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讓數字賦能傳統,讓文化把握技術

文化大數據、數字藏經洞、元宇宙沉浸式體驗空間、“超寫實”虛擬人、數字文創“小水滴”……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數字技術的應用隨處可見,新技術應用類文化企業身影頻現,不僅展現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生機活力,也凸顯了文化引領、數字賦能、科技支撐、融合創新的發展趨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文化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特別是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利用數字技術,可將傳統文化元素數字化、虛擬化、標準化,利於其實現永久保存和世代傳承。通過虛擬現實、擴增實境等數字技術手段,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可使傳統文化更加生動、直觀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亦有助於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並為文化產業帶來更多發展空間。


以數字賦能推進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機遇無限,亦存在挑戰。數字技術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為其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數字故宮”“數字敦煌”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不過也要看到,數字技術炫酷的表現形式,既讓其產生不小的“眼球效應”,也容易過度分散創作者和欣賞者的重心,在對形式的過度追求中,削弱傳統文化元素該有的魅力與影響力。因此,需要充分認識到數字技術的“雙刃劍”效應並善用之,不斷趨近技術與傳統文化的平衡,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文化融合創新。在這方面,應有“術”的方法,更應有“道”的追求。


在“術”的運用上,數字技術的成本較高,需要我們從政策到機制各維度拓展資源引入方式,吸引資金和人才投入數字創意產業。針對文化企業,可通過頒布稅收減免、貸款優惠、專利授權等政策支持,鼓勵其加大數字技術研發投入。在人才支撐方面,加強複合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相關教育主體可順應這一需求,通過完善數字文化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校企課程合作、擴大國際交流等多種方式,不斷擴容人才蓄水池。


在“道”的追求上,無論是政策導向還是項目遴選,都應圍繞這個理念:數字技術是為文化服務的,必須秉持“文化鑄魂、技術賦能”的理念,深刻理解並不斷豐富文化內涵,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及元素,堅持文化與技術有機融合,不斷拓寬創新視野與思路。新時代呼喚更多兼具文化韻味和科技品位的高質量文化產品,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讓我們學會以人文馭技術,讓傳統文化持續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助力鑄造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者:李曉楠,系遼寧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遼寧大學文學院講師)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1日 10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