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技術霸凌!打著大數據的幌子侵權

摘要

中青評論

面對打著大數據的幌子侵犯隱私的APP,必須扎好法律與制度的籬笆,打擊互聯網技術霸凌的囂張氣焰。

安裝一個跟通訊毫無關係的APP,竟被要求讀取通訊錄、相冊、日程等各種權限。想到自己的隱私正面臨著面臨虎視眈眈的覬覦,立刻點下“拒絕”鍵,卻被告知無法完成安裝。無奈之下,只能被迫“自願”。

這種場景,大部分智能手機用戶不會太陌生。然而,在互聯網的觸角已經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智能手機裡的各種APP也無處不在地參與著我們世界建構的當下,即使苦不堪言,也只能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互聯網的技術霸凌面前,我們真的沒有選擇權。手機APP要求權限過多、過度收集信息非常普遍,則成了被吐槽和投訴的技術霸凌“重災區”。

那麽,眾多APP為何冒著被罵的風險,如此熱衷於索取信息訪問權限呢?

“大數據時代,沒人知道哪些數據會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重點,所以,擁有足夠多的數據才是重點。搜集的數據越多,行銷價值就越大。”一位從事互聯網行銷的業內人士點破了其中奧秘。

這還牽涉到APP的大數據模式。智能化時代,APP都在努力變得更加精準,根據不同閱聽人的個人喜好,進行靶向推薦。實現差異化、分眾化推送的基礎,便是對每一個個體的多維度信息獲取。

APP推送的每一條信息,都是在獲得用戶信息授權後,企業數據挖掘所形成的數字化資源。在此基礎上描摹用戶的畫像,分析其行為與需求,然後與商家聯合後對用戶進行精準推薦,希望以此迎合用戶喜好,滿足用戶需求。

得到的信息數據越廣,APP就越有可能對用戶的日常生活、工作、言行舉止進行全方位監測。然而,這種大數據模式成立的前提,是必須在“知情-同意-授權”的原則下正當獲取,而非背著用戶私自竊取,更不應該剝奪用戶的選擇權——不同意就等於放棄安裝。

大數據環境下的差異化推薦乍一聽很美好,好像擁有了一個貼心的私人管家,但如果這個私人管家時時刻刻窺視著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還能安心過日子嗎?

智能手機是人們目前常用的移動互聯網終端,存放著用戶的社會交往、行為喜好、生活規律、账號密碼、照片視頻等隱私數據,甚至還包括商業機密文件。一些APP越界獲取權限,用戶不小心就掉進“天羅地網”。個人信息隨時處於“裸奔”狀態,面對某些APP的“數據劫持”,自己幾乎變成一個毫無隱私的“透明人”。

毫無疑問,過度索取訪問權限是不符合相關規定的。個人信息的權利屬於用戶自己,任何手機應用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應先取得用戶本人同意。同時,APP的隱私協議不可要求用戶一概性授權使用個人信息,必須明確向用戶告知收集個人信息的具體範圍,如何使用收集到的信息,以及在保護用戶信息方面采取的相應措施等。

面對打著大數據的幌子侵犯隱私的APP,必須扎好法律與制度的籬笆,打擊互聯網技術霸凌的囂張氣焰。

2018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就對個人信息和個人敏感信息、個人信息的授權同意及明示同意做出明確規定。當個人信息主體拒絕時,也不應以此為理由停止提供核心業務功能,並應保障相應的服務質量。今年3月15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也聯合發布了《關於開展App安全認證工作的公告》及實施規則,以規範App收集、使用用戶信息特別是個人信息的行為,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

儘管App安全認證的框架已定,但仍存在許多邊界不夠明確的地方。例如,細則中出現了重大信息安全事件這一概念,但現行法律對於如何界定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尚無明確規定。

在合法條件下,權限索要還觸及到另一個痛點——隱私保護與數據效率之間的矛盾與衝突,這就需要市場與技術的力量參與平衡。

撰文/呂京笏

微信編輯/王鍾的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