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起底個人征信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於其身”,征信一詞最早來源於《左傳·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信而有征”即為征求、驗證信用。

由此可見,征信是一個自古至今就被關注的話題。國內唯一可以開展個人征信業務的百行征信表示,計劃於近期啟動個人征信報告查詢的服務試點。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也將在近期運行新的征信系統,提供新的個人征信報告(即個人征信報告2.0)。

個人征信,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市場?

1

發展歷史

我國的征信機構最早是1932年設立的“中華征信所”,真正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後來,十六大、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戰略目標和具體要求。2013年3月15日,《征信業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從此征信行業進入了依法發展的快車道。

征信業務按照信用信息主體,分為企業征信業務和個人征信業務,顧名思義,分別采集、加工企業信用信息和個人信用信息並提供服務。

個人征信行業始於 2004 年,經過 2013 年立法、2014 年開始收費、2015 年試點等階段。2018 年 2 月,央行正式下發首張個人征信行業牌照給百行征信,2019年1月1日,百行征信首期三款征信產品上線測試。

2

發展背景

在個人征信業務中,最重要的產品之一是個人征信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體現了個人的信用生活,反映了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守信程度,並且已經廣泛用於消費、金融、行政服務等領域。對於金融行業來說,應用最多的是貸款,也是報告應用最多的場景,貸款的增長直接促進了個人征信的發展。

圖2顯示,從2004年至今,我國的金融機構消費貸款從不足兩兆增長至近40兆,增長了近20倍。報告作為消費信貸交易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能夠幫助機構辨別消費者信用風險,是金融機構在放貸時的重要參考信息。

同時,新型互聯網金融的業態對個人征信行業提出了現實要求。以典型的P2P行業為例,平台與個人的信息不對稱放大了P2P平台的經營風險,缺乏合法有效的催收手段催生了更多的“老賴”,這又進一步加劇了P2P行業的風險發生。個人征信行業的發展既能減少機構的信息不對稱,降低風險,又能夠通過個人征信記錄減少“老賴行為”。完善互金行業的征信情況,是監管的需求,也是市場的需求。

3

蛋糕有多大

毫無疑問,國內個人征信尚且是一個藍海市場,廣闊而又亟待開拓。雖然無法具體測算市場空間有多大,但我們可以從幾個指標來探尋市場規模,窺一斑而知全豹,並對比征信行業發達的美國來加以驗證。

人口規模、征信的覆蓋率、服務人群結構、服務次數、價格、行業滲透率等多種因素決定了個人征信的市場規模。

征信覆蓋率方面,美國三大征信機構益百利(EXPERIAN)、艾可菲(Equifax)、全聯(TransUnion)覆蓋了全美90%以上的人口,其它新興征信機構如Credit Karma、ZestFinance等作為補充,基本覆蓋全美的人口征信。

我國的征信行業是“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截止2019年,央行征信中心已經收錄自然人9.9億人,有信貸記錄人數5.3億,征信覆蓋率為38%(與總人口對比)。

服務人群方面,美國征信行業發展較早,產品服務已經貫穿人的整個生命周期,而國內的征信產品的使用者主要為持牌金融機構,並主要用於信貸服務,針對的主要為16-60周歲人群。

注:人均服務次數為根據美國第一大征信機構益百利(EXPERIAN)的收入結構、服務人數、價格等因素綜合測算而來;市場滲透率為根據行業主體、發展階段、滲透率等指標以及公開資料進行綜合估算。

目前我國使用個人信用報告的情況還相對較少,對招聘企業、保險機構、司法案件、個人並無明確的需求。同時,各個年代人的消費習慣都不同,除80後、90後外,主要的消費主體仍然保持保守的消費習慣,貸款消費的習慣還沒有養成。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習慣和消費主體將變為80後90後的消費方式。綜合以上因素判斷,國內個人征信市場規模應有千億級別,潛在的市場規模應在2000億到4000億之間。

