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生娃若是國事 財政就要支持

  生娃若是國事,財政就要支持

  來源:北京商報

  日前,《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表示,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情,也是國家大事。

  最近這些年,關於中國人口政策的討論,經久不息。老齡化和人口紅利消失,迫使全社會重新考量人口的意義。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口出生率為12.43%。,比2016年下降0.52%。。

  精英著急了,開始呐喊。但年輕人更多是戲謔和吐槽,好像事不關己。

  漫長時間跨度的獨生子女政策,既成功降低了生育率,也同時壓製了人們的生育意願,多子的文化觀變得淡薄。事實上,即使沒有計劃生育,工業化和城市化本身,就是一個降低生育率的過程,各國皆然,無論東西,只要是發達經濟體,都面臨著人口增長放緩甚至減少的壓力。

  在中國,養育孩子的直接經濟成本愈來愈高,同時高房價和看護資源的稀缺,都嚴重掣肘著年輕人的生育意願。這也是為什麽全面“二孩”政策放開之後,並沒有出現人們預想中的生育高峰。因此,提高生育率,不能再有線性思維,以為完全放開生育政策就能形成反轉。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家庭和部門所能消化的,必然需要國家整體上給予政策傾斜,對家庭進行個稅減免甚至補貼,並增加嬰幼兒撫育資源的供給。

  根據汲汲於人口問題研究的攜程創始人梁建章的分析,大部分低生育率國家將GDP的2%到5%用於鼓勵生育。照此標準,中國至少要花2兆來鼓勵生育。具體方式可以是稅收減免和現金補貼。

  就像人民日報所言,生育孩子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特殊意義。不想生育只是很多人面對巨大現實壓力而被動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中國依靠龐大的人口紅利實現了大發展,而面對低生育率,政府應該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從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現在的政策激勵顯然遠遠不夠。隨著經濟的逐步放緩和養老醫療等剛性支出的增長,財政能否承擔生育成本不得而知。養老已經成為財政的重大不確定性,為此國家已經降低養老金增速、推動延遲退休以及稅延性養老保險。相比養老的“近憂”,生育還算是“遠慮”,在國家財政支出的名單上,可能目前並不享有優先位置,但我們遲早要面對。

  經濟越是發展,我們可能越是需要將資源投入到民生和公共服務上,投資型財政無法貫穿發展的全程,而只能是階段性的。要素和資本的收益正在邊際遞減,而且加快遞減。愈往後,唯有人力升值,唯有創新升值,人口即國運。教育、醫療、養老、生育、住房以及產權和知識產權,這些圍繞人力和知識打造的制度環境,才是一國經濟最根本和核心的競爭力。

責任編輯:魏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