然所賜予的藍天白雲,新鮮空氣,鳥語花香,還有雞犬蛙鳴,高山瀑布,溪水潺潺,沒有富了物質,累了身體,貧了心靈。

山村偏僻,但並不貧窮。村民們騎著摩托餵豬(家家戶戶都有,集中放在山上飼養)、河裡禁止非法捕撈(禁止用電和炸藥)、不允許有自留地,田地和茶樹不使用農藥且按年數,十年重新再分一次。這樣的公平公正在根本上保證了村民們的貧富差距不會拉大,貧富均衡,村民的心態和相處也就和睦,視為一家。而皮卡成了全村人致富的共識,也是全村人眼裡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生活的依賴。尤其是鄭州日產定期開展送服務(檢測、保養、維修)下鄉活動,傳授汽車使用的知識,深受村民們的好評。

2015年,鄭州日產全國首家「皮卡村」在雲南十大普洱茶名寨之一的「颳風寨」誕生。這意味著一個以汽車下鄉為標誌的服務品牌就此誕生。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鄭州日產的「皮卡村」已遍地開花,先後在雲南、四川、福建、山東,以及吉林、海南、湖北、江西、貴州、浙江等地,授牌皮卡村總數已經超過了50家。

這是一個值得點贊的創舉,將服務平台化。其意義已經超越了皮卡本身,其內涵和外延具有積極的現實性和深遠的前瞻性。這是一個將皮卡精神和當地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平台。通過服務升級為紐帶,搭建商戶聯盟,促使皮卡價值向「經濟平台」延伸,讓城鄉經濟一體化成為了可能。比如,在雲南,以茶葉為主的「皮卡村」,車主的普洱茶可以通過當地鄭州日產4S店內的專區進行陳列和銷售。此外,也在公益和精神領域進行扶貧幫困活動,傳授文化和理念,帶來時代新風和現代意識等,在當地產生了不小的反響。

從這個角度觀察,雖然鄭州日產是一家專業生產皮卡的車企,但實際上生產的不僅是皮卡,而是一種全新的皮卡文化。「皮卡村」的實踐表明,皮卡已不是單純的「民生車」,而是家庭中的「萬能車」,帶給用戶的是民用、民享、民樂的工具,同時也是提升生活品質的移動空間。尤其是它的多用途和通過性以及性能和配置的多元性,可以說是集汽車之大成的汽車中的汽車。

從D22到銳騏,再到納瓦拉,可以看到皮卡在中國發展變化的縮影,這就證明了鄭州日產對皮卡行業的貢獻不可忽視,其地位顯得格外重要。值得讚賞的是,由鄭州日產倡導的「皮卡村」在構建皮卡文化,推動中國汽車民生化上提供了一個很有價值的樣本,用事實闡釋了何謂汽車福祉的話題。

皮卡,有人說是下一個汽車的風口。但人們看到的只是市場機會,並沒有看到這是一種真正的「民生車」,更沒有人意識到皮卡也是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紐帶。通過探訪「皮卡村」,覺得業界應該反思,改革開放四十年汽車帶給百姓最有價值的是什麼?哪種車才是民生最需要的?衛東村的變化和發展,以及「皮卡村」的實踐似乎已經作了回答。汽車,對於中國來說,遠沒有成為一種民本思想,而是當作了一種經濟手段,更沒有當作參與改變社會的工具,而是當作新階層劃分的無形之手等,這就給我們認知汽車帶來不少阻力,由此產生的諸多迷亂和負面難道不值得當下所反思?

2019年4月22-24日於雲南布朗山

THE EN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