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住手,孩子的玩具,家長說送人就送人?

放假了,給孩子找個玩伴

也是很多家長經常做的事情

但是,兩個孩子一台戲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麽!

四處“滅火”的家長一定對這個場景不陌生:

同學帶孩子來家裡玩

臨走的時候同學的孩子帶走幾隻玩具

自家孩子堅決反對

並且一直哭鬧不休……

“遇到這樣的問題怎麽解決?

這也是一位家長在知乎上提出的問題,截至目前,這個問題已經收到九千多個回答,其中有一個網友的回復引發了大眾的熱議:

網友“@小鹿”在回復帖裡講了自己的故事:

我9歲多的時候,我爸給我買了一套世界十大系列的叢書,一共六本,都是連圖帶字的,不厚,每本講的都是世界十大系列,比如世界十大城市,一共列舉了十個城市,每個城市配了好多的照片,圖畫,簡易的介紹一下城市的風土人情啊,之類的。

其中有一本叫世界十大奇異神秘的事。我看了沒幾頁,只看到神農架野人之謎。

有一天我媽媽一個朋友帶了孩子來,一個不怎麽討人喜歡的女孩,我帶她來我的房間玩,玩了一會娃娃之類的,我給她看我最愛的這套書,說,來,這本我還沒看完,我們一起看吧。

看了沒幾頁,她們就要走了,她媽媽招呼她,她就拿著這本書走出去,問我媽媽,阿姨我可以把這本書帶回去看嗎?

當時我還沒反應過來,還沒來得及想為啥問我媽,不問我,我媽就說,可以可以,送給你了,她媽竟然那種特別虛偽的說,這孩子,真是的,趕緊謝謝阿姨。然後她們特別和諧快樂互道再見,就走了。

我媽關了門回過頭來,我才開始哭,加憤怒,我媽特別不以為意的說,你哭什麽,你不是還有那麽多本,給她一本怎麽了,她都跟我開口了。當時我的血就衝到了頭頂,轉身去了陽台,把我媽最愛的那盆花搬起來扔樓下去了,我媽跑過來愣住了,我邊哭邊說,你不是還有那麽多盆花,扔一盆怎麽了?現在你知道什麽滋味了吧?

結果當然是我挨揍了。

還有後續,我好幾天沒跟我媽說話,越想越恨,也恨那個阿姨,大約是她拿走那本書的第三四天吧,放學我沒回家,我拿著一本新本子,徑直去了那個阿姨家。

對的,我去抄書了。

在那個阿姨家我表現出了極大的淡定,那個阿姨尷尬的表情我還記得,她應該也有點生氣,但是我也不管,她反覆要把書還給我,甚至當著我的面把她閨女也訓哭了。

但是我就是很鎮定的坐在那抄書,就說,已經送給妹妹了我不要,我沒看完我就想知道後面還有什麽,我想抄了回去看。反正那個阿姨給我媽打電話的時候她大概已經是沒轍了,我媽已經找我找瘋了,她來把我領回去的時候,倆大人的表情,真的難以形容哈哈。

當然回去的路上她又打了我一頓。

但是以後這種事再沒出現過。有人想要我的東西,不論我在不在家,我媽都會說,這是孩子的,我做不了主,你要問她。

這個回復被發到微博上後引來了大量的評論,團長仔細看了看,發現主要以下面這幾類評論為主:

?表示讚同,太理解答主的心情了!

?分享自己相同的經歷(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家長……)

?指出家長做事方法有問題

?或提出一些建議

不過就家長的角度來看,他們可能有些“委屈”:

家裡來了客人,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做主人的當然得好好招待,出於好客或礙於人情往來,主人免不了要送上一些東西,自家孩子的玩具、零食、繪本等就是現成的選擇。

而且,一些家長也認為:“孩子的玩具本來就是我買的,為什麽我沒有把它送人的權利?”

●別人家的孩子都開口要了,我作為大人實在不好拒絕。

●家裡給TA買了這麽多玩具,也沒見TA玩,送給別的孩子起碼人家喜歡。

●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小物件,送了就送了,以後可以再買一個。

●我的目的是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太自私的孩子以後沒人喜歡!

