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明:讓中藥材產業惠及民生

王迎霞 楊勇軍

李明常說,他近20年來隻做了一件事,就是捯飭中藥材。

5月23日,廣西農業農村廳組隊來寧夏專程考察中藥材產業,作為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中藥材研究室主任的李明全程陪同。他還有好幾個名頭更“響亮”的身份,比如全國中藥材基地共建共享聯盟規範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中衛綜合試驗站站長等。

汽車駛出固原市彭陽縣城,在盤山路上行進了半個多小時,終於到達寧夏天成扶農中藥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位於草廟鄉包山村的黃芪標準化種植基地。田埂上,54歲的李明背著相機來回查看,鼻尖滲出細汗。

公司負責人張廣智上前握住他的手:“真的很感激您李老師,免費給了我這麽多指導,都不知道該怎謝。”

“你千萬別客氣,我做事只有一個原則:誰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就對誰好。”李明嘿嘿一笑,轉身又給考察組介紹情況去了。

時光倒回至本世紀初,寧夏被科技部列為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種植基地,自治區科技廳加大了對該產業的扶持力度。也就是從那時起,李明在條件艱苦的中南部山區開始了中藥材規範化種植技術研究及推廣。

寧夏“五縣一片”深度貧困地區集中了全區80%以上的貧困人口,現有退耕還林和生態移民遷出區土地400多萬畝,是發展中藥材產業的絕佳地帶。

然而,面對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鄉,要說服他們改變傳統耕作內容並規範化種植,怎一個“艱難”了得。

調查藥材資源,推廣專業技術,示範種植帶動,解決瓶頸問題……此後數年,李明的生活再也沒有與中藥材分開過,他將足跡踏遍了全區所有市縣區的田間地頭。

吳忠市同心縣是寧夏中部最貧困的地區之一。2003年,李明作為第一執行人參與實施了自治區“8613”重大科技突破項目中的“道地中藥材綜合開發技術研究”。通過多方調研,他與項目組成員確定以該縣預旺鎮為中心區種植銀柴胡。

十多年過去了,同心縣的銀柴胡年留床面積發展為16.3萬畝,並且成為全國唯一的道地產區。在該縣東部5個鄉鎮的旱塬區,8萬多畝銀柴胡為1.2個勞動力創造了就業崗位,藥材收入達 4800多萬元,約佔當地藥農純收入的三分之一。

2016年,成績卓然的李明被委以重任,擔任自治區中藥材產業技術服務專家組組長。

他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組織寧夏農林科學院、寧夏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0名專家,持續深入中藥材產業大縣開展技術服務。期間,寧夏中藥材產業規模由2015年的45萬畝、產值10億元,發展到2018年除枸杞、山桃、山杏外的69.6萬畝,藥材總產量10.13萬噸,產業總產值15億元。

苦盡甘來日,方知苦是功。李明自己也和塞上江南的中藥材產業一樣,收獲了累累碩果。

這些年來,他先後承擔了國家和自治區20多項中藥材科技突破和成果轉化推廣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並主持制定甘草、銀柴胡、黃芪等7項栽培技術地方標準,被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等多項榮譽。

而在李明眼裡,這些光環中他最看重的,還要屬自治區科技廳頒發的優秀科技特派員和優秀科技扶貧指導員稱號。畢竟,科技惠農是他永遠不變的初心。

2018年,他主持“科技支寧”東西部協作行動《深度貧困區中藥材產業化關鍵技術集成示範與精準扶貧》項目,探索出以農村經濟實體為依托的“反租倒包”“共建共享”長效扶貧模式,研究推廣黃芪、黃芩“雙膜覆蓋”種植技術,使黃芪育苗成本降低了800元。僅此一項,寧南山區萬畝中藥材年節約育苗成本近千萬元。

“農民們苦啊,能讓他們得到實惠,這比個人榮譽意義重大的多。現在聽到藥農說‘寧種一畝藥,不種十畝糧’,這就是給我最好的表彰。”

呼呼作響的山風中,李明笑得像個孩子。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