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3歲男孩家中砍死母親,這樣的悲劇原本可以避免!

科學家庭育兒

熱點,更應貼近生活

昨天,江蘇建湖縣又出弒母案!

13歲的男孩因為不滿母親的管教,深夜砍死母親後逃跑。

根據網友爆料,導火索竟然是一隻寵物狗。

媽媽認為兒子整天玩狗耽誤了學習,粗暴的打死了小狗,當天晚上,憤怒的兒子用鐵鎚砸向了熟睡的媽媽,而後又加上了菜刀。

弒母,真的是近幾年來罪案新聞中的高頻辭彙啊!

2018年12月,12歲男孩吳某因為在學校抽煙,被母親嚴厲管教後,同樣趁母親熟睡痛下殺手,並在事後冷漠說出「我殺的又不是別人,是我媽。」

2018年11月22日,山東一小區內,24歲的大學生小劉,將母親王女士殺害。起因是小劉多門功課不及格,母親從老家趕來陪讀,與他發生激烈衝突。

2017年12月5日,四川大竹縣13歲兒子袁某某持刀殺害母親,因為怨恨母親對他管教過於嚴格。

2012年3月,南昌青年高某某將母親殺死,只因母親平時對他的工資管得太嚴;

2012年2月,河南鄭州一名17歲的高中生為擺脫學習壓力在家中殺死了自己的母親。被逮捕後,該少年稱「不後悔,我可以不用學習了,不用壓力那麼大了。」

這些觸目驚心的弒母案,背後都有一個共通點:兒子怨恨母親對自己「管得嚴」。

「管得嚴」其實是「管晚了」

著名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曾說過,一個孩子抱怨母親管得嚴,那一定是這個母親「管晚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如果一個孩子,母親從他出生,就親力親為照顧他,教育他,對他每一次錯誤有覺察有糾正。那麼哪怕管教的嚴一點,這個孩子也早就習慣了。

他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跟母親相似的三觀,對母親的批評指正,不會有那麼大的抵觸心理。

恰恰是母親早期對孩子太過放任,比如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或者一直疏忽對孩子的管教。

等到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人性不太成熟、行為能力又接近成年人的時候,犯了較大的錯,母親才恍然大悟想要乾預,孩子當然受不了這種落差,就會覺得「管的嚴」。

同樣,也正因為早年管的少,這些孩子跟母親之間,沒有建立起正常的、親密的依戀關係。換言之,根本沒有正常家庭裡那種深厚的「母子之情」。

這也是為什麼弒母案中,很多兒子痛下殺手之後,還能夠淡定的逃跑,對母親的死亡表現出驚人的冷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弒母悲劇的禍根,往往很早就種下了。

中國家庭教育最頑固的問題都有哪些?我們真的該好好盤一盤了:

最突出最常見的三大頑疾

1 缺少尊重

很多父母面對犯錯的孩子,沒什麼耐心去聽孩子解釋自己最初的想法,而是粗暴的對行為後果進行指責和批判。

管教的目的,不是讓孩子理解「為什麼錯」,更多的只是希望孩子「不敢再犯」。

從骨子裡,就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而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播放GIF

遇事很少尊重孩子的感受,顧慮孩子的意願,而是習慣以「父母視角」為孩子規劃一切、包辦一切,還美其名曰「都是為了你好」。

從小不被尊重的孩子,又如何學會尊重別人?長大了容易自我中心,做出隨意侵害他人的事,難道不是必然嗎?

2 缺少陪伴

現在,留守兒童幾乎成了社會長期關注的焦點,關於孩子早期教育重要性的文章隨處可見。即使這樣,依然叫不醒很多「裝睡」父母。

他們抱著「3歲前不記事」的愚念,把孩子丟給祖父母,自己做甩手掌櫃,還往往振振有辭的說,父母不外出打工,不賺錢,孩子喝西北風長大嗎?

播放GIF

可是,陪孩子和謀生真的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嗎?我明明也見到很多在外打工的夫妻,想盡各種辦法,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或者,即便寄養在老家,也經常看望、或者通過視頻、電話頻繁的向孩子表達關愛。

真正有心的父母,總能找到一萬種「陪」孩子的方式。

孩子的成長不可逆,陪伴孩子的年頭也是有限的,如果他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那麼終有一天,孩子會覺得:你永遠都不必在了。

3 只看成績

很多父母眼中,孩子如果成績不好,那幾乎就沒有優點了。反之,如果孩子成績好,那幾乎也沒什麼缺點了。

這樣「唯成績論」的理念下,被忽略的,恰恰是孩子人性、良心的發展情況。

所以我們常常看見,一些孩子因為成績不好,常年被父母打擊、諷刺,受足了語言暴力,成年後懦弱、自卑。

又或者,一些孩子因為成績優異,其他品行上的缺陷被父母無底線的包容、選擇性忽略,等到走上社會,突然做出什麼惡行,親友們往往還覺得難以置信。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所以,不強迫孩子成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而是引導他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才是父母的必修課。

家庭教育要包含這些原則

1 教育觀念要統一

中國有「嚴父慈母」的教育傳統,發展到後來又變成「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的理念。

有些父母認為,這樣才能做到「寬嚴相濟」,實際上,這樣並不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是非觀念和原則意識。

所以,原則性的事情,家長要統一戰線,不能隨意讓步。如果家中有老人,更要盡量避免老人「護犢子」。

2 家庭氛圍要和諧

父母面對犯錯的孩子,亂髮脾氣的孩子,都不能以暴製暴。而是要結合孩子的年齡、思維水準和能力,區別對待。

比如年齡小(4歲以前)的孩子,聽不懂道理,此時需要父母多多理解孩子,減少否定,希望孩子怎麼做,就去正面引導。

年齡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用語言溝通,必要的時候,讓孩子接受自己行為的自然後果,付出一點小代價,體驗試錯的過程。

3 父母以身作則

俗話說,身教大於言傳。孩子往往直接模仿父母的行為,而不聽「說教」。

如果你希望孩子好學上進,自己就先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如果你希望孩子體貼父母,看到父母的不容易,那麼自己也要多看到孩子的努力和優點。

歸根究底,孩子的任何問題,父母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你專製,他就暴虐;

你忽略,他就冷漠;

END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