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忽視的產後抑鬱:孕產婦自殺背後的推手

在中國家庭中,剛生完寶寶的媽媽本該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刻,為什麼忽然間性情大變, 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極少有人知道,因為激素的劇烈波動,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在產後的斷崖式撤退,伴隨著新的生命到來的,還有抑鬱。

抑鬱導致的自殺

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

生一個孩子,對一個女性而言,是經歷了一生中身體和心理最巨大變化的應激過程。

網友「元氣辣媽」在簡書上寫:

「一個不善言談、性格倔強、性情並不溫婉的女子因為生了孩子,突然選擇和兩個沒有一起生活過的老人在一起,家裡突然多了一個經常哭鬧的寶寶,而丈夫常年在外沒有熟悉的人陪在身邊。角色的轉變太快,世事的變化超出她的預期,她不會照顧孩子,處理不好婆媳關係,沒人傾訴......在那樣一個封閉的環境裡,很快陷入一種可怕的自卑和彷徨中……」

不僅僅是產後,妊娠期也會出現抑鬱。

2013 年,在美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五版(DSM-5)中,將原來產後抑鬱的概念,代之以圍產期抑鬱,妊娠期以及產後 4 周內(實際臨床中擴大為產後 12 個月)發生的不同程度的抑鬱發作都歸為「圍產期抑鬱」。

圍產期抑鬱是妊娠期及產後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首次發作後大約半數以上會在未來 5 年內再次發作,有 1/3 的患者甚至在 1 年內再次發作。

經典產科學著作《產科學:正常和異常妊娠》第 7 版中的數據顯示,深度抑鬱障礙的患病率女性(12.0%)幾乎是男性(6.6%)的兩倍,女性抑鬱的一個明顯峰值就是生育期間。

在美國,死於自殺的孕產婦甚至超過了死於產科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壓病等產科併發症的孕產婦。

美國婦產科學會曾提醒,大約 7 個產婦中就有一個會遭遇抑鬱症的困擾。超過一半的媽媽會受到抑鬱情緒的困擾——雖然達不到抑鬱症的臨床診斷標準,卻同樣令新媽媽們痛苦不堪。

在日本,根據 2018 年 9 月發布的孕產婦死亡調查報告,發生在孕期至產後的自殺居孕產婦死亡原因首位(28.6%),報告認為,因撫養孩子的不安和壓力導致的產後抑鬱是孕產婦自殺的原因之一。

而在中國,孕產婦自殺事件頻頻發生,2017 年陝西榆林產婦跳樓身亡、2018 年 8 月 30 日雲南昭通一孕婦與家人爭吵後自殺等等,人們或憤慨於丈夫的無情,或憤慨於家人的無知,但卻忽略背後的殺手——產後抑鬱。

甚至,我們都不知道,在中國有多少媽媽困擾於這種與妊娠和分娩伴生的抑鬱。

我國目前尚無針對這類抑鬱發病情況的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只有一些小規模地區性的調研,而且數據差異巨大。

2014 年的《產後抑鬱防治指南的專家共識》籠統地概括為:「我國的患病率為 1.1%~52.1%,平均 14.7%,與目前國際上比較公認的 10%~15% 的患病率基本一致。」

與一般的抑鬱症不同,產後抑鬱導致的自殺往往還包括殺嬰,心理學上稱之為「擴大性自殺」——剛剛生產完,母親跟孩子在心理上尚未分開,自殺時殺死孩子,往往是因為母親不忍心把孩子獨自留在這個世界上「承受痛苦」。

一位產後抑鬱的媽媽回憶自己在寶寶大概三個月時,「給他洗澡,有兩次想著鬆開手淹死他,腦子裡還在想理論上水位多深,他會被淹死,如果他死了,我會選擇怎樣的死法……」

許多母親的自殺事件本可避免

在杭州市的新華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生陶明很遺憾地向我們講到,他接診到的因為抑鬱情緒主動前來就診的新媽媽極少,更多地是那些自殺未遂被送來心理科就診的。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一個新媽媽是還沒出院就跳了醫院的音樂噴水池。她抱著孩子,想在噴水池裡被水淹死,好在水淺,很快就被家人發現了。另一個真的很慘,抱著孩子從 5 樓上跳下來,結果大人骨折,孩子摔死了。」

在英國,1994 年,自殺是孕產婦死亡最主要原因的數據頒布後,從英國皇家心理學會到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開始開展各種舉措。10 年後,自殺人數發生了顯著地降低,英國 2003~2005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孕產婦產後一年內死亡原因的排名中,自殺退居到了第二位。

