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堅定文化自信 讓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作品走出去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定文化自信”號召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偉大號召。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何讓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文藝作品真正走出國門,面向世界?關於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解讀。


首先,那些片面反映中國人落後、愚昧和局部不公的作品,以及那些趣味低俗、立意不高、嘩眾取寵的作品都不是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文藝作品。


那麽,什麽樣的文藝作品代表中國文化形象呢?


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就其內在品質而言,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體現為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就是跨時代、跨地域、跨文化,對當今時代,對全人類的發展仍然具有積極意義的中華傳統文化。


第二,體現為蓬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突出、最核心、最典型的時代精神的表征。


第三,體現為普遍典型的人民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種高於就在於體現人們生活現實的典型性、普遍性方面。不朽的藝術作品正是因為反映人民群眾典型的生活狀態、普遍的情感訴求與內在精神追求而成為經典。


其次,如何才能創作出這種文藝作品呢?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在作協、文聯兩會的開幕式上已經給我們做出精辟的理論概括和思想指導,簡單來說,可表述為三句話。


一是扎根人民,反映人民心聲,來源於人民生活,體現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有內心的衝突和憂傷的現實人物真實心理,體現時代人物的典型。


二是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開拓創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在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成果的基礎上實現。


三是內容健康向上,形式不拘一格。


對此,我國文藝界、學術界已經形成共識,筆者不再展開闡述。


但是,我們還要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習近平文藝思想進一步扎根落地到具體的實踐,從而真正創作出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時代文藝作品?


我們認為應推出相關制度。如藝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體驗生活制度。我國近代音樂史上,生年僅有23歲、並未受過系統專業音樂教育的聶耳,能夠寫出《義勇軍進行曲》《碼頭工人歌》等幾十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作品,是與他扎根人民,走進勞動一線、戰鬥一線,融入人民群眾的創作方法是有關係的,因為在與人民大眾共勞動、同作息、朝夕相處的日子裡,他把生機勃勃的社會生活凝練成藝術的語言,表達出人民群眾心裡最深沉的情感與內心的願望,因此,他的作品一經推出,便傳唱開來。冼星海也是一樣,在延安時,創作了《黃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中國音樂的不朽經典,但他後來到了蘇聯後,雖然作曲技術更加嫻熟、高超,卻沒有創作出像之前那樣的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作品。目前,我們的藝術家多在體制內,如沒有相關制度,讓他們從日常工作的繁縟瑣事中擺脫出來,僅靠走馬觀花的采風,想要創作出那種直入人心的經典力作是不容易的。


另外,可推出中國文化形象文藝家代言人制度。藝術是人的內在精神的外部顯現。人品決定藝品,人格決定藝格。只有高尚的人格的藝術家才可能創作出高尚的藝術作品。杜甫、貝多芬、席勒、米開朗基羅、伏爾泰、列夫.托爾斯泰、泰戈爾等世界文藝巨匠,莫不有著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與濟世的情懷,否則,是不可能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人們團結成兄弟”這麽感人的詩句,不可能創作出《命運交響曲》《戰爭與和平》《最後的晚餐》這樣震撼人心的作品。所以,要講好中國故事,不能忘記講好中國藝術家的故事,他們是人民的一份子,對他們人格建設,就是我們社會良心的建設,就是對中國當代文藝靈魂的建設。只有,這種人格高尚的藝術家成為我們時代的精神榜樣,才可能逐漸走出現在“小鮮肉”當道、低俗文藝盛行、銅臭氣彌漫的一時局部的不良社會文藝之風。


中國文藝作品如何真正走出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走出去”語義過於寬泛,如那些到國外院線一日遊的電影,在國外幾百人的小劇場演出一二場的作品,以及那種片面表現中國落後、愚昧的文藝作品,都不是真正地走出去。真正走出去可通過兩個量化指標來界定。


其一,體現健康的中國文化形象,具體表現為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時代精神與典型的人民精神三種內涵的作品。


其二,借用經濟學的詞匯來表達,就是要實現中外文化的貿易平衡或順差。當前美國好萊塢的大片已佔據我國電影票房的半壁江山,甚至英國的“哈利波特”“007”、印度的“摔跤吧,爸爸”這樣的作品都高居中國內地票房的前列,可以說他們已經成功地走進來了。而反觀我國,有哪些作品走出去,叫好有叫座。當然,我們不是沒有,如早期的李小龍就是一個很好的成功樣板,但距離今天已很久遠。


如何改變這種被動局面?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兩點。


細化文藝作品類型,盡快實現文藝市場機制的國際對接。因為文藝作品類型不同,其情況也千差萬別,所以要細化文藝作品的類型。電影文化市場的國際對接機制較好,而音樂等藝術門類的對接工作相對滯後。而這種滯後,明顯地妨礙了中國文藝作品的國際化傳播。舉個例子,2009年筆者參與國家新聞總署中國標準樂譜出版物號標準起草,該標準已於2012年頒布。但至今沒有實施。這個樂譜出版物號有什麽意義呢?就是可以通過申請,給每一個原創音樂作品注冊一個國際樂譜出版物號,就像給每個作品安上一個身份證一樣的唯一標識。這個標識可以用於出版和髮型,同時也會將樂譜相關資訊納入到國際標準樂譜出版物編碼系統中。通過這個系統,尤其是國際中心每年編制出版的作品索引,任何一個國家的音樂出版商、音樂表演團體都可以聯繫到相關的版權所有人。這樣,這些作品,就可以通過合法的途徑獲得並用於演出和出版。而我們國家現在采取的是書號作為標識進行音樂作品出版,所以,導致國際上根本不會知道我們國家每年都出版了多少樂譜類音樂作品。有時即使知道,也難以通過順暢的途徑獲得商業使用權。再說一個例子,這些年葉小綱的“中國故事——葉小綱交響音樂作品”在國外大約每年有20場左右的音樂會在各地上演,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從國外留學到拿到各種國際比賽獎項,使個人品牌的作品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成為國際著名的音樂出版商的簽約作曲家,所以,他的作品只要完成就會在國際上出版並在全球範圍內傳播。通過這個管道,許多像俄羅斯等地音樂團體就能夠很方便地獲得樂譜,並聯繫到出版商用於商演。雖然這些只是個例,但可以給予我們啟示:如果我國文藝市場機制上能夠實現與國際對接,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原創音樂作品走出去。


建立穩固的國際文化交流與作品推介平台


汽車沒有了發動機,別說走出去,即使抬出去也很困難。所以,要讓中國文藝作品真正走出去就要建立這種持續驅動與推進工作的機構或平台。這方面,圖書有中國圖書國際貿易總公司,電影界有個北京電影節,通過這兩個平台,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圖書版權輸出,也有大量的國際商業電影合作的項目簽訂。但可惜的是在其他許多部門藝術領域,目前還沒有這樣的平台。反之,說明在這些方面可開拓工作的太空很大。相信,如果各部門藝術界利用現已形成機構網絡資源,建立原創文藝作品的國際文化交流與貿易業務洽商平台,一定會助力中國文藝作品走出去。因為在當前全球範圍內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大多的文藝作品不僅具有文化的屬性,同時具有商品的屬性。只有那些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中國文藝作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得到更多的推介,才可能得到更多的關注與市場接受,如果國際市場對這些作品有了較為普遍的接受,那我們就可以說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中國文藝作品和中國文化真正走了出去,並且以一種高昂且自信的姿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