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影視寒冬之下 好萊塢拯救中國電影市場

國產電影項目銳減、大盤萎靡不振,引進價格成倍上漲的進口批片成為搶手生意。

《財經》記者 高洪浩/文 宋瑋/編輯

2014年的7月,好萊塢一家經紀公司在華業務負責人接到了來自洛杉磯總部的電話。電話那頭,總裁的語氣顯得有些急切,“你趕緊多簽一些中國藝人,能簽幾個簽幾個。”就在同一周,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的老闆不約而同向這位總裁表達了一樣的觀點:以後出品的電影會大幅度地增加亞洲明星的比例。

但中方並沒有因為好萊塢的急切此而改變一以貫之的策略。中美雙方原本應該在2017年就《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進行重新談判,2018年即將結束,市場預期中方增加進口電影配額的措施並沒有實現。

長期以來,中國電影市場與進口電影處於一種友好且謹慎的競合關係。好萊塢無比渴望得到中國這個龐大市場。而中國官方十分在意國產電影在國內市場佔主導的表現,但又不得不依賴好萊塢的爆米花電影,或寶萊塢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以烘托大盤,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這種關係隨著中國內地本土電影力量的提升,以及在中國政府對於境內資本向境外流出實行的管制後發生了一些變化。

2017年3月1日起,《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其中第二十九條要求影院每年排映國產片的時長不得低於放映電影總時長的三分之二。同樣是這樣一年,《戰狼2》在中國內地獲得了超過50億元的票房,創下了華語電影的票房紀錄。

2018年的前三個季度,根據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截止9月底,今年的進口片票房份額只有33.51%,創下歷年新低。去年和前年,這個數字分別為46.16%、41.67%。在暑期檔,國產電影《我不是藥神》與《西虹市首富》的優異票房表現為今年的電影市場帶來了一波高峰。與此同時,進口電影黯淡失色。

但這種令人喜悅的變化沒有持續太久。在2018年10月,中國內地的電影市場行情直轉急下。在國慶檔,儘管有《無雙》這樣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撐場,2018年9月30日-10月6日,國慶檔總票房卻僅為19.65億元,同比減少了17.7%,觀影人次更減少了21%達5575.5萬人。

一位影視行銷公司的合夥人甚至提前察覺到了2019年行情的不樂觀。他告訴《財經》記者,按照以往的經驗,每年到了11月,關於下一年5·1檔以前會有哪些電影定檔上映,市場上一定會有動靜傳出,他們總能夠比一般人提前拿到消息,並依此來提前準備競標。但在今年年底,他幾乎沒有聽到有什麽大的項目定檔或者新的項目開工。

一場前所未有的寒冬席卷著中國的影視行業。在政策監管日趨嚴格、資本開始撤離以及稅收政策的不斷調整之下,為了過冬求生,大量影視公司開始暫停甚至收縮手中的項目。

這樣的態勢重新給了進口電影以機會大展拳腳。毫無疑問,中國電影市場在政策和行業不穩定的情況下,對於進口片的依賴程度仍不會降低。

進入2018年11月,一批進口電影集中進入了中國市場。其中,來自哥倫比亞影業和騰訊影業出品的《毒液:致命守護者》在整體大盤跌近3000萬冰點之際終於掀起了波瀾。這部電影在中國內地上映三日後,票房就已經接近8億元人民幣,上映五天票房突破10億元人民幣,連續七天獲得單日票房冠軍。

接下來的兩個月,中國電影市場大概率需要依賴《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無敵破壞王2:大鬧互聯網》、《摘金奇緣》、《海王》等12部左右的進口電影的陸續進場,才得以改變當下低靡的狀態。

另一個更加直觀的例證是進口批片的價格。在國產電影數量和表現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批片的價格水漲船高,成為了搶手的生意。

所謂批片即進口買斷片,指國內片商以固定的價格把影片的放映權從國外片商處買斷,而國外片商不參與中國票房分成的電影。按照現行的電影市場規則,每年除了引進34部分账大片外,還會引進30部批片。中影和華夏作為國內唯二擁有進口片發行資格的公司,各擁有15部批片的指標。而花錢買片的片商,則被命名為“協助發行方”。

一位做批片電影進口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今年下半年開始,交易市場上都知道中國的國產電影備案數在不斷減少,直接導致了批片的價格翻倍。原本一部最普通的批片只要50萬美金一部,現在至少要100萬美金。

批片價格此前已經經歷過一次上漲。尤其是批片在中國市場取得過高票房的時期,如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就在2017年獲得了接近13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此後來自印度的批片商紛紛上調了價格。

“50萬美元已經是此前上調後的價格。”上述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最早的時期,進口批片50萬美元可以拿下10部電影。

在過去,絕大多數批片的價格仍處於合理的區間。2017年5月,微影時代與法國電影公司 Wild Bunch敲定,一口氣買下了後者9部電影的中國版權。這其中有5部電影入圍了坎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1部電影界開幕影片、1部入圍“一種關注”單元、1部入圍“特別展映”單元。

一位參與交易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Wild Bunch特意將交易選在了電影節開始前一天。如果片子一部一部賣,幾乎不會有人買,但如果將9部一起打包,對於中國買家而言,這將極大提高它們日後對外宣傳的談資。儘管在銷售上采取了一些小的策略,但在價格上,這9部電影的並不貴。最低的一部開價只要幾萬美金,最高也只要幾十萬。

2018年上半年,市場中人都在期待熱門的批片價格的降溫,尤其是進入下半年,市場上已經見不到印度的批片,而批片在國內票房表現的逐漸回落也令市場趨於理性。

不過預期中的額降溫並沒有到來。隨著國內電影政策和電影行業的震動,批片在第四季度以來重新成為熱門的生意。

“主要是製作公司自己的項目都往後推了,自己不做就賣外面的片在發,印度、英國的片子品質都不錯。”一位電影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無論如何,批片這門生意看上去也有利可圖。以600-700萬元人民幣(100萬美元)的基本價買下一部片子為例,在控制宣發成本的情況下,總成本在1500萬元人民幣左右足夠。只要最終票房能夠保證在4000萬以上就能穩賺不賠。

2018年1-9月,國內的44部批片一共拿下26.37億元人民幣的票房,平均每部片子票房接近6000萬元人民幣。“4000萬是往高了開,一般情況2000-3000萬的票房就能掙錢。”上述人士表示。

批片價格上漲的同時,好萊塢巨頭也趁機在中國市場尋找新的切入口。2018年《巨齒鯊》作為華納兄弟的首部中美合拍片取得了超過10億元票房,美國的電影公司開始以一種更加本土化的方式分食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

毫無疑問,中國電影市場的進口電影依賴症仍然沒有完全解決。在中國電影工業真正進入到成熟階段以前,進口電影也仍然是中國電影市場的中流砥柱之一,而面對2018年下半年行業突如其來的變化,中國電影市場也不得不再次審視此前與進口電影之間已經被打破的平衡關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