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套盔甲12兩,明末正面人物徐光啟也吃回扣?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那篇《明軍兵器真的那麽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曾提及明末大臣徐光啟的一套鎧甲竟要12兩白銀。有讀者對此很好奇,對於當時的鎧甲,12兩很貴嗎?徐光啟不是明末的正面人物嗎?他難道也會在製造鎧甲時趁機撈錢嗎?

▲徐光啟石雕

說起來,明末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西法黨”的標誌性人物徐光啟,在歷史書上基本是個很正面的人物。徐光啟在歷史上比較出名的主要有三點,一是在推廣、翻譯西方科學技術書籍做出了很多貢獻;二是引入紅夷大炮等新式軍備;三是招募葡萄牙雇傭兵參與對後金的作戰,開啟了明朝招募葡兵的先河。

▲徐光啟畫像,作者李世南

然而,要注意的是,面對明末那個政治環境,獨善其身這事其實很難。而一個人往往也是有很多面的,不是非黑即白的。徐光啟作為一個典型的明末官僚,還是有很多當時官員的通病的:比如為了給自己謀求政治資本,或者基於推銷自己的目的,往往會與他人或政敵之間相互貶低,乃至於誇大抹黑,然後該撈錢的時候,也會撈錢,隻不過是尺度和吃相的區別罷了。

▲徐光啟與傳教士利瑪竇畫像

比如徐光啟那12兩銀子一套的盔甲。在薩爾滸戰敗以及遼沈失陷之後,徐光啟曾在奏疏裡比較明軍盔甲與後金盔甲之優劣,“臣又見在遼回還人等,言賊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故鮮營對壘,被奴步兵驟進,將拒馬木登時撤去,鮮兵非無銃箭,而無可奈何者,甲堅故也。我兵盔甲,無如略彷赫連氏之製,而即於軍中製造,既皆荒鐵,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誰能抵敵?”可以說詳細描述了後金盔甲之精良以及明軍盔甲之朽爛。

但正如《明軍兵器真的那麽差嗎?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刀連牛都砍不死》一文所說,徐光啟那段話大部分都很靠譜,但在“荒鐵”上打了埋伏。這個就如韋小寶曾經說的那樣“說假話的最高境界就是九真一假”。而徐光啟加入那一句自己的私貨,就是為了推銷他那12兩一套的盔甲。那麽12兩一套的盔甲很貴嗎?

《工部廠庫須知》裡曾詳細記載了明朝製造2456套紫花布甲的花費,各項材料費四千八百五十七兩三錢三分六厘四毫二絲,工食銀五千九百五十兩,加起來一共是10807.33642兩。就是說一套紫花布面甲加上頭盔也就是4.4兩;而徐光啟眼中精良無比、部件齊全的後金盔甲,根據其檔案記載也就是8兩一副。即徐光啟的盔甲比明軍紫花布甲貴了近2/3,比後金的全裝甲貴了1/3。

當然,如果盔甲好,貴點也很正常。那麽徐光啟的那套盔甲真值12兩嗎?那也未必,筆者在《武備要略》裡找到了對那套盔甲的材料要求記載。按描述這幅盔甲的身甲部分要用閩鐵100斤,雖然沒說頭盔和臂手,但根據《遼東檔案》等相關記載,頭盔一般要10~20斤、臂手要25斤,因此算上頭盔臂手,按最大值145斤來計算;煤炭要四到五擔,就按5擔來計算;木炭要十數擔,折中按15擔來計算,根據《廣東通志》的記載,當時每擔可容六十斤;

此外還要藍棉布2匹;棉線4兩;絨繩4兩;生漆6~8兩,按8兩來計算。作者在《工部廠庫須知》中也找到了關於這些材料的價格,其中:木炭每百斤3~3.5錢,煤炭每百斤1.3錢,建鐵(即閩鐵)每斤0.16錢,白棉布每匹長三丈二尺共3錢,到染局染成青色每匹要0.75錢,絨繩每斤9錢,白棉線每斤1.2錢,生漆每斤0.65錢。

由此計算可知,建鐵23.2錢+木炭31.5錢+煤炭3.9錢+棉布7.5錢+棉線0.3錢+絨繩2.25錢+生漆0.325錢一共是6.8975兩,而當時明朝一副盔甲需要工食銀2.4兩左右,這樣其造價加起來也就是9.3兩左右,略高於後金的8兩盔甲,但距離12兩還有比較大的噱頭的。很顯然徐光啟在虛抬報價,也難怪其主張的鎧甲沒有得到規模採用和推廣了。

