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周成剛 最好的教育在路上

周成剛,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CEO,曾赴澳大利亞攻讀碩士學位,2000年加盟新東方,著有暢銷書《鏡頭裡的世界名校》和《由東向西看教育》。受訪者供圖

7年穿越、20個國家、40萬裡行程、200多所名校、500多次訪談……新年伊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CEO周成剛《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正式出爐。因緣際會,2013年,從最熟悉的紐西蘭開始,這位曾經的90年代留學生,跨越千山萬水再次推開名校大門,以國際教育觀察者的眼光探尋教育真諦。

萬裡之行的背後,變革時代下的知識分子應有的胸懷、責任、擔當躍然紙上。對周成剛來說,穿越的意義在於,借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呈現更加多維、真實的國際教育,讓閱者都能有哪怕一丁點兒的觸動。

世界名校的啟示

“我發現在新東方竟有那麽多來自世界頂尖名校的年輕同事,哈佛、耶魯、賓大、牛津、劍橋……但這套豪華陣容不能隻當‘金字招牌’,對於教育和留學,他們有更多更有意義的事要做。”

時鐘撥回到7年前。2013年8月7日早上8點30分,新東方前途出國探尋名校之旅正式啟程。活動總策劃人周成剛帶領團隊踏上了紐西蘭的土地,從奧克蘭出發,自北向南穿越紐西蘭全境。

奇異果,Kiwi鳥,毛利人……為期13天的探訪也打開了穿越之旅的“大門”,至此,從紐西蘭、美國、英國再到歐洲、亞洲……周成剛探尋國際教育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下,甚至有幾年,乾脆一年穿越兩次。“或許,我可以做些什麽,能讓我們的孩子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教育。”

油墨之間沉澱下來的,是時間的分量。隨著閱歷的不斷累積,加上多年穿越名校的體悟,為了將見聞和感受分享給更多人,2018年,周成剛首部《鏡頭裡的世界名校》問世,之後又推出第二部作品《由東向西看教育》。

對於周成剛而言,這一場沒有終點的穿越,是一次身體的跋涉,也是一段自我成長的旅程。

世界名校它到底給你什麽樣的啟示?為什麽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更容易培養創新人才?行走之間,周成剛有了自己對最好教育的注解:“真正的教育是有溫度的,能夠影響人的、改變人的,讓我們擁有濟世的情懷和歷史的擔當,成為思想自由、視野高遠、人格獨立、身心健康的人。”

周成剛眼裡,最接近“最好教育”的國家是紐西蘭、芬蘭。前者沒有傳統的束縛,崇尚自由自主意識,尊重個性發展;後者關注個體成長、倡導因材施教。

探訪芬蘭羅素高中的時候,正好是下課時間,走廊裡擠滿了等待上課的學生。周成剛得知,這所學校沒有固定的班級和年級,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課程模塊,自己決定學什麽。作為擺脫學校科目的國家,芬蘭的個性化教學變革著實讓來訪者印象深刻。“每個人都有一個私人訂製的課表。為了方便學生選課,學校將所有學科分成13個領域,又下設38個課程,300余個模塊。讓學生自己做選擇,最大限度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

臨走時,周成剛衝著校門豎了大拇指,在羅素中學門口留下了一張照片。“哈佛耶魯有適合一部分人的精英教育,紐西蘭的教育帶有自然主義的色彩,而芬蘭的教育是全民的、大眾的、普惠的、關注每個個體發展的個性化教育。”

“好的教育是很多維的,我想讓你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周成剛說。這也是探尋之旅的應有之意。

“教育要慢慢來”

如今,在所謂的高考指揮棒壓力下,多數中國家長“唯排名論”“唯分數論”的想法難以在短期改變。

“我們把它扭曲了、變形了,想把所有的孩子往一個模式裡灌,好多人不是這樣的,有的擅長這個,有的擅長那個。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麽大的苦難。”周成剛說,甚至於在進行特長培養時,有時候並不關注孩子喜不喜歡,而是更看重對升學有沒有用。

作為家長的周成剛也未能免俗。在兒子小學期間,周成剛曾希望孩子學習鋼琴,原因是周邊的孩子都在學。但當時孩子對鋼琴並不感興趣,他喜歡籃球。

他就這樣被裹挾邁進焦慮的漩渦。“現在我已經從最初的焦慮,變得能夠想明白這個問題了。他喜歡打球就去打球,喜歡健身就健身;成績好一點,我欣慰,成績差一點,鼓勵他要跟上,我認為,健康的身心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價值觀,知識放第三位。”

有人說這是“佛系”,但更是做家長的智慧。在他眼裡,一旦價值觀錯了,方向就錯了,身心不健康,人則是不可持續的,之後的一切也都是空談。

為了擠進國外名校,家長賄賂招生官、進行成績造假的案例屢見報端。“看起來他們贏了,實際上早就輸在了思想意識上。”

周成剛認為孩子最終的職業成功、生活幸福,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父母傳遞給孩子怎樣的價值觀念和創造怎樣的學習機會。“一流家長給孩子做精神榜樣,創造他有任何成長的機會和空間。二流家長給孩子指定現成的套路和模板。”

而所謂的知識卻是可以一輩子慢慢學的。周成剛常常告誡自己的孩子,要去讀書要成長,慢慢來,一切不會太晚。

2019年的最後一天,周成剛在微信裡曬出了自己的新年願望。其中一條就是要認認真真多讀書。他常常跟身邊的人開玩笑,自己這一代人基礎薄弱,需要靠後天的努力補足。

如今,書也成為了父子之間交流的媒介。“不要害怕,慢慢地就會開始成長,現在有了更豐富的閱歷,讀教育書籍、哲學專著的理解也會更深刻了。”

追求優質教育不一定要出國

作為國際教育的親歷者和觀察者,周成剛並不一味呼籲出國留學。

在他看來,所謂的國際化和全球化,不是出去走一走就有的,重要的是內心能同國際接軌與時代共振。周成剛說,如果思想意識沒有轉變,即便到世界舞台上對話,也會覺得很孤獨。

如今,互聯網把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想要接觸國際教育,只需要一根網線、一台電腦。“只不過留學感受到生活方式、教育氛圍的變化,這種文化的碰撞更強烈一些。”

最近,周成剛正在思考通過在線形式,讓人以低廉的價格接觸國際教育。比如,將一些國外優質課程資源引進到中國,打造一個“身邊的國際教育”的線上課堂。

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書中,描述了這樣的故事。美國愛達荷州的女孩塔拉來自一個摩門教的家庭。17歲以前,因為父親虔誠的宗教信仰,她從來沒有上過學。直到有一天她離開了大山,發現外面有個無比廣闊的世界,開始發奮讀書,並拿下了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周成剛想做的,是搭建起更多大山與世界聯通的平台,幫助更多人飛往屬於你的那座山。

2020年,周成剛還想繼續尋訪國外名校。這一次,他想開啟藝術之行,“把最好的藝術院校,把西方更多藝術內容、美好事物介紹給中國家長和學生。”

正如他在《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一書中所說:或許,連續7年的世界名校穿越活動,已經為他打開了另一個世界。“也許我穿越的腳步會走走停停,但我內心探索教育的步伐再也不會停止了。”

采寫/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