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些傳承數千年的漢代首飾,總有一款適合你的“她”

古人雲“女為悅己者容”,愛美是女人的天性,那些或是高雅華貴,或是自然別致的首飾怎會缺席她們的生活呢?2000多年前的漢代女性當然也不例外。

古人已經意識到首飾對於女性的重要性了,他們說恰當得體的首飾能夠更添女性溫柔嫵媚之氣質,令其光芒四射;若是手殘黨,即便是妙齡佳人,美貌也會遜色,就像是“花藏葉底,月在雲中”,真是聞名不如見面了。

先要說明的是,首飾的含義有兩種,最初指的是裝飾頭髮的用品,即發飾,所謂“珠翠寶玉,婦人飾發之具也”。後來首飾的範圍擴大了,凡是可以用來使人變美的一切飾品都被稱為“首飾”,如戒指、項鏈、耳墜、玉佩等等。文史君今天所說的便是前者。

說到首飾,先要提及漢代婦女的發式。當時的婦女發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椎髻,是一種大眾發式。一是盤於頭頂的高髻,這種發髻梳起來非常繁瑣,主要在宮廷及貴族婦女中盛行。一是垂至腦後的墮馬髻。據《後漢書》記載,這種髮型是外戚梁冀之妻孫壽創製的,風靡一時,洛陽貴婦紛紛效仿。首飾主要用來裝飾高髻,另外兩種發式很少插戴飾物。

一、發簪

發簪,又稱“發笄”。發笄有兩種,一種是安發之笄,用來固定發髻,男女通用。另外一種是冠笄,為男子所獨有,用來固定所戴之冠。

發簪的材質很多,金銀簪、象牙簪、玉簪、玳瑁簪常見於皇室及貴族,其他如木簪、荊簪、竹簪等常為普通人所用,偶爾還會見到骨簪、石簪。

漢代的玉簪最為貴重。漢武帝非常寵愛妙麗善舞的李夫人,在她的宮中曾取用玉簪搔頭,后宮眾人紛紛仿效,基本都用玉簪,使玉的身價倍增,因而玉簪也被稱為“玉搔頭”。

還有一種用玳瑁製成的玳瑁簪也很出名。《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在離開焦家之前,腳著絲履,頭上便戴著玳瑁簪。玳瑁簪還可飾以珠玉。漢樂府《有所思》中深情的女主人公原本打算將“用玉紹繚”的雙珠玳瑁簪贈給遠在大海南的情人,聽說所思之人有他心後方才作罷。

發簪式樣繁多,主要體現在簪首,有是圓形,有的是如意形,還有的是耳挖形,使其一物兼兩用。但更常見的是動物形和花頂形,前者有龍鳳、孔雀、麒麟、遊魚等,後者則包括梅花、菊花、蓮花、牡丹花、桃花等。鳳簪最受時人看重,這與漢代社會崇拜鳳鳥的風俗密切相關。

二、發釵

發釵,與發簪作用類似,用來插發。發釵應該是受樹杈枝丫形式的影響,劉熙《釋名?釋首飾》曰:“釵,叉也,像叉之形。”因而釵製成兩股,而發簪只有一股。

用來製作發釵的材質很多,包括金、銀、玉、翡翠、琥珀、珠寶等,貧寒女子還會使用銅、鐵甚至動物骨來製作發釵。

釵首變化多端,有的製成花朵形,有的則是雀形或飛燕形。漢昭帝時期,宮廷中曾流行過一種玉製的飛燕釵,又稱“玉燕釵”。另外,金爵釵、鳳頭釵、合歡釵也很有名,往往都是貴族婦女所用。

對農家婦女而言,荊釵才是她們所用之物。有的荊釵確實是用荊條製成,後來銅、鐵之類的發釵也被稱為荊釵了。荊釵布裙是普通農婦的標配,梁鴻之妻孟光便是著荊釵布裙,與夫君舉案齊眉的。古代婦女在尊長面前有時謙稱“荊婦”,據說便是由此而來。

兩漢時期,銅釵似乎最為常見,其中一種三子釵在東漢時期頗為盛行。這種釵為銅製,長不足20厘米,中間為長條形橫框,兩端是對稱的三叉形,稍微複雜的在中間的一股上再分為兩叉,成“品”字形。三子釵,又被稱為“三珠釵”,更多的是在節日盛裝時佩戴。崔瑗在《三珠釵銘》中寫道:“元正上日,百福孔靈。鬢發如雲,乃象眾星。三珠橫釵,攝發鑽靈。”

三、步搖

漢代婦女發飾中最令人心動的大概要屬步搖了。何為步搖?劉熙《釋名?釋首飾》曰:“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也。”一步一搖,搖曳生姿。

步搖從發釵發展而來,在釵上綴有活動的珠玉等。步搖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宋玉《風賦》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搖。”西漢早期的步搖形製相對簡單,從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帛畫來看,當時的只是在發釵上飾有幾顆晶瑩剔透的圓珠而已。

到東漢時步搖製作極為繁瑣,材質華貴,進入了禮服的範疇。《後漢書?輿服志下》雲:“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先用黃金絲做成底座,纏繞成桂枝狀,再飾以白珠,還有熊、虎、赤羆、天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種神獸。步行時,金枝、珠玉共相顫動,更添女子步態之美。這種步搖僅為皇后謁見宗廟時所佩戴,貴人及其以下無權佩戴。

四、簪花

古代婦女簪花最盛者當屬唐、宋。唐代畫家周昉所畫《簪花仕女圖》便是我們顯示了當時的婦女風尚。事實上,以鮮花簪首的風俗在漢代也已出現。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的女俑發髻高聳,其上便插著四朵碩大的菊花。

與珠寶翠面相比,鮮花隨處可見,各階層婦女都可用來裝扮自己,“晨起簪花,聽其自擇,喜紅則紅,愛紫則紫,隨心插戴”,可多可少。季節不同,簪花也不同。春季用的是牡丹、芍藥,夏季則用石榴、茉莉,秋季則是菊花。秋葵是漢人常吃的蔬菜之一,它開出的花朵非常漂亮,據說也會用來簪發。

此外,漢代婦女還有巾幗、華勝等發飾。巾幗是一種用假發製成的與發髻類似的帽狀飾物,用時套在頭上即可,巾幗上面還可以佩戴其他飾物,比如簪、釵等。巾幗可以作為禮品贈送,比如漢明帝曾將母親陰皇后的巾幗贈送給弟弟東平王劉蒼。華勝,又稱“花勝”,是一種花型飾物,用金、銀、玉等製成,佩戴方法與三子釵有些類似。在漢人的觀念中,西王母便是佩戴華勝的神仙人物。

文史君說: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漢代的首飾材質來源廣泛,凡是能夠見到的材料幾乎都被嘗試用來製作首飾,以期滿足各個階層的婦女需求,這基本奠定了後世首飾的格局。漢代絢麗多姿的首飾,不僅裝點了漢代貴族女性的日常生活,也為那些普通婦女帶去了一抹亮色。

參考文獻:

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婦女妝飾》,學林出版社1997年版。

徐傑舜主編:《漢族風俗史》第二卷,學林出版社2004年版。

鍾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史?漢魏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苗:《珠光翠影》,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

孫機:《從歷史中醒來:孫機談中國古文物》,三聯書店2011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 微雨燕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