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將研發高速磁懸浮、真空飛車

  15日上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閉幕會前,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舉行了本次大會的最後一場“委員通道”。亮相的10名全國政協委員中,有多名是“理工男”。這些科研和產業界的大咖們,帶來了關於“中國製造”的諸多好消息。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仇惠棟

  無人駕駛:有望三五年後代替司機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巨集表示,人工智能是堪比工業革命的一場“大革命”,它會在很多領域給我們帶來非常不一樣的體驗,是未來中國20年到50年經濟成長重要的推動力之一。

  “汽車工業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從來沒有碰到過今天像人工智能、無人駕駛帶來的挑戰。”被問及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進展時,李彥巨集表示,工信部部長苗圩此前表示,8-10年內可看到無人車的量產,他覺得實際情況會更樂觀。“無人車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今年會推出小規模量產無人車,沒有方向盤和駕駛位的。”他介紹,這款車初期在封閉路線(比如景區和碼頭)上運行,明年起和主流車廠合作,會有家用轎車出現。明後年,這款家用轎車可以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狀態,雖然不是完全不需要人,但在一些常用的路線上,比如高速路上就不用管了。“比如北京到上海,開上高速就可以不用管了,吃著火鍋唱著歌,到了上海會提醒你要下高速了要接管。”李彥巨集說。

  中國芯片:與巨頭並跑,爭取彎道超車

  中國步入人工智能時代,如果沒有自己的芯片,會帶來很多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說,集成電路芯片是資訊革命的核心技術和主要推動力,互聯網科技公司的APP大行其道,其背後是由許多芯片支撐海量數據的計算、處理、傳輸和通信。

  “每年國家進口的最大物資不是石油、天然氣、糧食,而是芯片,每年進口額2000多億美元,”鄧中翰表示,沒有芯片的安全,就沒有資訊安全和國家安全,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自己研發。1999年,鄧中翰帶領“星光中國芯”團隊回國,致力於自主芯片的研發工作,將數億枚芯片打入國際市場,徹底結束了中國無芯片歷史。

  近期,他們圍繞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星光智能一號”,具有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處理器,今年還將發布“星光智能二號”,這個芯片能耗更低,運算速度達到第一代的16倍。

  鄧中翰坦言,我國的芯片產業與世界領先水準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今後要在成熟技術路線上追趕國際巨頭;要在市場旺盛的一些新興領域與國際巨頭並跑,爭取彎道超車;需要有換道超車的思維,敢於在國際前沿的無人地帶來自主創新,制定標準,打造新動能、新模式和新產業鏈,實現領跑。

  港珠澳大橋:跨海工程技術領先全球

  港珠澳大橋即將建成通車,這一超級工程有了哪些創新?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港珠澳大橋的建成,表明中國在超級跨海工程的技術、裝備和管理等多個領域進入世界領先行列。在建設過程中,上百家部門、上千名科技人員先後開展了三百多項課題研究,創新了海上裝配化橋梁、人工島、海底隧道等工程理論和核心技術,並且建立了工業化建造體系。他介紹:“形象地說,就是把橋梁和隧道都在工廠裡製造後,再用大型設備運到現場,在海上拚裝、在海底對接,鑄就高品質的大型跨海通道。”

  蘇權科說,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重大成果。一是跨海橋島集成工程的核心技術與標準體系,這些成果可以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打下基礎。二是首次由粵港澳合作共建重大工程,創立了三地協同決策、協調發展和協商解決爭端的管理機制,這些成果在合作共建項目領域有更大價值。

  高速鐵路:將研發真空管道飛車

  高速鐵路已經成為中國製造的“代表作”享譽全球。未來的高鐵還會帶給我們哪些驚喜?全國政協委員、京滬高鐵建設總指揮、中國工程院院士盧春房介紹,未來我國鐵路建設繼續保持高位運行態勢,到2025年中國的高鐵運營裡程將達到3.8萬公里,將使更多人能夠乘坐高鐵。

  回顧中國高鐵的崛起之路,盧春房表示,在管理創新方面,我國在高鐵建設運營中創建了標準化管理的模式,創立了動態驗車的方式,創建了項目整體品質管理體系,為高鐵的建設保駕護航,實現安全可控、品質優良。在技術創新方面重點做了兩項工作:一是“補短板”,把非自主化的部分實現自主化,實現了完全的自主化,目前已經有225個複興號動車組奔馳在祖國大地上。二是“上水準”,保持我們已有的先進技術優勢。

  談到未來我國高鐵的發展,盧春房表示,除了繼續保持我國鐵路建設高位運行態勢以外,在科技創新方面要重點做好幾項工作:一是安全高鐵。通過“人防、物防、技防”共同確保鐵路安全;二是智能高鐵,要研發環境感知、自學習、自覺測擋智能技術等;三是更快高鐵,要研發高速磁懸浮列車、真空管道飛行列車;四是綠色高鐵,要研發更節能、更環保、噪音更小的動車組等。“對於公眾而言,將來的高鐵會更加安全舒適,更加方便快捷。”

  基礎研究:學術影響力躍居世界第二

  “科技強才能國家強、只有基礎強才能科技強,這是金科玉律。”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說,基礎研究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也有可能成為創新驅動的短板。基礎研究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是人才培養的周期長,不能拔苗助長;第二是從基礎研究到經濟社會應用的鏈條長,很難用短期的績效來評估;第三是基礎研究的探索性強、可預見性差。“不能按照設定的計劃來發展基礎研究,要長期和穩定呵護基礎研究的發展。” 他強調。

  他介紹,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非常迅速,學術產出居世界第一,學術影響力躍居世界第二,可以角逐國際大獎的成果正在出現,呈現了從數量到品質同步發展的好趨勢。“基礎研究投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加油費’,因此我向國家建議,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將基礎研究佔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比例由目前的5%增加到8%-10%。 ”楊衛說。

  三場“委員通道”觀察:

  攜手奮進新時代

  人民大會堂東門內,一條百米長的紅毯從入口直通萬人大禮堂。從3月3日至15日,共有三場“委員通道”在此舉行,33位全國政協委員走上紅毯,回應百姓關切,積極建言獻策。

  首次開設“委員通道”,是2018年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創新開放之舉。這條通道,直通民心,也通向了中國新時代的奮鬥征程。

  15日上午8時30分許,大會堂東門大廳北側,第三場“委員通道”準時開啟。

  改革開放40年,做實業36年,參政議政25年……“這一路走來,我真切地看到了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走上“紅毯”的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感慨頗深。“希望”,既是他最初創辦企業的名字,也代表著民營企業和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

  劉永好是33位在“委員通道”接受采訪的委員之一。他們來自不同的界別行業,其中新任委員佔75%左右。

  面對記者提出的一個個問題,委員們坦誠相對,彰顯出卓越風采,也展露出中國開放自信的形象。

  短短的紅色通道,是匯聚社情民意之路,更是通往中國美好未來的奮鬥之路。

  3日政協開幕大會前,《渴望》電視劇中好人劉慧芳的扮演者張凱麗委員亮相通道。她說:“新時代我們要更好地履職盡責,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獻計出力,這就是我的新渴望!”

  “委員通道”匯民聲、聚民意、展風采、顯作為,成為本次政協大會的一大亮點,也為中國踏上新征程不斷匯聚奮鬥的力量。

  “我堅信,民營經濟發展將越來越好,中國經濟也會越來越好。讓我們一起邁開步子,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劉永好的一番話,道出了委員們的心聲。

  據新華社

  揚子晚報特派記者

  石小磊 蔡蘊琦 仇惠棟 張可 楊恆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