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明節!這些事,一定講給孩子聽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清明是如何由來的?清明有哪些習俗?老師家長們,這些關於清明的知識你們都知道嗎?又該如何講給孩子聽呢?

清明由來

清明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後來,清明節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宋元時期,清明逐步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今天,清明除了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也是國家的法定假日。這一天,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因此,清明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也有歡樂賞春的喜慶氣氛。

品讀清明

過節

逢到節令,我們依著老例祭祖先。我家過節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狹窄,三桌沒法同時祭,只得先來兩桌,再來一桌。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齊的全套,就取雜色的來應用。蠟盞彎了頭。香爐裡香灰都沒有,只好把三枝香擱在爐口算數。總之,一切都馬虎得很。

供了香,斟了酒,接著就是拜跪。平時太少運動了,才過四十歲,膝關節已經硬化,跪下去隻覺得僵僵的,此外別無所思。從前父親跟叔父在日,他們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顯得很肅穆,一跪三叩之後,又輕輕叩頭至數十回,好像在那裡默禱,然後站起來,恭敬地離開拜位。所謂“祭如在”,“臨事而敬”,他們是從小就成為習慣了的。

幾個孩子有時跟著我拜;有時說不高興拜,也就讓他們去。焚化紙錠卻是他們歡喜做的事情,在一個搪瓷面盆裡慢慢地把紙錠加進去,看它給火焰吞食,一會兒變成白色的灰燼,仿佛有冬天撥弄炭火盆那種情味。孩子們所知道的過節,第一自然是吃飯時可有較好較多的菜;第二,這是家庭裡的特種遊戲,一年內總得表演幾回的。至於祖先會扶老攜幼地到來,分著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頓之後,又帶著錢鈔回去:這在孩子是沒法想像的。

節選自《過節》/ 葉聖陶 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

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複歇,

遙聽弦管暗看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歐陽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清明習俗

祭掃

掃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並於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踏青

又叫探春、尋春、郊遊,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代的人們把風箏放上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過去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蕩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漢代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唐代蕩秋千十分流行,並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

緬懷先烈,銘記英雄,吾輩自強

今日清明,“多少男兒浴血中,衛我中華一脈同”。他們,以血肉之軀為祖國做出了不朽貢獻;他們,用青春和熱血捍衛了祖國的尊嚴。今天,不管你身在何處,請向100多年來,所有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英勇捐軀的先烈致敬!緬懷先烈,吾輩自強!

來源 | 人民日報公眾號

綜合自 | 人民日報微博、人民日報微信、新華網、中國氣象網等

責任編輯 | 趙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