所以

家長到底有沒有處置孩子玩具的權利?

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是不是自私的表現?

家長們可能不知道,孩子眼中的“玩具”和家長眼中的“玩具”是不一樣的。

玩具是孩子們的親密夥伴,通過玩具他們自我構建起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可以說,玩具就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途徑。

心理學的“泛靈論”指出:幼兒在發展階段中會有一種現象,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活的、有生命的,通過玩具這個載體與之產生情感聯繫,以此獲得了親密性與友誼的溫暖。因此,玩具也會令孩子們有安全感。

當父母把孩子珍視的玩具隨手送人時,孩子會經受什麽?

安全感被剝奪

很多孩子會對某些物品產生特別強烈的感情,這些物品就是孩子的“過渡性客體”。

“過渡性客體”即孩子們的第一個“非我”所有物,它不是母親所給予的,因為“過渡性客體”是兒童自己發現或創造的,是兒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孩子與父母,尤其是與母親分離時,他們對外界的不安全感將會有一部分轉移到過渡性客體上,一些玩具就分擔了這一功能,家長強行把孩子的玩具送給別人,會讓他們感到恐懼和不安。

另外,家長以“孩子最親近的人”這一身份去剝奪孩子的安全感,無形之中也是在傷害孩子對家人的信任。

物權被剝奪、感受到無能和不被尊重

所謂“物權意識”,是孩子開始區分“自己”和“別人”的一種意識。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物權意識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從孩子兩歲開始,他們就有了“我的東西誰也不能碰”的意識。如果家長不顧孩子的意願,將他們的玩具送了人,不僅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無能,也會導致他們的“被尊重感”缺失。

◆◆◆◆◆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二胎,資源分配不僅存在於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之間,也存在於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間,不少家長都在“孩子是否應該分享”的問題上犯了難。有的家長認為,過度要求孩子,強調分享精神,會壓抑孩子自身的欲求;有的家長則在擔心如果孩子學不會分享,容易變得越來越自私。

有分享意識是應該的,但是,如何教會孩子分享呢?

首先,孩子“不願分享”的權利應該得到尊重。不懂得分享,固然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但是,不懂得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學會對過分、不合理的要求說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其實更大。

在知乎同一個問題的回答下,一位答主貼出了自己父母的做法,家長可以借鑒一二:

爸媽從小就引導孩子把玩具分為“很喜歡、很在乎”、“一般般”、“無感、不在乎”這幾種類型,再視不同情況靈活處理,在此過程中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其次,分享教育應該滲透進行,下面這位家長的做法值得借鑒:

西西四五歲的時候已經慢慢度過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了,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識,但還不太主動。

有一次,我帶西西去書店參加繪本閱讀活動,西西帶上了自己最喜歡的繪本故事。活動開始後不久,一個很漂亮的小女孩就走過來問西西,能不能把繪本借她看看。

西西不太情願,但我仔細觀察發現,她其實臉上有些猶豫,可以看出她很想和那個女孩說說話,因此我對她說:“小姐姐和你一樣很喜歡這個繪本故事,你是不是想和小姐姐交朋友?你可以和小姐姐一起看繪本,她肯定願意和你一起玩的。”

西西聽了,很爽快地就把繪本借給小女孩了,她們一個下午都在互相講繪本裡的小故事。晚上回到家後,我和她爸爸說了她今天的表現,著重表揚了她把繪本分享給別的小朋友看的舉動。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明顯發現她主動多了,很多時候即便別人不說她也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

這位家長首先讓孩子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了問題,隨後用“一起看繪本”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對繪本依然擁有使用權。最關鍵的是,她在晚上回家後對孩子進行了口頭表揚,讓孩子得到了激勵,因此孩子也慢慢開始主動進行分享行為。

最後,團長想做一個小測試,家長們,你們會把孩子的東西送人嗎?

文丨朱朱

綜合自升學寶 央視少兒

成都兒童團稿件,版權歸成都商報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