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喝茶養生有講究,先看「三張表」,你喝對了嗎?

中國有悠久的茶文化,喝茶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習慣,喝茶不僅能修身養性,而且還可起到養生的作用。不過喝茶是有很多學問的。

看體質 喝茶有張「晴雨表」

茶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綠茶、花茶、紅茶等。然而每人體質不同,並非人人適合喝茶。有的人喝了綠茶就拉肚子,其實是因為脾胃虛寒。醫生介紹,綠茶本來就是寒性,健康人在夏天可以喝綠茶清熱利尿,到了冬天,體質弱的人、脾胃虛的人和老年人不應該喝綠茶,因為綠茶的寒性會對身體造成影響。《本草綱目》記載:「茶葉苦、甘,微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借寒氣而不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闓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土不製水,精血潛質;成痰飲,成痞脹,成痿痹,成黃瘦,成嘔逆……種種內傷,此茶之害也。」

因此,再好喝的茶葉,也要斟酌來喝,睡眠差的人要少喝。茶葉苦寒降火,年輕體壯者,臟腑功能旺盛多火,很適宜飲茶。溫飲能夠降火,熱飲能夠發散。又可以化解酒食毒素,使人神清氣爽,不會睏倦,這是茶的功效。若體質虛寒或氣血薄弱者,經常喝茶,會脾胃受寒,脾虛不運化濕濁,身體精血漸虧,出現痰飲、腹脹、肢體痿軟屈伸不利、面黃肌瘦、易嘔吐等,對身體有很多損傷。因此,喝茶也要分清體質壯弱,體質不壯者可以喝紅茶、黑茶這些發酵的暖性茶;寒性體質的人可以多喝紅茶,它溫中驅寒,對胃寒、手腳發涼、體弱、愛拉肚子的人有一定作用。

有的人喝了花茶後,容易面部發癢或上火起疹。現在花茶種類很多,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牡丹花茶、菊花茶等。各種花有各種不同的功效,總體上花類多具有發散性質,會讓有的人虛火往外發。對於氣血薄弱的人和過敏體質的人,如果天天喝,就等於天天在發散,使得氣血會越來越弱。

懷孕女性要保胎,保胎需要身體的五臟六腑共同完成,而茶是利尿的,它有往下行的趨勢,所以不適合孕婦飲用。小孩更不適合喝茶,因為茶具有苦降之性,對生長髮育中的孩子會造成反面影響;再加上小孩的脾胃弱,喝茶也對脾胃造成影響。

看養生 喝茶有張「時間表」

人在一天當中喝3杯茶最合適。

第一杯是早茶。用200毫升沸水泡3克茶葉,適合早飯後8點半到9點半之間飲用,可以起到提神、排毒、抗疲勞的作用,是3杯茶中最重要的。因為能夠醒腦提神,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一天的工作。

第二杯是午茶。下午2點到3點之間飲用最適宜。午茶可以適當濃一些,用180毫升沸水泡4克茶葉,對降低血脂、保護血管有一定作用。喝的時候要一口一口地喝,不能一口氣喝完。

第三杯是晚茶。時間宜在晚上6點到7點之間,茶水不宜過濃,用150毫升沸水泡2克茶葉,具有降血脂、助消化的功效。切記,晚上9點後不宜再喝茶。否則睡眠質量會受到影響。

看功效 喝茶有張「禁忌表」

不同的茶有不同功效,綠茶護肝明目,紅茶暖胃,如果盲目飲用,恐怕會對身體不利。

《本草綱目》中說:「茶葉飲之宜熱,冷則聚痰……大渴及酒後飲茶,水入腎經,令人腰、腳、膀胱冷痛,兼患水腫、攣痹諸疾。大抵飲茶宜熱宜少,不飲尤佳,空腹最忌之。」古人認為如果喝冷茶,會使濕濁凝聚成痰;大渴及酒後飲茶容易傷腎,使人腰腿及小腹冷痛,並患水腫、肢體痙攣疼痛等疾病。因此,飲茶宜熱宜少,尤其是空腹最忌喝茶。體質壯、偏肥胖、易上火的人宜喝茶;體質瘦小、氣血薄弱的人則要少喝茶。飢餓時不宜喝茶,生病期間不宜喝茶,服中藥也不能用茶水,隔夜茶不宜喝。

郭志紅介紹,濃茶傷身,喝太多濃茶會引起骨質疏鬆。很多人相信濃茶能解酒,因為解酒需要多排尿,卻不知多飲濃茶會對身體有傷害。要解酒的話,不如吃點清爽的水果,也可以讓人多排尿。

《本草綱目》記載:「除煩去膩,世故不可無茶,然暗中損人不少。空心飲茶入鹽,直入腎經,且冷脾胃,乃引賊入室也。唯飲茶後濃茶漱口,既去煩膩,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堅齒消蠢,深得飲茶之妙……李時珍早年氣盛,每飲新茗必至數碗,輕汗發而肌骨清,頗覺痛快。中年胃氣稍損,飲之則覺為害,不痞悶嘔惡,即腹冷洞泄。故備述諸說,以警同好焉。」這段話的大意是,飲茶可讓人除心煩去油膩,然而卻不知茶也會暗中使人受傷。空腹飲茶又加鹽者尤其傷腎,且使脾胃受寒,宛如引賊入室。唯有餐後以濃茶漱口,既去油膩,又不惹脾胃,並且茶可以堅固牙齒,消除蠢蟲,為飲茶之妙處。李時珍自己年輕時飲茶較多,也很愜意;中年以後,胃氣減弱,飲茶則受其害,或為胸悶嘔吐,或為腹冷泄瀉。

總之喝什麼茶,怎麼喝,要根據自身情況來合理選擇,這樣才能更好享受茶的滋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