4

誰能分而食之

既然這是一個廣闊的藍海市場,那麽,又有哪些玩家能夠參與到這個前景美好的產業中呢?在此,我們從個人征信的產業鏈說起。

個人征信的產業鏈較為簡單,主要分為前期數據收集、數據處理和產品開發、征信產品的應用。

數據收集環節中,征信公司是信息匯集地,收集幾乎所有關於個人活動的歷史信息。目前,央行個人征信系統收錄的數據主要以傳統金融機構的信貸信息為主,輔以電信、公積金繳存、社保、稅務等信息。隨著百行征信的產品商用,新興互聯網金融的信息也進入到個人征信市場中,這無疑是對央行征信系統的極大補充。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互聯網金融進行理財、信貸、保險。

需要注意的是,大數據征信的發展已經在數據征集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相比於征信機構,大數據征信對於用戶畫像的刻畫更為完整,維度更多,也更清晰,是信貸數據、政府數據之外的有力補充。而在國外,調查公司也是數據的來源之一。

數據處理和產品開發是個人征信市場的核心組成部分。個人征信機構從征信對象處獲得信用信息,並將數據加工成征信產品與服務,提供給征信產品使用者;征信產品使用者以征信產品和服務為依據,向征信對象(金融產品消費者)提供信貸及其他業務,如圖5所示: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數據處理涉及很多技術,總體而言需要數據庫技術、個人數據配對處理、特徵變量技術。每一種技術都會有對應的行業公司提供相應的服務,最後由加工處理後的數據形成產品,如個人信用報告、信用分等,最後提供給征信的使用者。

可以看到,雖然個人征信產業鏈並不複雜,但涉及較多行業和技術。數據收集過程中的征信機構、大數據征信機構、第三方數據處理公司、第三方調查公司等發揮決定性作用。在數據處理過程中,掌握關鍵技術的公司佔據優勢,如SAP、Oracle、FICO等。

目前,國內此類市場和公司尚處於發展初期,除了百行征信的八家股東(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鵬元征信、中誠信征信、考拉征信、中智誠征信、北京華道征信)外,其他的大數據公司、從事數據挖掘與數據處理的公司同樣有著廣闊的市場。而基於個人征信數據衍生出來的特別關注名單、信息核驗、反欺詐等產品也已經逐漸進入市場。

5

個人如何保護自己的征信

征信是一個與個人信息、數據極度相關的產業,我國征信行業發展尚未成熟,在法律、制度、監管方面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個人征信的應用範圍也很有限。

但隨著行業的完善,個人征信的應用將從金融擴展到旅遊、教育、醫療、金融、行政服務、職業招聘甚至各種日常生活場景,這就要求我們對於個人的征信記錄有必要的保護和維護。從法律、監管、行業層面有很多值得期待和改善的地方,但我們首先要自己保持關注。

第一,不要過多申請信用卡。每申請一次信用卡,都會留下信用報告的機構查詢記錄,過多的查詢記錄會使得貸款方對你的還款能力產生懷疑,直接影響貸款的通過率。

第二,及時處理長期不用或比較少用的信用卡。多數信用卡都有年費,因欠年費導致的逾期與正常消費還款逾期的效果相同。

第三,及時還款,無論是信用卡還是其它產品。有人認為在非銀行的平台上借款不會影響征信,事實上很多互聯網金融類的公司已經接入征信系統,接入機構的範圍也在不斷擴張。

第四,及時繳納日常生活費用。如水、電、煤氣、電話費等。

第五,在需要互聯網金融類產品時,選擇正規平台的產品。如螞蟻金服借唄、騰訊微粒貸、蘇寧任性貸等。

第六,定期查詢(個人查詢)征信報告,對有疑問的記錄及時進行申訴。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信用不是一紙空文,也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而是個人永遠攜帶的財富。信用時代,為每一份合約負責,為每一個簽字負責,為你個人的信用負責。

本文由“蘇寧財富資訊”原創,作者黃大智,壹圖網供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