自殺率降低的一個重要工具便是主動出擊的針對孕產婦的抑鬱篩查。

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建議所有孕婦在產前接受至少一次的圍產期抑鬱症常規篩查。

很顯然,在本就對抑鬱症缺乏認識的中國,這類的篩查更加重要。

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的副院長丁輝提到:「產婦本就需要在產後經歷一段心理適應期,以應對生育後身份的轉變與家人關注中心的轉移,這期間她會有心情低落、睡眠不佳、精力不濟的表現。而產後抑鬱的癥狀與這種適應期產婦的狀態相似,於是,很多人將產後抑鬱誤認為是這段適應期,錯過了診治的最佳時機。」

然而,目前的中國,只有北上深及其他發達地區的少數醫院,在以試點的形式進行著產後抑鬱的篩查和乾預,很多地區都尚未開始。

2017~2018 年,跟隨「無痛分娩中國行」團隊轉戰全國各大城市推廣孕產婦抑鬱篩查的美國埃默裡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科醫師王丹昭發現,在她經過的城市裡,開展孕產期抑鬱症篩查的醫院寥寥無幾。

缺乏篩查與難以確診的背後,隨著 2016 年的二胎全面開放,也許會與之相伴的產後抑鬱複發也會變得形勢嚴峻。根據《產科學》上的數據,再次分娩會增加抑鬱發作的複發風險(約25%~33%),比沒有抑鬱症史的高出40%。

療愈從了解開始

「圍產期抑鬱本質上跟抑鬱症一樣。」

北京市孕產期抑鬱乾預項目專家、回龍觀醫院鬱症病房主任陳林向我們講解道。

圍產期抑鬱發生的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原因是雌孕激素水準的劇烈變化,「雌孕激素可影響孕產婦的神經內分泌、神經遞質及生物節律改變,而這些改變是抑鬱症發病的重要機制」。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圍產期抑鬱的防治方法與普通的抑鬱症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另外,因為圍產期抑鬱有更明確地發病時段,可以預測,所以其實是可以做到比較好的預防。

在接受我們採訪的,曾經受到過產後抑鬱困擾的媽媽中,L 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故事。

L 的抑鬱發生在妊娠期,懷上了雙胞胎的喜悅還沒熄滅,她開始覺得莫名地難受,看書、刷劇、逛公園——從前很喜歡做的事情再也不能引起她的興趣,半夜站在陽台,她忽然有想從視窗跳下去的衝動。她電話媽媽:「媽媽,我覺得我得了抑鬱症?」

媽媽隔著電話告訴她:「我知道是怎麼回事兒,不要慌,別著急。」

媽媽搬去 L 家照顧她,「她不斷地做各種事情,讓我不閑著,沒時間胡思亂想」。16 周後,L 覺得明顯舒服多了,「我會笑了」。

後來 L 才知道,家鄉的小城鎮裡剛剛發生過一件事情,一個前途大好的女教師,懷孕後開始毫無原因地和老公吵架,離婚,跟父母住在一起,之後,終於在孩子生產前兩個月跳樓自殺了——那個故事之後,小鎮的人才知道了圍產期抑鬱這個名詞。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的副主任醫師夏賢向我們提到了社會文化的壓力:

「我們(工作時)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如果這個新媽媽覺得,大家都是這樣(狼狽)時,心裡就好很多。而現在屬於大家都悄悄地自己忙亂,但在外人面前展現出來卻是很幸福的樣子——像凱特王妃,剛生完孩子,容光煥發,身材都不走樣地出來拍照,好像大家生完孩子就應該這樣似的。這種情況下,新媽媽們會覺得自己本應體會幸福和快樂,卻感到抑鬱,從而內疚、焦慮……」

她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新媽媽們知道,「做了新媽媽不快樂的情況也是一種常態,並不是只有你自己。」

2015 年,夏賢去參加了一個關於孕產婦心理乾預的研討會,這是她與圍產期抑鬱最初的深度接觸。夏賢有兩個孩子,切身體會過生產後持續數天的莫名其妙的抑鬱情緒,那場研討會讓她看到了受到這種抑鬱情緒影響的人群數目,「確實有不少這樣的人」。

回到醫院,與同事一起,夏賢開始了產後抑鬱的篩查和乾預的探索。用了 3 年的時間,她們討論和設計出一個孕產婦心理篩查流程。

2018 年的 6 月,這個流程正式開始在醫院試行。

「在孕婦懷孕的早期就開始做一點事情,作為孕產婦保健的一部分,像糖尿病要控制血糖,控制體重一樣,讓孕產婦也了解到心理狀態也是需要控制的,產後的一些很悲慘的情況就能少很多。」夏賢這樣認為。

生產完四年之後的崔璀看了一個關於產後抑鬱的短片,裡面的妻子咬著嘴唇說了一句:「是不是我只有去死,你才能知道我有多難受」。她還碰見了王丫米,一個資深的抑鬱症患者,她們決定,為媽媽們做些事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