如果說這12兩一套的盔甲,徐光啟虛報一點價格,是為了引進西式軍備弄點錢之類,似乎還能說得通。但其招募葡兵的過程,則可以說充滿了不靠譜與妄言了。

▲徐光啟與傳教士利瑪竇,圖片來自網絡

明朝最早招募葡兵實在崇禎元年。在徐光啟的努力下,崇禎決定從澳門購買火炮並招募炮師,不過這次人數很少,只有公沙和陸若漢帶領的不到三十人前往北京,之後這些人在明朝境內呆了三年三個月,幫助徐光啟、孫元化等西法黨鑄造火炮、教練軍隊。然而好景不長,因為孫元化的能力低下,登萊之變愈演愈烈,最終一發不可收拾。這些葡兵在登州與叛軍激戰的過程中或死或逃,是後查驗戰死12人,逃走15人,葡兵第一次北上就這麽結束了。

其實徐光啟本不打算就隻招募這些人,他堅持認為西炮只有西人才能發揮最大威力。於是在崇禎三年四月,他上疏請求大量招募葡兵北上。他在書中辯解,之所以葡兵沒能在己巳之變中發揮作用,就是因為人數太少,無法殺敵,因此希望再去澳門招募四百人來,之後在奏疏末尾不忘吹噓一句“不過數月可以廓清畿甸, 不過二年可以恢復全遼 ,倘用漢(陸若漢)等所致三百人前進, 便可相藉成功。”

隻用三百葡兵便可數月廓清京畿、二年恢復全遼。這句話可謂驚天地泣鬼神,給年輕的崇禎皇帝打足了雞血,也可能此時的崇禎帝還沒有從袁崇煥“五年全遼可複”的豪言壯語中清醒過來,看到個五年都不用只需要二年的,竟然在不久後就同意了這次招募,並下令廣東等地官員提供一切必要幫助並護送進京。之後在六月份,薑雲龍、陸若漢等人便帶著徐光啟的信件和崇禎帝的口諭,前往澳門募兵,澳門議事會經過商討後,決定派出包括葡萄牙人和當地華人在內的300人北上。

▲崇禎皇帝畫像

但招募葡兵一事朝中並非都這麽樂觀,比如禮科給事中盧兆龍,反對最為強烈。他在奏疏中對崇禎極力駁斥徐光啟的西銃宜用西人,他認為與其花這麽多錢去澳門招募,不如拿來去閩粵等地征調工匠、炮手,他們鑄造技術精良也善於使用紅夷大炮,“堂堂天朝, 精通火器、能習先臣戚繼光之傳者, 亦自有人”。對此徐光啟於六月上疏辯解,將荷蘭人與葡萄牙人區分開來,對崇禎說雖然荷蘭人屢次作亂,但葡萄牙人並不如此,他們希望依靠中國來對抗荷蘭人,並在最後再次強調,只要用這三百葡兵做前鋒,就能“進取於東, 問罪於北”, 兩年之後就能“威服諸邊”。

此時的徐光啟已經不滿足於兩年平遼,而是兩年威服諸邊了。對這種說法,盧兆龍更加不屑,他隨後上疏對徐光啟兩年威服諸邊的說法表達強烈質疑。他在奏疏中說,“(徐光啟)而謂欲進取於東、問罪於北, 此三百人可當前鋒一隊, 臣未敢輕許。若謂威服諸邊二年為約, 則愚所未能測也。果能二年得志, 以省兵力, 禮臣正當自信而肩任之,效與不效, 與天下共見之, 又何必以去就爭哉。”

最終,在各方強烈反對下,葡兵中途折返重回澳門,而明朝在他們身上卻已經花去了大量物資。僅在崇禎三年七月,朝廷就撥發了六萬兩白銀用作這三百名葡兵的安家費、衣甲、行糧以及月糧等薪酬,也就說一個葡兵要花200兩,其待遇之優厚前所未有,也遠遠超過當時明朝所有軍隊。當時明軍一名精銳家丁,安家費、衣甲、行糧以及月糧全部加起來也不超過30兩。事後因為葡兵最終沒能北上,廣東官員決定追回部分餉銀,並派負責追餉的廣州府推官顏俊彥,扣留了澳門派往廣州購買絲綢的商船和通事王明起。最終還是崇禎下令不再追回,此事才告一段落。 

徐光啟能力肯定是的有的,所以300葡萄牙人就乾掉後金軍這事,他自己真信嗎?然後那六萬銀子到底去哪了,在葡萄牙人身上到底花了多少,這事就很值得推敲了。說到底,在明末的記載裡,經常可以看到官僚士大夫們如何正義凌然、心憂國事,以及痛斥奸佞等等,但大明就這麽亡了。難道這事都要怪皇帝昏庸、權閹亂政、以及老百姓“不作安安餓殍”嗎?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黑雲,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